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抗震救災精神:生生不息的民族偉力

李曉東 陳恆 周洪雙

2020年12月09日08:1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抗震救災精神:生生不息的民族偉力

       有一種力量,使山川動容﹔有一種精神,用生命書寫。

  12年前,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瞬間的災難,吞噬了數以萬計同胞的生命。12年間,我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自然災害,但是一次又一次,在同特大自然災害的艱苦搏斗中,在抗震救災重建的豪邁進程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在搶救生命、重建家園、振興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取得勝利。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面對汶川特大地震,全國人民舉國同心、守望相助,無數支救援力量奔赴一線,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民警、民兵預備役、醫務人員、專業搜救隊等數十萬人,志願者100多萬人,還有數量龐大的當地干部群眾,迅速投身抗震救災斗爭,最大限度挽救受災群眾生命,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玉樹被地震突襲之后,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生命高地,在翻越雪山埡口、距離震中最遠的甘寧村,在風雪彌漫、海拔最高的錯桑村,在隨時都可能坍塌的斷壁殘垣間,救援官兵以血肉身軀作支撐,先后從廢墟中救出1584名幸存者,演繹了一曲用生命拯救生命的壯歌。

  以人為本、尊重科學——蘆山震后1分鐘,中國地震局發布地震速報信息﹔震后6分鐘,成都市公安局應急指揮部發出了第一道救援指令﹔震后幾個小時內,民政、交通、通信、農業等部門的救災機制全部啟動運行﹔遙感信息、自動搜救設備、旋翼無人機、心理輔導、地質災害預警……專業救援力量和先進裝備在搶險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極大地提高了搶險救災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同心同德、協力奮戰,一定能夠戰勝災害、重建家園,讓災區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短短12年間,我們經歷了4次7級以上特大地震。在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感召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譜寫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歌,創造了一個個攻堅克難的奇跡。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上下凝聚強大合力

  12年前,大地震動,山川易位。近7萬人喪生,1.8萬人失蹤,37萬余人受傷,巨大的自然災害帶給了全國人民巨大的悲痛。一時間,山河失色,舉國同悲。

  “今天,我們都是汶川人!”在那場艱苦卓絕的搶險救援大行動中,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大軍,不畏艱險、頑強奮戰。在汶川抗震救災第一階段,先后有20多萬志願者、400支專業救援隊、9萬名醫務人員活躍在抗震救災最前線,共接受國內外社會各界捐款600多億元。無論是志願者人數、志願獻血人數還是自願捐款捐物人數,都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各國抗擊自然災害的歷史之最,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在災難降臨時空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人們當然記得,在南京江寧區募捐點,一位拾荒老人上午捐了5元后,下午又將多年積攢的零錢,到銀行兌換了一張百元現鈔捐出,而他身上的衣服,到處都是破洞。

  人們當然記得,那位26歲的戰士武文斌,在救災一線奮戰了32個晝夜后,冒著大雨將8車50噸重的活動板房建材全部卸完后,累得癱倒在泥水地上,再也沒能站起來。

  人們當然記得,來自河北唐山的13個庄稼漢,在震后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僅在北川一地,他們就直接搶救出傷員23人,引領出受災群眾300多人,“唐山十三義士”感動了13億中國人。

  …………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這種偉大的精神力量,由每一位優秀的中華兒女雙手鑄造,在每一位優秀的中華兒女心中傳遞。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進入恢復重建階段后,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全國19個省市承擔了對災區的對口支援任務。“一省幫一重災,舉全國之力,加快恢復重建”,這一恢復重建中的制度創新,是我國抗災史上的第一次。

  在全國大力支持下,四川全省萬眾一心、奮發圖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汶川災后恢復重建與發展振興不斷打開新局面,實現城鄉面貌歷史性改變。走在當年的重災區,一個個新村點綴在青山綠水間,一幢幢高樓鱗次櫛比,一座座廠房在工業園區裡拔地而起……

