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特區精神:敢為天下先勇當“拓荒牛”

靳曉燕 王忠耀 黨文婷 嚴聖禾

2020年10月28日08:0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特區精神:敢為天下先勇當“拓荒牛”

  “拓荒牛”雕塑已成為深圳特區的一個文化地標。新華社發

  廈門市湖裡區海峽設計文創園裡的創業青年。新華社發

  汕頭市澄海區某公司裝配車間裡,一派繁忙景象。新華社發

  珠海橫琴一角。新華社發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海南旅游業迎來更快發展。新華社發

  “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激勵干部群眾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在新起點上,經濟特區廣大干部群眾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催人奮進,更道出了特區精神的真諦。

  時間見証了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波瀾壯闊歷程。

  40年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不辱使命。深圳、珠海、汕頭三大經濟特區地區生產總值佔廣東省比重從6.4%提高到30.7%﹔廈門2019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首超2萬美元﹔海南作為全國最大經濟特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正加速推進自貿港建設……

  經濟特區的發展,實現了由經濟體制改革向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性跨越: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隻有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收獲別樣的風景。

  經歷風雨,戰勝挑戰。今天的中國正處在歷史的重要關口,“殺出一條血路”的豪言回響在耳畔。特區精神引領著人們走向新的征程,向世界展示著極具活力的中國新面貌。

  1.“試驗田”,掀起改革開放之風

  首次、第一、全新、先行先試……這些詞匯,對於領時代之先,善於充任改革創新“試驗田”的經濟特區而言,已是司空見慣。

  1979年4月,廣東省委負責人向中央領導同志提出興辦出口加工區、推進改革開放的建議。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還是叫特區好。

  改革推進與特區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深圳灣畔的蛇口,沖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開山炮”猶在耳畔。有“蛇口之父”之稱的袁庚坦言,“每向前一步,都是對既有制度的挑戰與突破。”

  巨大的壓力之下,袁庚帶領蛇口人,硬是憑借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沖破重重障礙,培育出赤灣港、招商銀行、平安保險等著名企業。打破“大鍋飯”,進行定額超產獎勵,國內首家保安公司、物業管理公司誕生於蛇口。簽訂員工勞動合同,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等,均是在蛇口進行的嘗試。

  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破除一切阻礙發展的陳舊觀念和框框套套,以開放胸襟積極參與並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探索形成了許多具有自身特色和推廣價值的改革創新成果,詮釋了特區作為改革開放“重要窗口”“排頭兵”和“試驗田”的使命擔當。

  特區發展之路,也是中國發展之路。

  如今已步入世界企業500強之一的格力電器,彼時不過是一個僅擁有一條簡陋的、年產量不過兩萬台窗式空調生產線的無名小廠,靠著自籌10萬元資金艱難起步。“我們很幸運,身處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走自主創新道路,堅持品質質量,才使得我們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品牌。”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看來,特區基因的堅持和執著是格力能夠實現今日成績的重要原因。

  一次次破冰試水,一項項思想上、實踐上的探索與創新,經濟特區作為“試驗田”,破解當時計劃經濟帶來的僵局,並對外發展經濟技術交流,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繼而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進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制度自信。

  2012年12月,深圳蓮花山見証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信心和決心。經濟特區,向世界展示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磅礡偉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

  2013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挂牌成立。這塊28.78平方公裡的“試驗田”,要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如今,自貿區已覆蓋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的廣大區域,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成為助推雙循環中各類要素快速集散和流通的“加速器”。

  2017年,《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吹響了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號角”﹔2018年,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賦予深圳更高的國家使命。

  新時代的經濟特區不斷煥發生機活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管理模式創新不斷推進。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等一系列創新“支點”,正串起大灣區的“創新項鏈”,形成更廣泛的合作創新熱潮。

  與此同時,一系列劃時代的改革部署,打通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絡: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培育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注重綠色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新引擎。從先行先試的探索,到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化道路,中國改革步伐穩步向前。

  2.“排頭兵”,引領探索革新之勢

  創新的基因融入經濟特區的血脈。1992年,珠海科技重獎橫空出世,首開國內科技重獎先河。

  曾參與籌備珠海首屆科技重獎頒獎大會的珠海市原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卓家倫表示:“我們必須建立一套新的科技進步激勵機制,走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

  這是珠海的選擇,也是經濟特區的共同選擇。如今,華為已成為中國科技力量的代名詞,騰訊成長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佼佼者,比亞迪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導者,大疆成為航拍無人機的先鋒……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在當前資源要素約束更緊,受到來自國際的技術、人才等領域競爭壓力更大的背景下,特區如何跨過資源之慮、瓶頸之惑、轉型之困,走出一條人才密集、知識密集的創新發展之路?

