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傳玲 劉琪瑞
2020年11月27日08:07 來源:學習時報
在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有個關於“銅錢”的故事流傳至今。
蘭陵縣曾叫趙镈縣。1944年2月,為了紀念革命烈士趙镈,中共魯南區委、魯南行政公署曾在大邵庄召開擴大會議,宣布將趙镈生活戰斗過的臨、郯、費、嶧四縣邊區縣更名趙镈縣。
趙镈(1906—1941年),陝西府谷縣人,抗戰時期任中共魯南區委書記、魯南區委黨校校長兼魯南軍區政委。1940年初夏,趙镈帶隊檢查工作,行軍途中他的軍馬受驚,跑到路邊老百姓的瓜田裡,踩壞了兩個西瓜。趙镈非常痛惜,從馬褡子裡摸出2枚銅錢,放到西瓜上作為賠償。第二天,他又專門找到瓜田主人賠禮道歉。
1941年10月,國民黨頑固派在日偽軍對山東根據地實行頻繁“蠶食”“掃蕩”的情況下,全面進攻駐魯南地區黨政機關,偷襲中共魯南區委駐地銀廠村,制造了駭人聽聞的“銀廠慘案”,殺害我干部群眾30人。在銀廠慘案中,為保護黨的秘密文件,趙镈不幸被捕,被敵人活埋於當地的九女山下。就義前,他面無懼色、慷慨陳詞,用生命最后一刻講了最后一堂黨課。中共魯南區委致趙镈烈士妻子李岩的信中有這樣的記述:“在臨難前,他以敵人的刑台做講台,爭取最后五分鐘為黨工作”,趙镈的演講“感動了執刑士兵,回來連呼惋惜﹔震動了劊子手匪徒,認為自己作下了塌天大禍,而坐臥不安”。
趙镈犧牲后,當地群眾自發籌集80斤銅錢,熔化后鑄成趙镈銅像鑲嵌在文峰山趙镈墓前。敵人知道后,數次前來破壞,用大炮轟擊趙镈墓,並撬走銅像試圖毀掉,但最終沒有得逞。1947年初魯南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全殲了國民黨第26師及快速縱隊,趙镈烈士的銅像又被奪了回來。當地群眾放鞭炮、吹喇叭,給趙镈烈士的銅像披上紅綢,庄嚴地重新嵌在墓前。70多年過去了,而今,蘭陵縣委在文峰山麓以趙镈烈士事跡為主線建成的黨性教育基地,成為廣大黨員干部尋找初心的精神家園。每到清明節,當地很多群眾手捧鮮花,自發匯聚在趙镈墓前,表達對烈士的敬意與緬懷。
軍馬踩壞了西瓜,他掏出2枚銅錢賠償瓜農﹔死后,群眾捐出80斤銅錢為他鑄像,這看似不相稱的兩組數字,構成了特殊的“等式”,這裡面凝聚了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深厚的魚水情誼!
2枚銅錢的故事,只是魚水深情的一個縮影。趙镈犧牲前,在艱苦的革命和斗爭中,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1940年8月,趙镈帶領魯南區黨委機關人員,穿過國民黨頑軍683團的封鎖線,看到路旁邊有一匹軍馬在吃田裡的大豆,就問戰士為什麼不制止?戰士說:“這裡是敵佔區,吃點沒關系。”趙镈很嚴肅地說:“敵佔區的庄稼也是群眾種的,敵人不會種,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愛護群眾利益。”
還是這年的仲秋,臨郯平原上一望無際的玉米、高粱成熟了,黃澄澄、紅艷艷,豐收在望。可如果老百姓收割了大片大片的青紗帳,我們的隊伍再借什麼以掩護、隱蔽,開展對敵斗爭呢?1940年是反掃蕩對敵斗爭極為艱苦的一年,形勢分外嚴峻,因此當地干部通知群眾隻收玉米棒和高粱穗,不要砍秫秸。而當地燒火做飯主要靠秸稈,再者正值秋種時節,農時、墒情不等人,老百姓急需騰茬耕地,播種小麥,於是有的農戶沒有按照要求去辦,把玉米和高粱秸砍了,准備秋種。在勸阻過程中,有些干部與群眾產生了矛盾。趙镈了解到這一情況,嚴肅批評了這些干部,他說:對群眾不要強迫命令,可以動員群眾晚砍些日子。群眾要燒火,要種地,高粱秸遲早是要砍的。沒有了青紗帳,依靠群眾挖交通溝,照樣可以隱蔽自己,打擊敵人。經過趙镈的批評教育,當地干部迅速糾正了這一做法。
一打綱領不如一個行動,在山東沂蒙根據地,黨的優良作風就這樣感動著逶迤八百裡沂蒙。傳承著紅軍基因的八路軍來到沂蒙山,不僅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對群眾秋毫無犯,還主動幫助群眾挑水、砍柴、掃院、拾糞、拉犁,做各種農活。拴馬的時候要把馬嘴罩起來,怕戰馬啃了老百姓的樹皮﹔挖野菜也遠離村庄,把附近的野菜留給老百姓。
“黨心換民心,黃土變成金”,正是無數個像趙镈這樣的共產黨人忠實地踐行著黨的群眾路線,黨才始終得到人民的擁護。在沂蒙根據地,共產黨、八路軍吃的是鄉親們籌的糧,住的是老百姓讓的房,穿的是紅嫂們縫的衣,受傷躺的是老鄉抬的擔架,遇到危險靠的是群眾掩護,養傷靠的是鄉親照料,急行軍實在沒辦法,過的是“識字班”們肩扛的“火線橋”……秉持初心、以心換心、黨群同心,這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蘊含的紅色基因。2枚“銅錢”中映射的黨群同心、魚水深情見証著歷史,昭示著未來。在黨的領導下,沂蒙發生了滄桑巨變,其根脈、源泉、力量,都蘊藏於這黨群同心、魚水深情裡!
(作者單位:山東省蘭陵縣委黨校﹔山東省郯城縣人大常委會)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