  2018年2月12日,臨近春節,在四川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汶川映秀鎮的土地。已經建成的都汶高速公路,猶如黑色的巨龍穿越崇山峻嶺,當年滿目瘡痍的小鎮,現已成功轉型為旅游小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災后恢復重建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在推動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繼續發力,把人民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如今,幾乎所有到災區來的中外人士都驚嘆於這巨大的變化,感嘆隻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隻有在社會主義的中國,才能創造這樣的人間奇跡!一位曾在中國工作過的法國國民議會議員說:“我看到房屋倒塌,化為廢墟,然后我又看到中國重新站起,恢復重建,我見証了這強大的凝聚力,這力量讓人感到溫暖。”

  一不怕死、二不怕苦,迎難而上譜寫英雄壯歌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災區10萬平方公裡內的道路交通、電力通信設施被摧毀。北川等縣城和映秀等鄉鎮,瞬間化為一片廢墟,數十萬群眾急需救援。

  一時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於此,卻苦於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

  “早一秒進入震區,就能早搶救一個生命!”武警某部聞令而動,參謀長王毅帶領部隊向汶川急速開進。通往汶川的道路被完全阻斷,部隊就徒步前行。爬過上百噸重的落石,鑽過倒下的大樹,穿過山體滑塌形成的淤泥潭,2008年5月13日23時15分,200人冒著余震和滑坡的危險,急速行軍90公裡,成為第一支抵達汶川縣城的救援部隊,震后與世隔絕了33個小時的汶川,終於與外界有了聯系。

  5月14日,地震后的第3天,大雨終於停了。15名傘降勇士在沒有地面指揮引導、沒有地面標識、沒有氣象資料的情況下,從飛行在4999米高空的運輸機上一躍而下,進入了孤城茂縣,執行通信聯絡、災情勘察、情況上報任務,為進一步的救援提供了科學依據。

  他們的請戰書,寫著軍人的忠誠和擔當:“我願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去挽救災區人民的生命,實現我們軍人的價值。”

  救援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災區。滿目瘡痍的廢墟裡,老百姓十分激動:“部隊來了,我們就有希望了,有救了!”

  幾天之內,146000名人民子弟兵進入災區。哪裡有受災群眾,他們就向哪裡集結﹔哪裡任務最艱巨,他們就沖向哪裡﹔哪裡條件最艱苦,他們就頑強地戰斗在哪裡。他們發揚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敢打硬仗,連續作戰,爭分奪秒搶救生命。

  在余震中,綿竹市漢旺鎮武都小學殘存的房屋發生二次垮塌,在場的幾名戰士眼疾手快,趕緊將正在廢墟下救人的戰友拉了出來。就在他們准備暫時撤離時,一名叫荊俐杰的戰士突然跪下,哭道:“求求你們讓我進去吧,馬上就可以把她救出來了,我還可以再救一個……”發自肺腑的哭求,深深震撼了國人的心。

  “天一亮就起飛,一直要飛到天黑。”如今十多年過去了,時任原陸軍航空兵第一直升機團參謀長武自強對那次救援記憶猶新。從飛機上俯瞰,滿目瘡痍,群眾無家可歸的景象,深深刺痛了他們的心。他們不顧山高谷深,一趟又一趟飛行,隻希望盡快把食品、藥品、器材投送到災區,盡快把傷員救出來,安全地送到醫院。

  可樂男孩、敬禮娃娃、吊瓶男孩、英雄校長……災區群眾奮起自救的勇氣和樂觀堅強的態度,也打動了無數人。

  在最初的生命救援結束后,人們立即著手解決另一個重大問題:災后重建。在各方支援下,災區群眾迎難而上,艱苦奮斗,創造了“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奇跡。如今12年過去了,一座座希望之城在廢墟上重生,人們用勤勞的雙手,建設著全新的家園,創造著幸福的生活。

  時間逐漸撫平了傷痛,讓人更加樂觀堅強。此后我們又經歷了多次自然災害,同樣的不畏艱險、同樣的百折不撓,我們排除萬難重建家園,展現出生生不息的民族偉力。

  從2013年“4·20”蘆山地震,到2014年“8·3”魯甸地震,再到2017年“8·8”九寨溝地震,每一次災情都是集結號,各方專業救援力量快速反應,勇敢“逆行”,爭分奪秒投入到了搶險救援的戰斗中。

