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
2020年10月26日08:13 來源:北京日報
今年我們隆重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它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打出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
大家知道,朝鮮戰爭於1950年6月25日爆發,中國是猝不及防的。當時,新中國才剛剛成立,百廢待興。10月3日凌晨一點鐘,周恩來總理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請他通過印度政府轉告美國,美軍如果越過三八線,“我們要管”。中國人要管,這是非常擲地有聲的警告。
但是美國過於傲慢,麥克阿瑟過於傲慢,認為中國的警告只是恫嚇而已,中國沒有能力與強大的美軍較量。美國繼續越過三八線向鴨綠江挺進,中國最終決定出兵援朝,而且是霹靂手段,一下子把美軍打蒙了。
中國人民志願軍40天收復平壤,70天打下漢城,震撼了世界。經過五次大的戰役,最終硬是把武裝到牙齒的核武器超級大國美國,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打到了談判桌前。最終,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
回想當年,做出出兵援朝這個決定是很不容易的,當年我們的實力比現在弱太多太多,為什麼敢於叫板美國?回顧當年毛主席出兵朝鮮的戰略思考和決策,對於我們今天堅定有力地處理中美博弈和解決台灣問題也有一定的啟發。
中國入朝作戰決策涉及很多問題,我簡單談兩個問題,看毛主席是怎麼思考的。一個是權衡出兵的利弊,另外一個就是中國勝的可能性有多大。
戰爭必然有傷害,出兵援朝帶來的傷害顯而易見,它可能推遲中國已經開始的經濟恢復進程,甚至會引火燒身,使中國變成戰場。
毛主席當時用“三把刀”的比喻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他說,“對朝鮮問題,如果置之不理,美國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們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尖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台灣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中國當時也在支持越南的抗法戰爭,毛主席已經判斷法國與美國要勾結起來對付中國。
毛主席說,“天下如果有變的話,美國就會從三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換言之,如果不主動出擊打這一拳,不把敵人打痛、打蒙,敵人的百拳就會向我們襲來,而且從三個方面圍過來,戰場可能是中國境內。
所以毛主席當時就給在蘇聯訪問的周總理去電報:我們認為應該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而且要早參戰,如果等朝鮮徹底垮了,中國再想出兵就沒有理由了,也沒有機會了,而隻能做在中國境內迎戰美軍的准備了。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中國在戰略上將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換言之,毛主席的思路就是當最壞的局面已經無法避免的時候,那就要用底線思維考慮,盡快主動出擊。
第二就是出兵的勝算究竟如何。
誰都知道,1950年的美國是剛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超級大國,鋼產量是8700多萬噸,而中國的鋼產量隻有60萬噸,美國是中國的140多倍,不像今天,我們一個唐山市的鋼產量就相當於整個美國的鋼產量。
美軍還是一支高度機械化的現代軍隊。美軍陸戰一師,每個團都有一個坦克營,七十輛坦克,我們志願軍主力部隊九兵團,一輛坦克都沒有。
美軍還有強大的空軍,掌握著制空權,當然當時美國的飛機還沒有夜戰的能力,所以白天戰場是美國的天下,晚上就是志願軍的天下。
毛主席后來對金日成說,在朝鮮戰場上,就美國的軍事力量而言,究竟是空軍的殺傷力大,還是陸軍的殺傷力大,當我了解到在這個戰場上還是陸軍的殺傷力更大時,我說,“這就好辦,因為我們沒有空軍,有的只是陸軍”。
毛主席對中國的陸軍充滿信心,認為陸軍同陸軍較量,志願軍可能勝出。
戰爭從來都不只是物質力量的較量,也是精神力量的較量、士氣的較量、指揮能力的較量,我們志願軍的指揮員身上還帶著戰爭的硝煙,幾乎都身經百戰,這一切彌補了武器裝備上的差距。
所以毛主席相信,具有高昂的戰斗精神、豐富的戰爭經驗,敢打近戰、夜戰的志願軍,可以打敗“鋼多氣少”的美國軍隊。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給傲慢的美國“立規矩”。過去美國打仗從來都是要對手無條件投降,過去對德國,對日本等都是這樣的,現在遇到了新中國這個不信邪的對手,它最后不得不接受“有限戰爭”,不得不承認美國“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我們也借此機會無比緬懷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志願軍先烈,他們是民族的豐碑,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作者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研究院院長、鄭州大學講席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