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飛
2020年10月22日10:16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1951年6月的一天,從報紙上看到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高地遭受敵機狂轟濫炸,全連戰士壯烈犧牲的消息,28歲的“香玉劇社”副團長常香玉義憤填膺,徹夜難眠。她對丈夫陳憲章說:“美國發動侵略戰爭,企圖扼殺新中國,咱能不能做點啥?”
當時,抗美援朝戰爭已進入陣地戰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主要靠步兵加少量炮兵作戰,而美軍投入到戰場的有飛機1100余架、各型艦艇300余艘、坦克1000余輛,動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所有新式武器。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以劣勢裝備與敵人殊死搏斗。
“奶奶和爺爺說他們是經歷了舊社會的藝人,新中國使他們挺直了腰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們反復商量最終決定用義演募捐的方式捐獻一架戰斗機。”常香玉的孫女小香玉說。
一架噴氣式飛機當時需要舊幣15億元(新幣約15萬元),按常香玉的演出票價,即使場場爆滿、劇社不吃不喝,也要唱上200多場。面對近乎不可能的目標,性格倔強的常香玉說:“一點點積攢,半年不行就一年,一年不行就兩年,不信完不成!”
常香玉拿出多年積蓄,賣掉劇社唯一的卡車和自己的房子、首飾,帶頭捐款舊幣4000萬元。為安心演出,還把三個不滿10歲的孩子送到了西安市保育院。
“他們很短時間就改編出后來家喻戶曉的豫劇《花木蘭》,成為義演的主要劇目。”小香玉說。
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一份已經褪色的《香玉劇社半年來捐獻演出的工作總結》,記錄了這次義演的全過程:從1951年8月起,劇社59名演職員不辭辛苦,輾轉6省市行程萬裡,演出180多場,觀眾達31.23萬人。
“因為時間緊,演員不停地趕場唱戲。最多的時候一天要演4場,中間插空吃口飯,裝都不卸。”小香玉說,“長時間高強度演出把奶奶累病了,但發著燒她還是堅持演。”
常香玉的義舉激發了群眾的愛國熱情。“當時奶奶已很有名氣,又是為抗美援朝義演,一路受到追捧,很多觀眾背著糧食和鋪蓋排隊買票,買不到票就坐在劇場外面聽。”小香玉說,“有位愛國華僑被奶奶感動,當場就把金表摘下來捐了。”
1952年2月,香玉劇社提前半年完成捐獻飛機義演,捐款達舊幣15.2億元。為了表彰常香玉和劇社的壯舉,經中央軍委同意,空軍特命名一架戰機為“香玉劇社號”。
“捐獻飛機大炮,打敗美國強盜!”小孩捐出零花錢,姑娘變賣首飾,老人拿出家底……全國上下掀起捐款買武器的熱潮。截至1952年5月底,全國人民支援前線的捐款可購買戰斗機3710架。億萬中國人毀家紓難,咬牙也要讓自己的飛行員開上戰機。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志願軍空軍共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自身損失231架,形成了著名的“空中拼刺刀”精神,創造了世界空戰史上的奇跡。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為保証戰爭勝利和國民經濟恢復,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下,舉國上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增強中國人民必勝、美國侵略者必敗的信心,激發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積極為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貢獻力量。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美軍的瘋狂轟炸,令志願軍運輸補給十分困難,同時部隊轉入夜間作戰,不能生火做飯,志願軍將士剛踏出國門,就面臨“飢無食”的威脅。炒面,這種特殊的食品登上歷史舞台。
“雖然沒有出國作戰,但我們做的炒面讓戰士們填飽肚子,也為抗美援朝作了貢獻。”說起當年的經歷,86歲的吳保敏老人非常自豪。
即使按照志願軍定量口糧的1/3供應,每月也需要1482萬斤炒面。為滿足前方部隊緊急需要,當時政務院布置相關省市發動群眾制作炒面。
“在哈爾濱一中的大空屋裡,砌了4個大鍋台,放上特大的鍋,鍋台邊能站人,拿平板大鐵鍬翻面。”吳保敏說,剛開始因為沒做過,要麼掌握不好火候,要麼面放得太多,翻不過來,成了夾生面。“后來逐漸有了經驗,放的面量適中,也掌握了翻面的技術,炒出的面顏色淺黃,香噴噴的。”
一時間,男女老幼齊動員,家家戶戶忙炒面,大街小巷都彌漫著香味,周恩來總理也親自為志願軍制作炒面。來自全國各地的炒面運抵前線,廣大指戰員受到極大鼓舞。
“一把炒面一把雪,吃飽喝足打美帝!”自部隊入朝到1951年6月,共運干糧3145萬公斤,佔運糧總數的16.7%,其中大多數是炒面。肩上斜挎著的干糧袋,伴隨著戰士們浴血奮戰。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全國掀起參軍熱潮,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累計207萬人入伍。
然而,參加志願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浙江省報名參軍的100余萬人,最后通過選拔僅3萬余人。
“沒能參軍的,積極參加擔架隊、運輸隊、民工隊等戰地勤務,當上了沒有志願軍名義的‘志願軍’,僅東北地區翻身農民參加的就有60多萬人。”遼寧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張校瑛說。
1950年11月,寧儒賢跟隨遼寧阜新擔架隊,在村民的歡送中離開了家鄉。集訓結束時,有人講述戰場如何慘烈,他堅定表態:“我報名時就想好了,死也要死在前線!”
過江后,為了躲開敵機的空襲,他們平均每天晚上要走60公裡,在炮火中穿行13個夜晚,終於趕到了前線。
戰事瞬息萬變,部隊穿插進攻,擔架隊必須跟上。一次,他們從火線搶下3名傷員,爬大山、繞小道送往兵站。山勢陡峭,抬著傷員往山上走,一不小心,傷員就會從擔架上掉下來。於是,寧儒賢把擔架帶挎到脖子上,兩手拄地跪著走,后邊的人站著抬,來保持擔架平穩。尖硬的石頭硌得他直咬牙,雙膝被鮮血染紅了,可他隻有一個念頭:救傷員要緊!后來,寧儒賢的膝蓋留下累累傷痕。
在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部隊在加裡山阻擊敵人,擔架隊在樹林中暫時休息。寧儒賢看到幾名傷員正准備過江,心想:“傷員不知哪深哪淺,如果天亮還沒能過河,敵機一來可就糟了!”他忙跑到村裡找到指導員,召集大家快速把傷員背往對岸。
天亮了,江心隻有寧儒賢還背著一名小傷員。敵機投下炸彈,激起高高的水柱。兩個人在水裡目標太大,寧儒賢緊蹚幾步,把小傷員放到礁石上,緊緊抱住他。
這時,敵機扔下幾顆汽油彈,江面上霎時火光四起,借著濃煙的掩護,寧儒賢迅速將傷員背到了江岸……
第五次戰役結束后,寧儒賢被評為支前英雄,榮立一等功。到勝利完成支前任務歸國時,這支擔架隊的170名兄弟,犧牲了50人。
面對強敵,中國人民爆發出空前的愛國熱情。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生產勞動競賽和增產節約運動,有力打破美國操縱聯合國進行的經濟封鎖。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827億元,比1949年增長77.5%,戰爭期間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達15%。
“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偉大勝利昭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能夠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
如今,位於北京昌平大湯山腳下的中國航空博物館內,曾經穿雲破霧的“香玉劇社號”戰機安然佇立,訴說著中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往事。
回想起當年和奶奶登上戰機的情景,小香玉激情滿懷:“如果國家需要,我們千千萬萬中華兒女還會挺身而出,就像奶奶當年唱的那樣,‘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