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抗戰烽火中的萍鄉黨組織

吳昌榮 吳舟

2020年11月19日08:08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抗戰烽火中的萍鄉黨組織

  全面抗戰爆發后,堅持斗爭的江西萍鄉共產黨人,遵照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示,積極行動起來,在組織江西萍鄉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開赴皖南抗日前線的同時,積極恢復發展黨的各級組織,領導人民群眾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陳毅傳達中共中央指示

  1937年10月,國共兩黨經過談判,達成了將南方八省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的協議。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成立后,以湘贛邊紅軍游擊隊的名義,發布宣言,宣布將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抗日武裝,並派中共東南分局委員、新四軍軍委分會副書記陳毅到湘贛邊游擊區具體聯系游擊隊改編事宜。

  陳毅首先來到吉安,與吉安行署專員劉振群商定改編湘贛邊紅軍游擊隊的辦法。然后攜帶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的文件前往湘贛邊游擊區,途經安福、蓮花,於11月到達九隴山,找到了湘贛紅軍游擊獨立團團長段煥競、政委劉培善,向他們傳達了中共中央的指示。段煥競、劉培善立即派人護送陳毅到臨時省委駐地鐵鏡山,與中共臨時省委書記譚余保面談。經過陳毅和譚余保等反復研究,將改編整訓的地址確定在蓮花瑤坊的隴上村。這是因為此地不僅地形險峻,便於隱蔽活動,而且一直是湘贛游擊隊三年游擊斗爭的中心區域,群眾基礎特別好。地址選定后,陳毅立即下山赴蓮花縣城,與國民黨蓮花縣政府談判解決改編事宜,並決定在縣城附近設一留守分處便於上下聯系。陳毅離開后,譚余保召開臨時省委和各游擊隊大隊、獨立團的會議,組織學習《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中央有關文件,部署改編具體事宜。

  紅軍游擊隊改編后奔赴抗日前線

  1937年11月底,堅持在湘贛邊區斗爭的300多名紅軍游擊隊員分別從武功山、九隴山、五裡山、牛心山、柑子山、楊梅山等地下山,在蓮花瑤坊隴上集中,暫編為1個大隊,3個中隊,並進行改編前的集訓。集訓在隴上進行,這裡離蓮花縣城30余裡,山深林密,有幾棟杉皮蓋的小屋。從瑤坊進村,石橋旁有棵黃桷樹,小地名叫黃陂橋。石橋旁有兩棟瓦屋,湘贛臨時省委(后改為湘贛特委)即設在此。譚余保帶一個特務中隊住在黃陂橋,其他部隊住在隴上村,兩地相距500米左右。集訓期間,陳毅、譚余保在茶攸蓮中心縣委的配合下,通過新四軍駐蓮花留守處多次與國民黨蓮花縣政府當局會晤,經過談判,迫使國民黨當局幫助解決了游擊隊訓練期間生活物資供應和安全保障,並釋放了一批“政治犯”。這年年底,中共中央從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選派了李忠民、張銍秀、彭漢元三位八路軍干部,到隴上加強部隊的訓練和領導。他們到來后,立即召開游擊隊組長以上干部會議,傳達中央指示,具體研究決定訓練的內容和時間安排。集訓分為政治講課和軍事訓練,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政治課內容是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等﹔軍事訓練科目有隊列變換、基本動作訓練、武器使用基本常識等。

  1938年1月中旬,中共東南分局書記項英和陳毅、曾山等來到蓮花隴上看望整訓的部隊,並召開干部會議,給戰士們作了報告,使大家深受鼓舞。經過兩個多月的集訓,在上級的關懷和指導下,整編工作按時完成了任務,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根據上級指示,湘贛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一支隊二團隊一大隊。大隊長段煥競、教導員李忠民、政委劉培善,下轄3個中隊。不久,段煥競、劉培善等率領整編后的部隊告別了堅持斗爭8年多的湘贛老區,前往安徽與南方各省同時北上的游擊隊會合,開赴皖南抗日前線。與此同時,中共湘鄂贛省委按照上級指示,將湘鄂贛紅軍游擊大隊第一支隊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宜(春)萍(鄉)赤衛隊和中共萍鄉縣委機關干部及其所屬游擊隊編入該團,由傅秋濤任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團團長,全團共1100余人,200余支槍。部隊改編后,從平江開至萍鄉,乘火車開赴皖南。

