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6日10:0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
徐焰: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國防大學軍事思想和軍事歷史學科帶頭人,著有《金門之戰1949-1959》《解放軍為什麼能贏》等
1950年6月27日,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公開宣布,要出兵朝鮮、台灣,並援助在越南的法軍,從三個方向對中國形成威脅。面對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威脅新生政權安全的行徑,剛剛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奮起抗擊以保家衛國。
出兵朝鮮是一項偉大的戰略決策
面對美國從朝鮮、中國台灣、越南以“三把刀”插向中國,中共中央從1950年7月便開始研究進行較量的戰場。由於當時中國沒有可使用的海、空軍,沒有能力在台海同美軍作戰,毛澤東同志確定了“三有利”的朝鮮戰場——最有利於發揮我陸軍優勢、最有利於后勤供應、最有利於得到蘇聯支援。
朝鮮戰爭開始時,是其本國的內戰,因美國入侵才變成國際戰爭。毛澤東同志認為美國佔領朝鮮,會嚴重威脅我國工業中心東北,並將控制南滿電力,國內反動勢力也會乘機響應,恢復經濟和進行建設就都很難展開。中國若在這場斗爭中表現出忍讓退縮,勢必會使美國更為囂張,嚴重影響到剛剛宣布“站起來了”的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自1950年10月1日起,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毛澤東同志住所連續舉行會議,政治局成員和有關方面的領導人陸續到會,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否出兵朝鮮作戰”。10月2日,毛澤東同志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斯大林的電報中表示,我們決定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援助朝鮮同志”,這一電報寫好后,據查並未發出。此后,中共中央還在爭取最后一線希望來避免中美雙方交戰。
由於當時中美兩國實力相差極為懸殊,美國軍政首腦對新中國的力量,持傲慢的輕視態度。美國發現蘇聯毫無出兵干涉的跡象后,杜魯門向麥克阿瑟發出指示稱:“今后中國共產黨要是不事先聲明就在朝鮮任何地方公開或隱蔽地使用大量的部隊,你應該根據自己的判斷,隻要在你控制下的部隊有可能獲得勝利,你就繼續行動。”
面對嚴峻形勢,出於對國家負責的態度,中共中央的領導成員對出兵的利弊充分闡述了自己的意見,毛澤東同志從他非凡的膽略出發,在讓到會同志充分擺出不利條件后,仍從兩分法來看待出兵問題,認為美國也有致命的弱點。美國駐軍歐洲、亞洲許多國家,歷史上還沒有過這樣長的戰線,其戰略重點又在歐洲,主要對手是蘇聯,投入朝鮮的力量有限。同時,美國軍隊進行的是不義之戰,士氣不高。我們有廣大人民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朝鮮又臨近我國,便於發揮我軍的長處。
1950年10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統一”朝鮮的決議﹔次日,毛澤東同志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速向朝鮮境內出動。”毛澤東同志下定出兵決心后,因蘇聯不履行為中國入朝部隊提供空中掩護的承諾,入朝行動曾兩度推遲。1950年10月18日,毛澤東同志主持中央會議再度研究出兵問題,當日最后下定決心,會議確定入朝部隊於次日出動。
歷史雄辯地証明,毛澤東同志決定出兵朝鮮,將革命膽略和科學態度相結合,既體現了國際主義精神,同時也充分顯示出愛國主義精神指導下的保衛祖國的氣魄。毫不夸張地說,抗美援朝戰爭當之無愧地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歷史復興的重要心理支撐點。這一偉大戰略決策的功績,將永垂於史冊。
用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是一個令世界驚嘆的戰爭奇跡
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第一場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也堪稱中國進行的第一場世界型的現代化戰爭。面對擁有世界上最強實力、最先進技術的美國軍隊,新中國的軍隊以絕對劣勢的裝備奮戰強敵,創造了世界現代戰爭史上以劣勝優的奇跡,顯示出高超的戰爭指導藝術。
在整個戰爭期間,侵朝美軍以輪戰方式先后投入了120萬兵力,並糾合了另外15個國家的軍隊,連同南朝鮮軍隊一同作戰。當時,美國有3.1萬架軍用飛機,平均4個人裝備1輛汽車,榴彈炮為155毫米、105毫米,轉入陣地戰以后又增加203毫米榴彈炮。
相比而言,中國在朝兵力輪流參戰,最高數為135萬人。按1952年定編的部隊計算,其比例為:曾入朝的步兵部隊25個軍79個師,佔全軍的比例為73%﹔炮兵部隊16個師,佔全軍的比例為67%﹔坦克兵部隊2個師,佔全軍的比例為55%﹔鐵道兵部隊10個師,佔全軍的比例為100%﹔航空兵部隊12個師,佔全軍的比例為52%。但是,志願軍的裝備陳舊落后,型號不統一,缺乏標准化。比如,中國軍用飛機不足200架,平均500人裝備1輛車,榴彈炮為105毫米和122毫米兩種。當時中國雖然有蘇聯援助,然而供給的武器不多,還要按“出廠價五折”記賬付款。
