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2020年11月11日08:11 來源:學習時報
毛澤東是偉大的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也是一位通曉古今、學貫中西的學者。他一生與書相伴,在長期的讀書生涯中,形成了一套科學合理、獨具特色的讀書觀。通過研究和學習毛澤東讀書觀,對加快學習型政黨建設、深化“四史”學習教育以及促進個人自我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讀書先立志
生命不息,讀書不止。毛澤東的一生讀書范圍十分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學、歷史、藝術、哲學、地理、科學等各個方面。但是,他讀書並不是漫無目的、隨意而為,而是有著十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的。
一是為國為民,探求真理。在少年時期,毛澤東在去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前,就寫過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送給他的父親,來表達自己矢志求學、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他還曾給自己取了一個別號——“子任”,以示其“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理想抱負,並將“為人,為國人,為世界人而學”作為自己讀書的目的。
二是立足實踐,學以致用。他曾明確指出,精通書本知識的目的,“全在於應用”,要將讀書學習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向全黨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命題。他強調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實現了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偉大飛躍,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讀書貴有恆
讀書學習是一條艱辛而漫長之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讀書人必須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毛澤東在長沙讀書之時就曾寫過一副自勉聯——“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來勸誡自己要堅持讀書,絕不懈怠。
要謙虛,不能自滿。毛澤東指出:“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一個人如果自滿、自大,就會停止學習,逐漸落后於別人,落伍於社會。隻有虛心好學,刻苦鑽研,才能聚沙成塔,不斷進步。古人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識的天空是無邊無際的,學習求知是永無止境的。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毛澤東再次強調了要謙虛謹慎、不能自滿自大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邁向先進工業國的過程中,我們經驗是有限的,要善於向蘇聯等先進國家以及向世界各國學習。因此,大到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小到一個團體、一個個人,都必須保持虛懷若谷、勤奮好學的良好態度,時刻牢記“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金玉良言。
要有“擠”和“鑽”的精神。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工作太忙,沒時間讀書”“書太難了,看不懂”等實際問題。如何解決“忙”和“難”的問題呢?1939年5月,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就特別針對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指出,在忙的中間,想一個法子,叫做“擠”,用“擠”來對付忙……在每天工作、吃飯、休息中間,擠出兩小時來學習,把工作向兩方面擠一擠,一個往上一個往下,一定可以擠出兩小時來學習的。再一個問題是看不懂……看不懂也有一個辦法,叫做“鑽”,如木匠鑽木頭一樣地“鑽”進去。看不懂的東西我們不要怕,就用“鑽”來對付。
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勇氣。毛澤東認為,讀書學習無止境,要堅持活到老、學到老。在延安時期,經常有同志以年齡大為理由,不願意讀書。毛澤東嚴肅地指出了這種觀點的錯誤,認為“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真正的學問是要在“無期大學”裡點滴積累起來的。同時,號召大家都要到“無期大學”裡面讀書學習。1972年,在書房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時,毛澤東就曾言及讀書早已與其生活融為一體,成為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1975年,因眼睛患病,他還專門請一位大學老師幫他念書。1976年9月8日,在他逝世的前一天,全身插滿管子,神志時而清醒,時而昏迷,但是隻要是在清醒時,他就開始閱讀書籍和文件,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讀書不止。
讀書須得法
讀書方法是學習者理解書本內容、獲取書本知識、實現讀書目的的方式、手段和途徑。毛澤東十分重視讀書方法和策略的運用,他曾將方法比喻成“橋”與“船”,他指出:“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
廣採博覽。毛澤東一生,博覽群書,學遍天下。關於廣採博覽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在讀書的范圍上,要不限領域廣泛涉獵。他曾說,一個人的知識面要寬一些,“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裡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正是秉持這種讀書理念,他廣泛閱讀,不斷豐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存,為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根基。二是在讀書的次數上,經典之書要反復溫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於經典書籍,尤其是馬列著作,毛澤東是常讀常新。在延安,他曾講道,《共產黨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有時隻閱讀一兩段,有時全篇都讀,每閱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
善於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毛澤東讀書非常善於思考,他主張要將書本內容和現實社會相聯系,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同時,對於書中的內容和觀點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要有創造性的發揮,而非“盡信書”。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當好“聯系員”。毛澤東喜歡讀史,尤其是《二十四史》,是他讀了一生的書。他強調: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學習歷史是為了以古鑒今,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為革命和建設服務。二是做好“評論員”。他讀《聊齋志異》時,認為蒲鬆齡十分注重調查研究,所以才能寫出如此豐富的鬼怪離奇故事﹔在讀《老子》時,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蘊含著辯証法的思想,告誡人們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在讀到《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庄”的章節時,他說宋江之所以能夠獲勝,是因為和扈家庄建立了統一戰線。
勤動筆墨。古人雲:“思讀十遍,不如寫一遍。”善於讀書者,總是書不離手,手不離筆,手眼並用。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有一條重要的治學經驗“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個讀書方法對毛澤東的影響十分巨大,他一生都在踐行和堅持。一是內容摘錄。在求學時期,毛澤東嗜書如命,在讀到好的句子、好的段落、好的文章之時,他總會饒有興趣地將其抄錄下來。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在讀艾思奇的《哲學與生活》之時,受益良多,特意用毛筆抄錄了4000多字的內容。二是符號標記。毛澤東喜歡在讀書的時候標記各種符號,如問號、三角、斜線、方框、單杠、雙杠、波浪線等等,每個符號都代表不同的意思,反映了他當時閱讀時的思想狀態。如早年時期閱讀的《韓昌黎全集》《倫理學原理》,延安時期攻讀的馬列著作,都做了各種符號標記。三是文字批注。毛澤東的批注既有對原文的總結、提煉、質疑和評價,也有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和獨特見解等創新性發展。在讀《辯証法唯物論教程》時,他寫下了1萬多字的文字批注。針對書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個概念,他結合我國當時抗戰的實際情況,對抗戰時期我國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發揮。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