  萍鄉黨組織浴火重生

  全面抗戰爆發后,長期戰斗在安源的共產黨員按照上級部署積極行動起來,和武漢、長沙、平江等地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取得聯系並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動。

  1938年6月,中共中央長江局從延安派回共產黨員、原安源工人袁學之等,以中共湖南省委工作委員會特派員名義,到安源恢復黨的組織。袁學之回到安源后,深入礦井、工棚、機關和學校,秘密開展黨的工作,與老工人、紅軍家屬、工人子弟、革命干部家屬加強聯系,發展黨員干部。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工作,袁學之在安源礦山先后成立了九個黨支部和一個黨總支,有黨員110多人。黨總支書記姜福生、組織委員李長生、宣傳委員甘仲儒、統戰委員陳桂林,隸屬中共湖南省工委。

  1938年11月,中共贛西北特委委派特委宣傳部長吳繼周到萍鄉工作。此時,萍鄉除安源黨總支外,上栗、桐木、宣風、小洞等地也有隸屬萬載中心縣委的黨支部、黨小組或個別黨員。根據贛西北特委的指示,吳繼周著手將萍鄉所有各級黨組統一起來,並入宜春中心縣委建制內。12月,安源黨總支部組織關系由湖南轉入中共宜春中心縣委。經過幾個月的組織整頓,1939年4月,中共萍鄉縣委成立,由吳繼周任書記,隸屬中共宜春中心縣委領導,並在安源、宣風設立區委(安源區委書記姜福生,宣風區委書記易義生),全縣有黨員約150人。中共萍鄉縣委成立后,按照“發展組織,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准備游擊戰爭”的指示,積極組織黨員在群眾中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擴大八路軍、新四軍的影響,同時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爭取各界人士支持和參與抗戰,並組織群眾開展對敵武裝斗爭。

  中共萍鄉黨組織建立恢復后,為了更好地貫徹黨的全面抗戰的路線,在黨內外開展了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在黨內是以上黨課為主要形式,向黨員宣傳黨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意義,並向黨員傳授武裝斗爭的方針策略,組織軍事訓練。為了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和支援抗戰,安源黨組織通過各種形式,將各階層民眾組織起來,相繼成立了“安源市各界民眾抗敵后援會”“安源市青年服務團”“安源市婦女工作團”和“安源戰時教育促進會”等群眾性抗日救亡團體,積極開展各種抗日救亡活動。為了擴大抗日救國的宣傳力度,中共各級黨組織給工人群眾訂購《新華日報》《抗日》《解放》等進步報刊。萍鄉煤礦職工子弟學校的中共黨員還開辦了工人夜校,組織工人學習進步報刊,編印出版牆報———《救亡報》,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綱領,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國民黨頑固派假抗日、真投降的丑惡面目,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仇恨和抗戰必勝的信心。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安源工人也很快成立了一支100余人的“抗日民族先鋒隊”,隊員們在萍鄉的大街小巷張貼標語、發表演講,使萍鄉各地群眾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黨組織卓有成效的組織下,一批知識分子、工人參加了新四軍,其中包括新四軍兵工事業的創建者和新中國兵器工業的開拓者吳運鐸。

  隨著日軍進犯江西,國民黨當局下令拆毀萍鄉至安源的鐵路支線,並破壞了萍鄉煤礦,將礦工全部遣散。由於形勢惡化,中共萍鄉縣委被迫暫時停止活動。中共宜春中心縣委指示安源區委組織轉移,安源區一部分黨員輸送參加新四軍,另一部分黨員則由姜福生率領,堅持游擊斗爭。此后,中共萍鄉黨組織在險惡的環境中繼續貫徹落實上級部署,領導群眾同敵偽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直至迎來抗戰的最終勝利。

  (作者單位:江西省萍鄉市政協、安源區委黨校)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