彭婷
2020年10月22日08:25 來源:湖南日報
10月19日晚,湘潭縣楊嘉橋鎮一棟老舊平房。央視新聞聯播正在播出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的新聞,90歲的張其中老人表情庄重,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機。
晚些時候,他又讓兒子張正球打開手機“學習強國”平台,一遍遍反復觀看這條新聞。“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和平的勝利、人民的勝利。”聽到這句話時,張其中特意把手機聲音調大了些。
“雖然我隻在后方服務,但我為自己參加了這場正義戰爭而驕傲,為見証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而自豪!”老人話語鏗鏘有力,一行熱淚滑落下來。
1930年,張其中出生在湘潭縣一個貧苦農家,從小吃不飽、穿不暖,沒上過一天學。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張其中翻身作主人,改變了命運。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他下定決心參軍入伍。當年底,他如願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我是多麼地想上戰場!”張其中說,盡管信念強烈,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出國作戰。抗美援朝期間,他與部分戰友留在部隊待命。直至戰爭結束,也沒能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遺不遺憾?”記者問。“不遺憾,因為我就是一顆螺絲釘,在后方也發揮了自己的一點作用。”張其中說。
勤奮,是張其中留給戰友最深的印象。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燒水打水……他主動承擔了部隊裡眾多的活。“每次有戰友入朝作戰,都是我幫著收拾行李呢!”張其中興奮地告訴記者。
那時部隊條件不好,戰士們常吃不飽。張其中吃到一半,就一聲不響地放下碗筷。“他是跑出去干活去了,留給其他同志多吃一些。”張其中的妻子說。
凌晨,張其中早早起來訓練。他特別能吃苦,在技能比武中屢屢獲獎。晚上,他挑燈夜讀,不懂就問。不到一年,他認識了2000多個字,還能熟練背誦毛主席的幾首詩詞。
在部隊,張其中曾擔任搖機員,用手搖馬達為發報機發電。“別看它簡單,其實是一項極耗體力的工作。”張其中說,就算在冬天,干上一小時也會滿頭大汗。即便如此,他每天搖到手發酸也不叫苦。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張其中轉到了公安部隊。無論是在黨政機關站崗,還是在監獄看守犯人,無論是在熟悉的湘潭,還是被派到長沙、岳陽等地,張其中都用“當好一顆螺絲釘”為座右銘激勵自己。因成績突出,在部隊10余年,他立一等功1次、小功7次,還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64年,退役后的張其中回到家鄉湘潭,響應黨和政府號召,修水利、修鐵路,兢兢業業工作。后來,他又擔任村茶廠負責人,帶領大家種茶、摘茶、做茶,8年時間把一個小茶廠發展成幾十人的企業,讓不少村民增收致富。
10月19日,記者從湘潭縣城出發,彎彎曲曲繞了十幾個彎,經過5條村道,驅車近40分鐘到達楊嘉橋鎮張其中老人家。老人住在老舊的房子裡,堂屋中央懸挂著毛主席畫像。老人筆挺地站著,一根根腫起的手指十分打眼,這是從前行軍時,因條件不好常睡地板留下的風濕病根。老人穿的衣服打了好幾處補丁,胸前口袋放著一本紅色的復員軍人証明書。32年前,一場大火將張其中的眾多勛章、証書等燒毀了。在灰燼中,他反復尋找,才找到這本証書。以后,這成了他隨身攜帶的寶貝。
得知記者前來採訪,老人連連擺手:“我只是一顆螺絲釘,比起在戰場上犧牲的兄弟們,不算什麼!”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