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以筆為旗

陳彧之

2020年10月30日08:15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以筆為旗

孫立新油畫《激戰鬆骨峰》

《誰是最可愛的人》書影,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李庄朝鮮戰地日記》書影,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周年。戰爭期間,一批優秀記者趕赴前線,他們以筆為旗,不懼死亡,歷盡艱辛,讓后方的人們及時了解志願軍的戰況。前線記者寫作的戰地通訊與日記,有的已成為新聞史與文學史上的經典,有的成為獨具價值的記錄,讓我們重溫這些文字。

  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堅守鬆骨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魏巍將這場戰斗寫入了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彭德懷曾在一封嘉獎電報的結尾寫道“三十八軍萬歲”,李庄曾撰寫《被人們歡呼“萬歲”的部隊》,在《人民日報》發表后獲得熱烈反響。

  1、魏巍的戰地通訊

  2020年9月2日,一位叫李景湖的老人,走完了他九十五年的人生旅程。遺體火化時,人們發現了兩枚子彈頭,一枚在頭部,一枚在腰部。這位老戰士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兩枚子彈是在哪場戰爭中留在身體中的,我們無法確知。

  七十年前,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以美軍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展開殊死較量。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下,在后方的人們主要通過報紙和廣播了解前方的戰況。作家魏巍1950年底第一次來到朝鮮戰場前線,次年3月回國后,他陸續發表了一批通訊,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誰是最可愛的人》。

  這篇中國新聞史與文學史上的經典,不僅成為今天我們對抗美援朝的“記憶所系之處”,也使“最可愛的人”成為志願軍乃至中國軍人的代名詞。當時陪同魏巍在前線採訪有一位“通訊科長”,他的原型就是李景湖,魏巍也將他寫進了通訊中。1952年魏巍第二次到前線,9月12日在朝鮮西海岸寫下了《擠垮它》,這篇通訊完整記錄了一場戰役從准備到結束的過程,“通訊科長”帶領魏巍穿越敵人的炮火封鎖區,進入我軍建設的交通壕。

  眼前如長城一般的交通壕讓魏巍驚嘆不已,他寫道:“這交通壕多長,多遠啊!它曲曲彎彎地繞過山頭,盤過山腰,下到谷底﹔接著,像我們祖國的長城一樣,又飛上陡峭的山嶺!有幾處縱橫交叉,路線連結,四通八達,伸向各處。你不知道它是通到人民軍、志願軍的多少營連,多少陣地和多少指揮所啊!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它把所有的這一線高山大嶺盤結在一起,串聯在一起!”

  魏巍問“通訊科長”這交通壕是如何建成的,他告訴魏巍“地下長城”更加壯觀,而這一切都是由戰士的雙手完成的。在交通壕邊的“小小鐵工廠”中,魏巍看到幾位戰士在打鐵,沒有風箱,就用子彈箱改造,沒有鐵砧,就用美國八英寸炮的臭炮彈來代替,彈頭朝下,彈底的平面就能用來打鐵了。魏巍特別寫了戰士們的手,“仔細一看,上面有三四個紫葡萄似的血泡。還有一個破了的,浸著血”。“通訊科長”向魏巍介紹,有的戰士手上起了泡不想讓別人知道,總是把手背過去。

  志願軍戰士不怕死,是因為他們有強大的意志。魏巍在這批通訊中反復陳述了這一點,在《擠垮它》的最后,他寫道:“這一切,是一個意志,一個聲音,它像洪亮的號召一樣,在我的耳邊響著:堅韌地斗爭下去吧,以你更大的雄心去壓倒敵人吧,能前進一寸就前進一寸……要是侵略者不想和平,撒賴逞凶,戰士們,活活地熬死他們!擠垮他們!”