  久久為功。將目光投向深圳光明科學城,機器轟鳴,塔吊林立。很快,這片如火如荼的工地就將變身為腦解析與腦模擬、精准醫學影像、材料基因組、合成生物研究、綜合粒子設施等一批重大科學裝置的聚集地。深圳這座因創新而生的城市,正在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取舍有度。緊盯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走“小而精”的精細化發展之路,是廈門的不二之選,目前已形成平板顯示、軟件信息、航運物流等8條規模超過千億元的產業鏈。

  行穩致遠。在海南生態軟件園,中電(海南)聯合創新研究院牽頭數十家骨干企業和機構,打造“PK生態村”,力爭孵化千款產品,打造萬人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權”。

  創新隻有第一、沒有第二,這也是特區精神的應有之義。從創造“三天一層樓”建設速度,到如今跑出“三天一項制度”“一天51件發明專利”的創新加速度,“創”的勁頭一以貫之,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以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激發活力、搶佔先機、應對挑戰。

  不斷改革、不斷進取。走過40年,經濟特區依然是“排頭兵”,在面向未來新的進發中,被人們再度寄予厚望,成為展示中國形象的“最佳窗口”,為向新發展格局轉變奠定了基礎。

  “秒批”“無感申辦”“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用跑”,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各地積極推動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打造制度創新高地,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中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抓自主創新,集中力量解決“卡脖子”問題,前瞻部署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積極發展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狠抓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夢圓,中華民族將踏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改革越是步入深水區,越需要銳意進取,保持“創”的韌勁,打開改革新境界,“創”出發展新天地。

  3.實干者,匯聚高質量發展之力

  “特區是無數像我們一樣的人埋頭苦干干出來的。”曾奔赴深圳蛇口炸山開路,時任交通部第四航務工程局二處四隊副隊長的倪鶴安深情回憶。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馬化騰、馬明哲、王傳福、馮冠平、霍大偉等出現在深圳市表彰40名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范人物名單中。創新之風孕育出了各行各業的佼佼者,而這些實干者,亦是深圳40周年發展成果的最好見証。

  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披荊斬棘、埋頭苦干,深圳用40年時間走過了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才走完的歷程,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敢為天下先”的經濟探索與制度革新層層鋪開。率先試水“民辦公助”等模式的新型創新載體,率先探索“基層醫療集團”改革,首開國內科技重獎先河,改善公共服務……特區蓬勃發展的內生動力,引領了全國各地體制探索的潮流。

  “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得水平更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話語,宣告中國將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也為新時代特區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如果說40年前的先行先試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性’改革,那麼今天的先行示范則是中央高度授權下的‘目標性’改革,展現了中國的制度競爭力與魅力。”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陶一桃說。

  風帆啟航再馳騁,大海揚波作和聲。在珠海、在汕頭、在廈門、在海南,在經濟特區火熱的大地上, 每一位一線的科技者、勞動者、工作者跑出“加速度”,續寫“春天的故事”,創造更多奇跡。

  謀定而動。珠海吹響了“二次創業”的號角,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上不斷發力,舉全市之力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奮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范。

  乘勢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汕頭立足僑鄉、打好“僑”牌,加快發展、奮勇爭先。華僑試驗區正成為東南沿海聚僑心僑智、匯僑資僑力的強力磁場和嶄新平台。

  高擎藍圖。“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戰略,已成為廈門經濟社會發展“短跑沖刺”的力量爆發點和“中長跑競賽”的能量蓄積器。廈門積極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激發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蹄疾步穩。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海南正展現在世人面前:制定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40項措施﹔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入境免簽政策放寬到59國﹔對外資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

  無形的特區精神,外化在有夢想的創業者、實干家的選擇之中。改革開放的歷程,是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人們凝聚起更大的勇氣和魄力,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從經濟特區到自貿試驗區,從先行示范區到海南自貿港,從粵港澳大灣區到共建“一帶一路”……改革開放的空間布局進一步完善,中國正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在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調整經濟結構,轉換發展動力,轉變發展方式,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顯示出中國發展的韌性。

  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0.7%,經濟運行持續穩定恢復。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前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一季度GDP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發布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中國將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許多世界主要經濟體陷入衰退之際,中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回首來時路,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眺望未來,必然面臨更多未知的驚濤駭浪。

  經濟特區獨有的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魄力,激勵著人們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實現更高起點、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一批批實干者、創新者以特區精神為動力,砥礪奮進,迎難而上,正在新時代創造著新的偉大奇跡。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必將在高質量發展航程中駛入更加寬廣的天地。

  (本報記者 靳曉燕 王忠耀 黨文婷 嚴聖禾)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