當時美軍1個團的火力強度,超過中國1個軍的強度。從下面的對比表中,可以看出新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勝利,是在物質條件相差極為懸殊的條件下取得的。
即使以戰爭后期的雙方火力對比而言,按一次彈藥投射量計算,美軍一個師的火力強度也超過志願軍一個師10倍。在戰爭期間,美國投入的裝備、彈藥和金錢都超過中方許多倍,雙方是在遠遠不對等的條件下進行的一場較量。
盡管實力相差如此懸殊,全國人民卻同仇敵愾。志願軍發揚幾十年戰爭中養成的極其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白天以隱蔽分散避開敵人的強大火力,晚間則突然攻擊,而且一交手就穿插迂回,連續取得兩次戰役的勝利,使敵軍從朝鮮北部狼狽南逃。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回憶錄中也感嘆,這是“美國歷史上路程最長的敗退”。
從朝鮮戰爭中使用的武器和消耗的彈藥物資看,戰爭的激烈程度同以往的戰爭相比,僅次於世界大戰。美國在戰爭中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各種新式武器。美國在僅有22萬平方公裡的朝鮮半島消耗的彈藥,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彈藥總消耗量的一半,從單位火力密度上看,朝鮮戰爭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
新中國為抗美援朝做出了重大犧牲,不過人員損失同敵人相比並不算嚴重。志願軍犧牲19萬7千多人,殲敵70萬人。這在“聯合國軍”火力強度要高十幾倍、技術條件又遠超中朝軍隊的情況下,不能不說志願軍有著相當出色的高超的戰斗效能。
抗美援朝戰爭靠政治優勢和精神優勢戰勝敵人
戰爭不光是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的競賽,也是人的精神力量、心理素質的競賽。抗美援朝戰爭的實踐,以及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來,從這70年來世界上各次局部戰爭實踐証明,武器裝備技術雖然重要,但是作戰人員的精神面貌仍然是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我們當年勝利雖然也靠蘇聯支援武器裝備,更重要的還是我們精神上的優勢。美軍的根本弱點,毛澤東同志當年概括“鋼多氣少”,我們要戰勝強敵必須以我之長,擊敵之短。
在整個戰爭期間,侵朝美軍因其戰爭具有非正義性,官兵“鋼多氣少”,作戰時主要依仗著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妄圖靠以大量傾瀉鋼鐵、爆炸物壓倒中朝軍隊。志願軍在朝鮮的前方后方,都處於敵軍陸、海、空全方位的立體攻擊下。例如,美軍在攻擊志願軍兩個連的防御陣地時,一天之中就發射了炮彈19萬發。面對著這種世界戰爭史上密度空前的火力網,志願軍指戰員們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犧牲、前赴后繼,以勇敢加靈活的戰術與敵人頑強拼搏。
靠著上下一心、艱苦奮斗,志願軍指戰員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艱險和困難,並群策群力創造了許多戰勝敵人的有效方法。在運動戰中,能以連戰連勝將敵人趕到三八線以南﹔在陣地戰期間,又能堅守住橫貫朝鮮中部的戰線,並能以不斷的攻勢行動逐段打破敵陣地,迫敵以妥協方式結束戰爭。
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先后涌現30多萬名英雄功臣,被全國人民稱為“最可愛的人”。如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許多英雄人物,成為全國人民的光輝榜樣。盡管志願軍在技術和火力方面遠遠不及敵人,在精神上卻始終壓倒敵人,以我強大的政治優勢和精神優勢彌補了裝備方面的劣勢。
“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毛澤東同志精辟的總結,指出了我軍贏得戰爭的根本所在。毛澤東同志對鋼和氣的形容,其實就是硬實力和軟實力。鋼代表硬實力,氣代表軟實力。當年我們跟美國相比,硬實力差得太多,我們靠軟實力戰勝了敵人。
經過這場戰爭,中國陸軍有光榮傳統的步兵學會了打現代化戰爭,又打出了一個強大的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通信兵也有了飛躍發展,中國空軍的作戰飛機數量和質量,也躍居世界空軍第三位。這場戰爭的豐富實踐,為中國軍隊打開了一個觀看世界先進軍事技術的窗口,使新中國更注重將自己由落后農業國變成工業國,戰爭未結束就在1953年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距現在整整過去了70年,世界形勢乃至整個亞洲東部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今天我們要在世界上贏得一個應有的尊嚴,中華民族要崛起,同樣也需要鋼和氣、硬實力和軟實力一起來抓。我軍歷來是打精氣神的,過去我們是鋼少氣多,現在鋼多了,氣也要多。進入新時代,斗爭的對象、斗爭的手段發生了很大變化,無需用手中的鋼槍消滅敵人,但和平掩蓋下的斗爭仍然十分尖銳復雜,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敢於針鋒相對,敢於接招、敢於出擊、敢戰敢勝,堅決把偉大斗爭進行到底。“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記者曹雅麗訪談整理 轉載自《中國紀檢監察》雜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