  志願軍在前線作戰,是為了保衛后方的家園。出國作戰的戰士們在異鄉更加思念家鄉,也更深切體會到祖國究竟意味著什麼。在1951年3月21日深夜寫下的一篇通訊《戰士和祖國》中,魏巍將戰士們的所思所想告訴讀者。魏巍見到了一位躺在擔架上的傷員,他在激烈的戰斗中三次負傷而拒下火線,直到第三次在指導員的命令下才下火線。他回答了魏巍“到底是為什麼這樣的勇敢”的問題:自從到朝鮮戰場作戰后,他看到被燒焦的大地,曾幫助過他的朝鮮老媽媽,遭到敵軍的轟炸腿被炸斷了,一家人死的死傷的傷,絕不能讓這一切發生在祖國,更何況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剛剛成立,為了新中國的成立,中華兒女拋頭顱洒熱血,備嘗艱辛。這位戰士對魏巍慷慨地表示:“我就想,隻要能保住我們的新中國,使我們的人民、我的母親安全,我個人死到國外算什麼!這次打仗負了幾次傷,他們就讓我下火線,死都沒有關系,為祖國,為受苦受難的朝鮮人民流一點點血又算得什麼呢?……”

  正是擁有如此強烈的保家衛國的意志,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面對美軍先進的裝備時,以不怕死的精神給予敵人一個又一個打擊,並最終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在《誰是最可愛的人》迅速引起轟動后,魏巍著文講述他是怎樣寫成這篇通訊的,他說自己之所以能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們的戰士的英雄氣魄、英雄事跡,是這樣的偉大,這樣的感人﹔而這一切,把我完全感動了。”這種感動對於魏巍來說,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第二次入朝后,魏巍除寫作通訊外,也萌發了寫作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長篇小說的想法,此后經歷二十年的跌宕,《東方》終於問世,與他此前寫作的抗美援朝通訊不同,長篇小說將前方與后方的故事交織在一起,他認為“沒有中國革命在東方的勝利,也就不可能有抗美援朝的勝利”,這也是小說標題《東方》所蘊含的意義,今日之東方,已非往昔矣。

  2、李庄的戰地日記

  《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提到的鬆骨峰戰斗的情形,是魏巍在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採訪后所得的。1951年2月28日,如果魏巍能在335團再待久一些,就能見到來找他的同事李庄。

  李庄當時是《人民日報》的戰地記者。他是第一個奔赴朝鮮戰場前線的中國記者。李庄晚年撰文回憶了這段特別的經歷,1950年7月10日,《人民日報》社長范長江忽然找到李庄,交給他去朝鮮前線採訪的任務,並且有兩位外國記者同行,三人組成一個記者團,由李庄來牽頭。這是李庄第一次出國採訪,臨行前,他的妻子提議照一張全家福,那時李庄的女兒兩歲多,兒子才一歲多。此行的危險是可以預先想到的。有一天,李庄一行人採訪完畢回平壤的路上,所乘的四輛小車遭到美軍六架戰機的攻擊,幸虧眾人跳車及時,才沒有出現人員傷亡。李庄此次在前線待了五十天,在《人民日報》上陸續發表了一批獨家報道。

  李庄第一次赴朝時,中國人民志願軍還未出國作戰。志願軍出國作戰后,李庄又兩度到朝鮮戰場進行採訪,除了繼續寫作通訊外,李庄還留下了珍貴的戰地日記。2006年李庄逝世后,家人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一疊泛黃的活頁紙”,這疊紙是1950年12月2日至1951年3月10日共計99天的日記,大多數情況下是一日一記,偶有幾日一記的情況,日記短則一兩句話,長則有千字之多。日記字跡工整,雖然它無意示人,但文筆流暢、用詞講究,體現了一位經驗豐富的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

  丁玲在為《朝鮮通訊報告選》作序時寫道:“劉白羽、魏巍、李庄……都是讀者羨慕的人們。他們也在朝鮮,也穿著志願軍的軍裝,冒著炮火的危險,成天與英雄們在一起,他們是最懂得英雄的。”前線記者的通訊大多圍繞著志願軍戰士展開,他們本身的經歷退隱到背景中,李庄的戰地日記記錄下了前線記者的工作狀態,我們讀過后同樣能感到驚心動魄。

