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百團大戰:重擊反動氣焰 振奮抗戰信心

2020年10月29日13:35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百團大戰:重擊反動氣焰 振奮抗戰信心

10月的獅腦山,層林盡染。主峰上,40米高的百團大戰紀念碑主碑形如刺刀,直插雲霄。80年前在這裡打響的百團大戰,正如一把鋒利的刺刀,狠狠地刺向日本侵略者心窩。

位於陽泉市區西南部的獅腦山,距市中心10公裡,頂峰海拔1160米,是抗戰期間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主戰場之一。

1940年,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為挽救時局,遏止投降逆流,粉碎日本侵略者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在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指揮下,於當年8月在華北戰場發起規模空前的交通總破襲戰,這就是名震中外的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紀念館講解員石瑋介紹,戰役從8月20日開始,到1941年1月24日結束。我軍先后出動105個團,連同參戰地方武裝共計約40余萬人,以正太路為破襲重點,在敵堡密布的2500余公裡交通干線上,軍民團結作戰,給日軍的“囚籠政策”以沉重打擊,鉗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正太路即正太鐵路,1907年建成通車,東起當時的正定府石家庄,西至太原。“百團大戰最初叫‘正太路破襲戰’,我軍部署出動22個團的兵力。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參戰積極性非常高,隨著戰斗打響,各部都投入大量兵力,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紛紛參戰,最后總兵力增至105個團,所以改稱‘百團大戰’。”石瑋說。

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總共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主要任務是摧毀敵軍交通,重點打擊正太鐵路。正太鐵路當時號稱日軍的鋼鐵封鎖線,切斷該路,可使日軍在華北的一切軍事補給失去保障。第二階段從1940年9月22日至10月5日,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交通線,並摧毀交通線兩側的敵軍主要據點和碉堡。百團大戰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徹底破壞了正太鐵路,喪心病狂的日軍調集數萬名兵力,對太行根據地實行瘋狂報復掃蕩,因此,第三階段轉入反掃蕩階段,從1940年10月6日至1941年1月24日。

奇峰陡立的獅腦山是百團大戰第一階段主戰場之一。1940年8月20日晚,八路軍出動兩個團兵力,在消滅西峪村礦警隊之后,連夜佔領獅腦山,構筑工事,防止敵人西進增援。21日凌晨開始,日寇先后糾結近兩千名日偽軍,出動飛機近百架次,連續對獅腦山我軍陣地發動數十次進攻,獅腦山變成一片火海。我八路軍戰士英勇頑強,冒著連綿秋雨,忍著飢餓,血戰七個晝夜,取得百團大戰第一階段全面勝利,有力保障了我軍左翼部隊行動,給敵人以重創,打擊了日寇威風,為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全面勝利立了首功。當時,八路軍總部曾連續4天發布《捷報》,向全國介紹獅腦山戰況。

“陽泉地處正太鐵路中段,橫跨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敵后抗日根據地。獅腦山是陽泉市制高點。控制了獅腦山,就等於控制了正太線的咽喉,可以居高臨下,控制整個陽泉,並可保障陽泉以西我軍破襲部隊的安全。”石瑋說。

百團大戰是全國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帶戰略性進攻的戰役,既鍛煉了人民軍隊,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較低沉時振奮了全國民心。

歲月滄桑,神州巨變。今天,為紀念百團大戰的偉大勝利,緬懷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激勵后人開創新業,百團大戰紀念碑、百團大戰紀念館等相繼在獅腦山主峰建成,包括雄偉的主碑、三座副碑、一座大型圓雕、兩座題字碑、四個烽火台和227米長的“長城”等建筑。

蜿蜒起伏的“長城”上,“百團大戰革命烈士名錄”10個金色大字在黑色石壁上熠熠生輝。旁邊石壁上,整整齊齊排列著4800余個已知百團大戰犧牲烈士姓名:董天知、趙三苟、陳雲先、郝計根……

青山埋忠骨,烈士精神永垂不朽。

記者手記: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百團大戰的一個特點是全民皆兵,軍民團結。在百團大戰的第一階段,正太路線的廣大人民踴躍參軍,他們做軍鞋、送軍糧、抬擔架、護理傷員……懷著對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他們不顧日寇的重重封鎖,支援抗戰,擁軍支前,捧出了一片赤誠丹心,為戰斗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八路軍順利將正太鐵路重要節點全部炸毀。據不完全統計,在百團大戰中,陽泉境內直接參戰民兵有7400余人次,支前群眾達20萬人之多,足見人心所向、軍民情深。(相關史實由省委黨史研究院審定)(記者 高樺)

(責編:梁秋坪、曹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