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鋼鐵運輸線”是如何打造的

2020年11月02日08:06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鋼鐵運輸線”是如何打造的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后方運輸線始終是戰爭雙方激烈爭奪的第二戰場,其艱苦性、殘酷性、危險性,在很多時候甚至高於正面戰場。面對敵人的瘋狂絞殺和重點封鎖,志願軍官兵群策群力,與敵斗智斗勇,建立起一條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的保障奇跡。

  強化組織領導,實施集中統一的后勤指揮。入朝初期,由運輸保障所引起的“禮拜攻勢”成為制約作戰進程的瓶頸。為有效解決運輸問題,1951年1月下旬,東北軍區在沈陽召開第一屆后勤會議,特別強調“千條萬條,運輸第一條”,號召建設“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對實現志願軍后勤工作歷史性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

  進入1951年上半年,后勤工作雖有不少改進,但因入朝部隊成倍增加和運力增長有限,后方供應進入最困難時期。中央軍委敏銳捕捉到這一問題,為保証持久作戰,在第五次戰役尚未結束時,決定成立志願軍后方勤務司令部,負責朝鮮境內一切后勤組織與設施。志願軍后方勤務司令部的成立,為志願軍的后勤保障逐步實現戰略轉變提供了組織基礎,前線的供應逐步加強,滿足了部隊作戰的需求。

  適應戰場發展,建立統分結合的供應體制。前三次戰役,受當時條件限制,供應主要採取跟進保障、伴隨保障的方式,分部、兵站隨部隊延伸補給線。但由於戰場形勢發展迅速,后勤分工不明,供應層次不清,出現了后勤與部隊、后勤與后勤脫節的現象。后方供應物資無法按照作戰要求及時運往前方,隻能重點供應主要作戰方向和部隊,盡量使有限的運力發揮最大效能。第四、五次戰役,依托新籌建的三條固定兵站線,實行供應站制度,各部隊所需物資到供應站自運自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運力不足的矛盾。

  轉入陣地戰后,志願軍后勤部將整個戰區后方劃分為戰役、戰術兩個層次,實行分區供應與建制供應相結合的供應體制,即按作戰方向配置分部和兵站,分片包干供應到軍,軍以下再按建制逐級供應所屬部隊。實踐証明,這種供應體制對陣地戰階段部隊后勤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強路網建設,完善縱橫交錯的運輸網。在實行新的供應體制的同時,建設四通八達的兵站運輸網,成為確保后勤工作根本性轉折的一項重大措施。在公路建設方面,毛澤東指示,把修筑公路作為“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要抓緊修幾條寬大公路以保証供應”。1951年秋到1952年夏,志願軍后方部隊進行了兩次大規模修路工作,不僅有4條公路干線由鴨綠江邊直抵戰區前沿,還有數條公路溝通東西海岸﹔各供應區有1至3條干線,各軍、師有1至2條干線,團至前沿地域也有2至3條運輸便道。此外,還普遍加寬了公路,設置了沿途掩蔽區,大大增加了行車安全。

  在鐵路建設方面,志願軍首先修通了國內的鐵路,並新建了鴨綠江便橋,增加了一條中朝兩國之間的重要運輸線。鐵道兵部隊入朝后,志願軍在主要鐵路沿線集中了4個師6萬余人開展鐵路搶修和維護工作,形成了志願軍戰役后方和戰術后方運輸線相銜接,鐵路、公路相交織,主要道路和迂回道路相配套,前后貫通、縱橫交錯的運輸網。

  運用多種手段,開展積極有效的防衛作戰。志願軍在敵大強度、多頻次、高密度、持續不斷的“絞殺戰”惡劣狀況下,多法綜合施策、空地密切協同,以搶修、搶運、保通、空戰、地面防空五位一體的頑強行動,全面展開了反“絞殺戰”。

  為此,志願軍鐵道兵部隊第一時間補充了5個成建制的兵團,分班輪換晝夜不停地搶修。圍繞“三角地區”的鐵路搶修採取了諸多方式,比如以枕木排架代替大彈坑填土,在搶修橋梁時採取了“爬行橋”“水下橋”,甚至在夜間修復通車后天亮前主動拆除工字鋼梁等重要部件,造成沒有修復的假象,至第二天夜間再重新裝上,又可以迅速通車。

  除了鐵路,公路運輸也是美軍“絞殺戰”的重要目標。從1951年9月開始,志願軍命令除直接擔負作戰任務的部隊外,其他部隊全部投入到加固加寬公路、新修公路、修筑水下橋和汽車隱蔽所的工作中去,並在主要公路干線上設置防空哨,同時採取隱藏躲避、機動規避、隱真示假和搶修搶救等措施,大大減少了汽車的損失,提高了公路運輸效率。

  立足人民戰爭,發揮廣大群眾的聰明才智。“鋼鐵運輸線”的保障奇跡,是人民戰爭思想的光輝結晶,更是志願軍指戰員和中朝人民勇敢與智慧的偉大勝利。后方公路運輸線上的典型創造,就是防空哨制度,解決了夜間行車的重大問題。朝鮮戰場上,為避免遭敵空中轟炸,公路運輸多採取夜間行車,特別是入朝初期,司機由於不敢開燈,每夜行車距離隻有30至40公裡,還經常撞車、翻車,因事故損失的車輛一度超過被炸損失數。針對這一嚴重情況,后勤部門發動廣大干部群眾想辦法,在原防空信號站的基礎上,設立了一些不固定的哨兵,無空情時讓司機開燈行駛,敵機來臨時哨兵鳴槍報警,司機或閉燈緩行或在路邊隱蔽,汽車損失大大減少,車速也大為提高。這一制度建立后,行車速度到1952年已提升至每夜200公裡以上,汽車損失率由第一年的40%下降到第二年的6%,第三年的0.5%。

  在鐵路運輸線上,中朝兩國軍民運用群眾智慧,創造出“片面運輸”“合並運轉”“頂牛過江”等一系列有效的特種運輸方法,以至於在敵不斷加強的空中攻勢面前,朝鮮北部鐵路運輸能力仍然不斷提高。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