  李庄第一次赴朝時遭遇過美軍飛機轟炸,在日記中,這樣的經歷如家常便飯。敵機不分白天黑夜地轟炸,晚上趕路不能開汽車燈,否則極易成為敵機轟炸的目標。李庄在1951年1月27日的日記中,提到去446團採訪,戰士們告訴他“在月光下,飛機也可能看見人”,輕易找到目標。在結束採訪后,李庄一行人要過漢江回到自己的住地,剛過漢江,敵機就來了,他寫道:“我們著急地向市內走,忽然,看見月亮出來了,在雲彩之后,一片灰黃。正在奇怪,見一火球從雲中冉冉而起,原來是照明彈。照明彈在黑白相間的雲中時隱時現,忽而雪亮,忽而鮮紅,忽而變成橘黃之色,情調豐富極了。接著,更多的照明彈投下來,漢江以北一片白晝。有兩顆正在我們頭頂上落下。我們看見,起初是個小火球,從上而下,其行甚快,到我們頂上兩千公尺處,頓然停止不動了,光圈也大起來。這時,飛機上的炸彈、機槍同時大作。”這是隻有親臨戰場才能獲得的感受:在令人目眩的色彩中,包含著的是敵人以武器上的優勢而肆意蹂躪這片土地的殘忍。幸好李庄一行人所在的地方有一排房子可以稍做掩護,利用敵機調頭的空隙,他們走到百十米遠的防空洞中躲避。

  在前線,生與死就在一瞬間。而李庄作為戰地記者,還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1951年2月11日,李庄正在營地中寫《不讓敵人過漢江》(發表時更換了標題),敵機在頭頂盤旋,而手中的筆不能停:“在山溝寫文章,人的膽子似乎特別大。敵機在你頭上盤旋,滿可以完全不理它。有時看兩眼,大半被好奇感受支使。”在前線寫作,甚至沒有一張桌子,隻能並攏膝蓋,把稿紙墊在膝蓋上寫,稿紙和墨水也是稀缺的物資,李庄在這天的日記中還說:“因為沒有墨水,我寫東西已經考慮盡可能去掉不必要的字了。簡練由於墨水,實在有意思。”之后,李庄還因為沒有了墨水,不得不使日記被迫中斷。

  還有一個因素嚴重影響了李庄的工作和志願軍的戰斗——朝鮮寒冷刺骨的冬天。就在去找魏巍的這天,李庄赤腳渡過北漢江的一條支流:“看著水不太深,隻把棉褲卷起一尺多高。才下水,覺得冰寒入骨,兩腳不敢踩石頭。過了一兩分鐘,不冷了,痛得要命,有些像火燒。又過了一會兒,完全失掉了知覺,說不出的難受。快到彼岸,陷入一潭,半截棉褲完全濕了。到彼岸后,用毛巾擦腳,數分鐘后,始感刺痛。我平生第一次經過這種場面,體驗一下生活,很好。”李庄發現,與行軍比較,志願軍戰士們更願打仗,原因就在於這寒冷的天氣,倘若是戰士們過江,他們根本無暇擦干腳。

  李庄拖著因積水而變得沉重的棉褲步行,在這艱難的跋涉中,李庄想到了自己的家庭:“不知為什麼,我在此時生長了一種探險家深入不毛之地的心情。我的愛人正在睡覺,孩子們在勻靜地呼吸。而前線上的戰士,正和敵人作浴血戰斗。我在深夜行軍,除同行數人外,無人知覺。各為生活、戰斗而忙,彼此實同一勞動也。”李庄在日記中還有好幾處提到了給家人寫信,那張全家福一定讓他在嚴寒中感到了家的溫馨。正是由於前線戰士們在寒冬中的堅守與戰斗,才有了后方一個又一個小家的溫暖,才使國家安寧、山河無恙。(陳彧之)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