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

劉偉

2020年10月28日08:0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在新起點上,經濟特區廣大干部群眾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1980年8月黨和國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經濟特區,明確要求發揮經濟特區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帶動作用。4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全國大力支持下,各經濟特區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譜寫了壯麗篇章,不僅創造了令世人驚嘆的經濟成就,也凝練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

1.敢闖敢試的改革精神

1979年春,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勛同志代表廣東省委向中央正式提出興辦出口加工區、推進改革開放的建議,鄧小平同志十分贊同並明確指出,還是叫特區好,中央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同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先行一步”,並試辦出口特區。之后,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相繼建立。

白手起家興辦特區,沒有敢闖敢試的精神,做不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自成立以來,各經濟特區敢闖敢試、奮發有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中譜寫了勇立潮頭、開拓進取的壯麗篇章,成就斐然。

早在1985年,廈門就編制了地方政府中最早的縱跨十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為剛剛探索特區之路的廈門謀劃長遠發展之道。此后,廈門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在國企改革、開放市場、社會治理等領域不斷改革創新:廈航的初創打開了廈門對外開放之門,稅利分流改革令陷入發展窘境的廈門老國企煥發新活力,在全國率先實行大部門制,簡化企業審批。

深圳率先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通過實施住房制度改革、外企國民待遇、社會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在全國率先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進入新世紀,又率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發展技術市場、建立產權交易市場、形成創業投資市場體系、成為全國首個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商事制度改革,並形成了覆蓋八大板塊制度創新的“前海模式”。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靠著一股子“殺出一條血路來”的氣魄,經濟特區掀開了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篇章,其海納百川、兼容並蓄、容錯糾錯的開放胸懷也進一步增強了人們敢闖敢試的決心和勇氣,特區成為實現夢想的熱土。40年來,特區人民敢闖敢試的勁頭從不懈怠,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始終煥發著蓬勃動力。當年的深圳是一個凋敝落后的邊陲小漁村,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辦經濟特區要突破傳統計劃經濟的束縛,進行包括投資、基建、物價、工資、人事、用工、金融、企業、住房等在內的一系列體制改革,實行“以市場調節為主”的經濟運行模式,大力發展“三來一補”產業、“三資”企業,恢復和發展個體經濟,困難之多、難度之大,不亞於一場絕處求生的突圍戰。鄧小平同志指出,“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近日,《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印發,這是新時代推動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又一重大舉措,也是創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

2.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興辦特區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在特區建設過程中,面對不斷出現的新挑戰新問題,特區人發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通過不斷完善制度設計、創新政策、推進科技創新等一系列開創性舉措,化解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寶貴的特區智慧。

特區發展起來以后,遇到的問題並不比以前少,特區人民發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攻堅克難,通過政策創新、技術創新、理念創新等一系列創新,化解了一個又一個挑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

深圳第一個打破“鐵飯碗”“大鍋飯”,率先確立勞動合同制,第一個取消糧油憑票供應,率先進行物價體制改革試驗,第一次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第一家証券交易所建立。如今,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已見雛形,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電子信息產業引領全球,涌現了華為、平安、騰訊、比亞迪、大疆等國際知名創新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7萬家,先進制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70%,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0%左右,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第一動力。

廈門1985年成立國內首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2008年成為大陸居民赴台游的首批口岸城市之一,2009年舉辦首屆海峽論壇,2015年率先啟動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2015年大陸游客經“小三通”進入金門、馬祖、澎湖,實現“落地簽”。

海南率先實行“先上車后買票”的企業注冊登記制度改革,率先實施國有資產委托運營改革,農民率先進入“無稅時代”,率先免除了中小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第一個開放三、四、五航權,率先推行燃油附加費改革,取消島內公路上一切收費關卡。

沒有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就沒有特區的今天。創新已經成為特區人自覺的工作思維與習慣。特區的每一項改革都在全國引起回響,每一次突破都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發展。

3.埋頭苦干的拼搏精神

1984年,深圳市深南大道市委大院花壇前,出現了一座“孺子牛”銅雕,這座被譽為“拓荒牛”的銅雕,已成為深圳的重要地標之一,其造型鮮明地展示出深圳人埋頭苦干的拼搏精神,被譽為特區精神的象征之一。40年來,各個特區披荊斬棘、攻堅克難,走出昔日的貧窮,成為享譽世界的繁華都市,靠的就是百折不撓、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拼搏精神。

埋頭苦干,就是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干實業需要埋頭苦干,“埋頭”就是鎖定目標,心無旁騖,一干到底﹔“苦干”就是認真鑽研,掌握規律,勤奮工作。興辦之初,深圳人就認識到,隻有以工業立市,才能帶動其他行業蓬勃發展。而在一片荒地上開始工業化進程,其壯烈與偉大堪比一次長征。深圳人咬定青山不放鬆,狠抓工業40年,大力發展以制造業為根基的實體經濟。2019年,深圳已成為全國制造業第一大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109.5億元,增長9.5%,連續兩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工業增加值突破9000億元的城市。

埋頭苦干,就是堅持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隻要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利於改善人民生活,讓人民滿意,就堅決去做﹔面對非議和誤解,多做少說,先做后說,甚至隻做不說。1984年,當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一口號時,特區建設者們以追求高效的一股子拼勁,投身特區各個領域的工作。正是這種埋頭苦干、隻爭朝夕的拼搏奮斗姿態,激勵誕生了“深圳速度”。1987年,僅有2.4萬元注冊資本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誕生了,當任正非決定研制程控交換機時,員工僅50余人,公司租用的一層工業樓既是生產車間、庫房,又是廚房和臥室,無論領導還是員工,所有人吃住都在裡面,做累了就睡一會兒,醒來再接著干。靠著埋頭苦干的拼勁,30多年后的今天,華為成長為年銷售8500億元的全球龍頭通信制造企業。

埋頭苦干,是一種務實、踏實、誠實干事業的精神,既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也有開闊思維、勤奮好學提高本領的巧勁,更有充滿自立自強自信底蘊的干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海南建設國際自由港……特區建設任重道遠,必須大力弘揚特區精神,發揮好經濟特區的“試驗田”與“窗口”作用,以新作為開創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當好新時代的“拓荒牛”,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史進程中譜寫勇立潮頭、開拓進取的壯麗新篇章。

(作者:劉偉,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