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渡江戰役: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勝利

顏慧

2020年11月09日08:12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渡江戰役: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勝利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渡江戰役紀念館參觀時十分感慨地說:“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渡江戰役是人民解放軍在戰略追擊階段發起的一個大規模戰略性戰役,也是人民解放軍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強渡江河進攻戰役。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和渡江戰役總前委的統一指揮下,江北解放區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一場長達5個多月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共發動民工320萬人,籌運糧草4.5億斤,征用船隻5萬多隻,還為部隊提供大批作戰器材和軍需物品,為渡江戰役勝利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籌船隻、援糧食,助力雄師渡大江

  渡江作戰,首要問題就是船隻。國民黨軍把沿江一帶民船擄掠到南岸,籌集船隻工作極為迫切和艱巨。經過黨政軍民一個多月的共同努力,全軍共籌集各型船隻9400多艘,與此同時,必須把數量眾多的船隻隱蔽好,以防止國民黨軍飛機、軍艦襲擊。戰斗打響之前,又要把船隻由內河掘渠翻壩盡快送入長江,以達到戰役發起的突然性。為此,各部隊在地方黨委的支持下,動員上百萬民工和部隊團結奮戰,挖掘、構筑眾多船塢,以隱藏船隻,並採取開渠灌水,掘堤引渡,拉船翻壩和陸地行舟等辦法,保証船隻盡快入江。渡江戰役發起后,千裡江面上桅檣如林,白帆如雲,近萬隻木船穿梭往來,短短幾天時間就把百萬渡江大軍和作戰物資運送到南岸。

  兵馬未動,糧草先籌。參加渡江戰役的部隊和民工、俘虜約150萬人,以每人每天工糧2斤計算,5個月共需 4.5億斤。但華東支前委員會直接掌握的僅有1.3億斤,中央撥給9000萬斤,蘇北支援1億斤,剩下的1.6億斤由江淮和皖西征借補足。廣大人民群眾在“打過長江去,消滅反動派,解放全中國”口號鼓舞下,支前情緒高漲,踴躍借糧獻糧,都超額完成任務。以蘇北為例,揚州和泰州地區擔任糧草物資供應的主要任務。根據一個軍每天需備足8萬斤米面、15萬斤柴草,以及油鹽蔬菜等大量副食的計劃,籌運工作於1949年3月25日前就提前超額完成。據不完全統計,揚泰地區人民共籌集糧食13519萬斤,馬料768萬斤,柴草9793萬斤。由於群眾的踴躍貢獻,在借糧過程中,揚州地區僅用8天時間就籌集85萬擔糧食,超額完成5000擔。鄧小平曾在一次報告中動情地說,江北人民“把家裡的糧食盡量拿出來,並表示隻要渡江,餓著肚子也不要緊。為解決燒柴困難,人民甚至無怨言地拆房子給我們當柴燒”。

  此外,擔運物資、運送傷員也是民工支前的一項重要工作。蘇北和鹽阜地區組織1.2萬民工奔赴前線,東台縣4000多民工轉戰江浙閩贛,行程7000余裡。靖江縣1949年3月組織民工6288名,擔架500副、小車377輛、挑子1762副,隨軍南下。蘇皖解放區人民還為渡江大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擁軍熱潮。沿途迎接、駐地安排、茶水供應等一應俱全。江淮各地捐獻軍鞋5萬雙,趕制軍衣4萬套。人民解放軍突破江防后,重見天日的江南百姓,懷著喜悅心情夾道歡迎人民子弟兵,他們簞食壺漿,積極當向導、送情報,搶修被敵人破壞的橋梁、道路,幫助解決后勤供應困難。

  協助大練兵,鍛造“水中蛟”

  渡江戰役中參戰官兵北方人居多,很多不習水性,不悉水情,缺乏水上作戰經驗,產生了這樣那樣的顧慮:“隻要雙腳挨地,怎麼著都有辦法,一進水裡,有勁使不上。”當地船工是乘風破浪的老手,不少能“泳渡長江”。參加支前的船工認真向戰士們介紹船的性能、長江水文特點、乘船知識,熱情地傳授劃槳、搖櫓、掌舵等技能。在老船工的指導下,參戰官兵很快學會了游泳、武裝泅渡、水上射擊等本領,掌握了劃槳、撐船、修船補漏、自救互助、制作救生圈等技能,消除了對長江的顧慮。

  靖江縣在漁民、船民中精選500名水手,教戰士們學會掌舵、劃槳、撐篙、扯篷、游泳、潛水等本領。還和戰士一起動腦筋,用蘆柴扎成三角形的救生圈,用木材扎成4米多寬、10米多長的木排,裝上汽車引擎壘起棉花胎,加上輕重武器,制成了30多艘“水上土炮艇”,這種“新武器”在渡江戰役時發揮了威力。船工劉宗美還為戰士們在船的兩側安上了拉手繩索,並提出用竹子、稻草做簡易的救生圈,用石灰、土磚涂抹船身,使船和水融為一色,用棉絮加固船舷,用麻袋裝土堆砌在船頭做防彈用。這些做法在各渡江船隻中得到推廣,在后來的實踐中起到重要作用。秦基偉在當時的日記中記載,“群眾對部隊傳授的經驗(水上速度、方向、隊形、上下船動作、江上救生器材的創造)十分寶貴”。通過訓練,廣大指戰員對渡江作戰充滿必勝的信心,紛紛爭當渡江突擊隊。他們表示:“困難嚇不倒我們,長江天險擋不住我們。隻有前進,沒有后退!一定要把紅旗插上長江南岸!”“英雄比英雄,江南會英雄﹔人人當英雄,江南立大功!”

  架橋修碼頭,天塹變通途

  國民黨軍潰逃時將公路、橋梁、運河、碼頭等基礎設施破壞嚴重。華東支前委員會要求江淮、皖西和豫皖蘇各地道路及交通設備破壞者必須大力修復,完好者必須保持暢通。數以萬計的民工組成搶修大隊,在“修好鐵路過長江,大軍過江捉老蔣”的戰斗口號鼓舞下,積極性高漲。被國民黨破壞的淮河鐵橋一時無法修復,民工們用當地群眾支援的2500余艘木帆船,在淮河上架起10余座浮橋。3個月時間內,在浮橋上通過的汽車就有3300多輛、炮車2000多輛、馬車2.4萬余輛。揚泰地區群眾共修筑能通卡車的公路1169公裡,橋梁95座,疏浚河道5條,修筑小路不計其數。各縣成立修筑委員會,一面突擊組織鐵木材料,一面動員民工積極參加,干部帶頭吃宿在橋頭路邊,和民工一起日夜奮戰。男女老少齊出力,有的兒童團也上陣,呈現出不怕困難的非凡勇氣和不知疲倦的沖天干勁。

  據第三野戰軍統計,短短三四個月內,人民群眾先后協同鐵路職工修復鐵路210余公裡,修復主要公路干線2000余公裡,修復橋梁近千座,沿公路、鐵路架設長途電話,構成良好的通信網絡,還架設數百個大大小小的兵站、糧站、船場及臨時醫院等,形成一個龐大的后勤供應和運輸網絡,完全達到“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糧有糧”的要求,不僅為人民解放軍的渡江作戰提供有力保障,而且對盡快醫治江北地區戰爭創傷、恢復生產以及滿足江南解放后的物資供應發揮重要作用。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