  “8·8”九寨溝地震發生后,數萬游客有序撤離,同時一支支專業隊伍,冒著頻繁的余震、山間的落石,朝著災區“逆行”。他們有的是身著迷彩服的戰士,有的是揮舞旗幟的導游,有的是提著急救箱的醫務人員……“最美逆行者”迎難而上,給災區群眾帶來了希望。被困游客潘小珍感動地說:“遠遠聽到武警森林官兵找尋我們的喊話時,覺得很有依靠,大家都想快點離開這裡,可他們卻冒著生命危險來尋找我們。”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務工作者和部隊指戰員迅速集結,他們寫下請戰書,按下紅指印,奔向了險象環生、充滿未知的抗疫一線。在全國各地,社區志願者迎難而上,筑起了一道道堅固的防線。在戰斗中,有的醫務人員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他們卻從未退縮,終於取得了這場戰斗的決定性勝利。

  在歷次大災考驗中,“逆行者”們迎難而上,一次又一次地彰顯了英雄本色,譜寫了英雄壯歌。

  一線希望、百倍努力,科學救災創造生命奇跡

  在救援實踐中,有一個廣泛的共識——災難發生之后存在一個“黃金72小時”,在此時間段內,救援存活率極高,每多挖一塊土,多掘一分地,都可以增加傷者存活的機會。

  “搶救生命,就是與時間賽跑。”“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各路救援大軍披荊斬棘,強行突破,直奔抗震救災第一線,創下短時間內運兵十萬的記錄。抵達災區后,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救人。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一幅名為《眾志成城 托舉生命》的照片挂在顯眼位置,不少觀眾在照片前面駐足凝望——超過60度的亂石坡上,救援官兵在大雨中用身體搭起人梯,舉著雙手傳遞擔架,轉移剛剛獲救的傷員。

  被救者名叫王蘭。她的脊椎受傷,導致高位截癱。十多年后,王蘭不僅重新學會了洗臉、刷牙等基本生活技能,還學會了繡十字繡。她說:“我的命是大家那麼努力救起來的,如果我死了,怎麼對得起大家,所以我一定要好好活。”

  在救援過程中,廣大軍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拼盡全力搶救受災群眾。即使“黃金72小時”過了,他們依然沒有放棄。“隻要有一線希望,就盡百倍努力!”此后數天內,拉網式搜救仍然是救援工作的重中之重,大量群眾得以獲救。

  經過努力救援,84017名群眾從廢墟中被搶救出來,149萬名被困群眾得到解救,430多萬名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1510萬名緊急轉移安置的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萬名災區困難群眾得到救助。

  正是各級黨委政府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始終堅持“急災區群眾之所急,辦災區群眾之所需,解災區群眾之所難”,才使得這場大規模的抗震救災行動載入史冊。總結抗震救災的經驗,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對人民的高度關愛、對科學的高度尊重。在“5·12”地震之后的歷次自然災害中,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理念得到了新的發展。

  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必須有一套完善的應急救災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探索,確立了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多年來,我國一直不斷完善這方面的體制機制,“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實踐,在公共應急、災難救助、重大安全保障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促進了新的應急救災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在之后的多次自然災害中,我們的響應速度越來越快、救援效率越來越高。遇災不慌、沉著應對,也成為越來越多普通群眾的共識。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組織各方力量開展防控,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級黨委政府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最重要的工作來抓,盡最大努力救治患者,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終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指引著方向。

  為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42000多名醫護人員火速馳援,呼吸機、ECMO等醫療搶救設備、物資快速向湖北集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十幾天內拔地而起,16座方艙醫院先后設立。

  據統計,重症患者人均治療費用超過15萬元,少數危重症患者治療費用達到幾十萬甚至過百萬元,醫保均按規定予以報銷。一位70歲老人身患新冠肺炎,10多名醫護人員精心救護幾十天,終於挽回了老人生命,近150萬元治療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

  每一次災難,都是一次大考。在一次次的大考中,我們黨始終踐行初心使命,書寫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好答卷。

  (本報記者 李曉東 陳恆 周洪雙)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