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穿越抗戰烽火的14封家書

曾友和 李俊

2020年11月03日08:0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母親大人膝下:

啟稟者,自別遵(尊)容,經數年之多,近來想(必)玉體康健,合家均安,男前接家信及已回信,信內寄國幣伍佰元,想(必)已收到……男已開往湘潭,擔任防線,工作緊急,請母親不要挂念。

1944年6月12日,日軍大舉進攻湖南湘潭,中國守軍奮起抗敵。這是陸軍第10軍下轄第3師軍人周洪發於6月7日在湘潭前線寫給親人的一封家書。

周洪發,1914年出生於四川省銅梁縣(今重慶市銅梁區)安居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8年,他從軍出川,先后參加棗宜會戰、常德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湘潭防衛戰等。后來,周洪發身負重傷,被送到四川江津(今重慶市江津區)德感壩131后方醫院治療養傷,之后與親人失去聯系。

筆者根據周洪發親人保存的14封家書、一張《優待出征抗敵軍人家屬証明書》及其家史進行整理,連接起歷史碎片,還原一位盡忠報國、鐵血柔情的普通抗戰軍人形象。

為國盡忠理所應該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守軍節節敗退,軍隊傷亡慘重。1937年8月30日,國民政府頒布《征兵法令》規定:凡年滿18歲至25歲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獨子不征”原則抽簽。后來,由於兵源不足,擴大征集對象,改為“二丁抽一,三丁抽二,五丁抽三”。隨著兵源進一步緊缺,各地強抓壯丁的現象愈演愈烈。

周洪發在這一背景下走上了抗日從軍的道路。據周洪發侄子周啟海(現年71歲)口述,父親(周洪發的哥哥周雲青)臨終前叮囑:“你幺爸(周洪發)生於1914年,24歲時挑干粉條上街賣,被保長抓丁從軍。”

周洪發從軍不久,便從湖北宜昌寫家書給父母。他說:“父母親:男於六月二十九日寄回一信,到現在還沒有接到回音,不知道收到沒有,故所以男放心不下,又才寫這封信……男自役撥到一百八十五師野戰□□營第三連,一切事情都很好,身體也很強健,請兩位老人不要想念我,男自己知道嚴守軍營中規矩,服從上級的命令,將來一定有辦法的,餘不多寫,敬祝貴體雙安。男周洪發,八月初四日。”這封家書的內容,隱約透露出周洪發被抓丁從軍且父母擔憂他安危的事實。

經過戰爭的洗禮,周洪發深刻認識到沒有國哪有家,為國家盡忠理所當然。他在家書中寫道:“母親大人、家兄尊前均安:脆稟者,男由家動身出外從戎,為國為民,理所應該。”

周洪發從軍后,經過軍事訓練,被編入位於宜昌長江上游江防軍下轄94軍185師555團迫炮連服役,並於1940年6月在宜昌參加了棗宜會戰。其后,又隨部前往湖南抗日戰場。

根據多封家書信封上的郵寄地址可見,此時的周洪發被編入陸軍第10軍下轄第3師衛生隊從事輸送工作,如“湖南常德陸軍第三師衛生隊周緘”“湖南衡山石灣第三師師衛生隊周寄”“湘衡山光山部衛生隊周緘”“由湖南長沙光山部衛生隊周緘”“湖南都昌部衛生隊周緘”“由湖南長沙第三師衛生隊輸送班周緘”等。

周洪發在湖南前線參加了多次戰役。他寫道:“男前三十二年十一月開往常德,合(和)日本鬼子作戰,前線緊急萬分……”“我部隊於十一月十九日開往前線常德德山一帶,與日倭血戰,把他(們)打退了,於十二月三十一日平安返回原址——石灣。”“弟已在常德會戰之事,我們得了很大的光榮歸隊……”“因未(為)前次長沙三次會戰得到最終勝利,現在又要四次會戰了……男會戰下來,在(再)給大人奉書……”

在一次戰斗中,周洪發不幸中彈,子彈從其前胸打入,穿透肩胛骨。因傷勢較重,他被送到131后方醫院治療養傷。

惦念親人鐵血柔情

周洪發在數百公裡外的湖南前線殺敵,對家鄉親人的惦念始終縈繞於心,尤其是對自己未能在家侍奉母親很愧疚,希望得到母親的原諒。

他寫道:“母親現已年邁,一切飲食起居,還望大人自當保重……”“現在請大人在家好好保護玉體安泰,不要挂念你男,你男本想返裡侍奉大人,因此路途太遠難以返裡,懇請大人原諒為要。”

國難當頭,忠孝難兩全。周洪發對胞兄周雲青述道:“自別家以來已數年了,對於家母靠兄奉待照料,弟在外是為不孝子了,隻能為國盡忠,不能奉養母親……弟已在常德會戰之事我們得了很大的光榮收隊,弟本應請假返家,耐(奈)因國難時期,請假上峰不准的,待戰事結束時,又(再)請假回已(與)兄相聚。”“男望我大人壽高數百,男才好掃清倭奴,消滅日本……你男抱定決心抗戰,平息才能返裡,同想(享)榮華……”

周洪發轉戰湖南各個抗日戰場,不時將微薄的餉薪寄回家,以減輕家裡負擔。他寫道:“……今年田中收成如何?家中貨物昂貴如何,一並來信示知。”“因男不能在側侍奉,遠隔他鄉,諸事還望大人原諒,現在男已由郵局寄上國幣伍佰元,雖則錢少無多,以表敬意。”

周洪發十分關心家裡是否享受抗敵出征軍人優待事宜。他說:“……男並詢有抗敵出征軍人優待沒有?如無,速與男來信言明,以便寄証明書還家。”“前規定每年應領之優待谷,是否領到,請來信詳示。”

周洪發從軍后,照顧全家的生活重擔都壓在周雲青身上。周洪發多次在寫給胞兄的家書中,表達愧疚和感激:“雲清吾兄大鑒:來信接閱,知您在家事務很忙,家中大小均吉使,弟在外安心工作……兄要我努力報效祖國之言,弟牢記在心,不久將來能回到老家,與母親哥嫂一起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弟已知悉家中情況,弟非常高性(興)……以后掃清倭奴,你弟返裡再來敢(感)謝我兄代勞之情。”“雲青長兄與嫂均各好吧,但家中一切事務全賴兄照料,母親年老侍奉亦望兄注意敬奉,弟歸后返家,重報愛恩。”

周洪發在后方醫院治療傷愈后,於1944年7月19日寫下最后一封家書。他說:“現男負傷,撥在后方醫院養身,出力前方,理當然也。男傷已愈,請母親和家兄好好保養身體,以免耽(擔)慮。”從此,他便失去聯系,至今已70余年。

然而,周洪發的親人從未放棄尋找其下落。

周洪發母親在彌留之際,拉著周雲青的手說:“一定要找到你弟弟,讓他認祖歸宗,暗格中的信就是憑據……”

周雲青去世前,同樣囑咐兒子周啟海,要他想辦法找到幺爸周洪發。周啟海曾多方奔走尋找,甚至在台灣回大陸探親的老兵中打聽,均無結果。此事成為周家一大遺憾。

原載:《紅岩春秋》2020年第10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