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10: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10月22日上午9點,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尚未開館,大門外等待參觀的觀眾已排起長隊。“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 19日開幕后,來自社會各界的參觀者絡繹不絕。
中共中央黨校報刊社網絡與新媒體中心工作人員張保平,特意帶著單位裡的預備黨員前來觀展。早已刷過不少展覽新聞的他專門去看了特級英雄楊根思的相關展櫃,並向預備黨員們講述心目中的“英雄偶像”。
“‘三個不相信’精神,我們這一輩仍在傳承。出國維和、抗疫、抗洪救災……事實証明,和平年代依然需要這樣的精神!”這位曾在部隊服役26年的轉業老兵堅定地說。
走入展覽大廳,第一展區上方懸挂著令人震撼的志願軍番號旗陣,100面鮮紅的旗幟整齊排列,垂挂半空,每一面都寫著一個參戰建制單位的番號。“旗陣”盡頭,一面繡著“中國人民志願軍”字樣的巨幅紅旗靜靜鋪展,張貼在牆面正中。
走到這裡,參觀者不由放輕了腳步,駐足、拍照。人群中,86歲的志願軍老兵張漢杰突然高高舉起右手,指著一面旗幟激動地說:“炮八師,那是我的老部隊!”
在展覽“以打促談 越戰越強”板塊,血戰上甘嶺的景觀雕塑真實再現出那個艱苦卓絕的經典戰例。特制音效模擬的隆隆炮聲讓張漢杰老人的記憶又回到70年前,奔赴朝鮮戰場那年,他隻有17歲,來參觀主題展覽時,他特意穿上了舊軍裝。
上甘嶺戰役景觀雕塑前,一方展櫃裡靜靜陳列著從特級英雄黃繼光犧牲處挖出的爆破筒。91歲的志願軍老兵呂長浩站在爆破筒前,一遍遍撫摸玻璃罩,久久不願離去。持續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作為炮兵的他奉命進行火力支援,激烈的戰斗中,高地上的石頭被炸成粉末,一截截枯木飛上了天,陣地的山頭被生生削去兩米。
“那時我們的火力、裝備比美軍差遠了。但我們的戰士敢打,敢拼,靠的就是必勝的信念。”呂長浩聲音有些哽咽,“去了朝鮮就沒想過生死。我們隻有一個念頭,就是保家衛國,絕不讓祖國和同胞受到侵害!”
540余張照片、1900余件展品向參觀者講述著那段炮火紛飛的英雄歲月。景觀雕塑對面,一截上甘嶺戰役中的電話線殘破不堪,被炸斷了50多處。不遠處的展櫃中,一級英雄邱少雲犧牲后殘存的棉衣碎片擺放其間,英雄的遺物深深震撼了人們的心靈。
據軍事博物館副館長黃亦兵介紹,本次展覽中有824件文物系首次展出,不少當年的衣物、水壺等生活用品,都是各地的志願軍老兵聽說辦展消息后,自發捐獻的。
中國新聞社員工姜永恆站在志願軍戰士的破舊單衣前感慨萬千,這名80后驚嘆於先輩們竟穿著如此單薄的衣物,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嚴寒中堅守陣地。而上方的牆壁上,恰巧懸挂著一張幾名志願軍戰士的合影。黑白照片上,年輕的戰士們微笑著,手握鋼槍,目光堅定。
站在王海大隊空戰示意圖前,望著一架架志願軍空軍駕駛的米格-15殲擊機模型,94歲的老兵蔡錦濤自豪地挺直腰杆說,他當年就負責審訊美空軍俘虜。
1950年10月,24歲的蔡錦濤報名參軍,與戰友第一批跨過鴨綠江。他記得,最初的那段日子美國飛機到處狂轟亂炸,后來“我們的飛機來了,美軍的戰俘就越打越多”。看到熟悉的戰機,蔡錦濤興奮不已,“事實証明,我們不懼怕任何敵人,我們的戰士英勇無畏。以前是,現在也是!”
展線最后,一張火神山醫院出具的出院証明,與一張年輕志願軍軍人的黑白照片一同展出。照片是志願軍老兵張兆堂在入朝時拍攝的。今年2月,他感染新冠肺炎入院。在火神山醫院病房裡,這位老兵發揚當年戰場上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戰勝了新冠肺炎這個“敵人”。
10月20日,張兆堂專程趕到北京觀展。展櫃前,他掏出那張照片的原件,驕傲地疊放在出院証明上方的玻璃上。
“戰勝新冠肺炎,是我的又一場勝仗,我這一輩子都在打勝仗。”這位經歷過多次生死考驗的老兵說,“中國人的意志是打不垮的。我們永遠會為了祖國和人民、為了和平正義而戰。”
展覽上還展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手稿,幾位前來觀展的志願軍老兵聚在那裡,共同唱起熟悉的旋律。雄壯激昂的歌聲回蕩在空曠的大廳裡,引得路過的觀眾紛紛停下腳步,舉起手機拍攝記錄。
展廳出口,留言簿上記錄著不少觀眾的感言。一位名叫危平的志願軍老兵留言說:“祖國萬歲,珍視和平。”在她的筆跡后面,年輕的參觀者續寫道:“謝謝你們,偉大的人民英雄萬歲!”“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本報北京10月22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