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毛澤東詩詞汲取斗爭精神和智慧

汪建新

2020年12月29日08:0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問題,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發揚斗爭精神,不斷增強斗爭本領。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和制勝法寶。在漫長革命生涯中,毛澤東憑借著對現實斗爭的深刻認識和靈活駕馭,在中國大地導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威武雄壯的歷史大劇,徹底改變了中國命運和世界格局。

毛澤東的詩詞創作靈感源於其豐富的斗爭生活。毛澤東詩詞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抗爭與搏擊,抒發了洶涌澎湃的激情與心潮,展現了縱橫捭闔的氣魄和力量,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宏偉史詩,是毛澤東輝煌人生和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毛澤東詩詞是毛澤東斗爭思想的詩意表達,是解讀毛澤東斗爭精神的獨特文本。

毛澤東斗爭精神的深刻蘊涵

毛澤東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也是戰斗的一生。他處在一個必須斗爭並不斷激發斗爭精神的時代。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於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這段話闡明了毛澤東斗爭實踐的主要內容和直接目的。毛澤東順應歷史潮流,領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開展了社會主義建設。

偉大實踐磨礪了毛澤東的鋼鐵意志,鍛造了他的卓越才華,塑造了他的文化性格,成就了他的千秋偉業,也孕育了他的斗爭精神。“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這首《四言詩·奮斗》是毛澤東1917至1918年間寫於日記中的人生箴言。后來,它又有了另一個版本:“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兩首詩一字之差,“奮斗”和“斗”都有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打拼搏擊、競爭求勝之意,但內涵實質和方式方法不盡相同。

毛澤東的斗爭精神交織在“奮斗”和“斗”之中,既有水火不容,又有求同存異﹔既有急風暴雨,也有春風化雨。“奮斗”側重吃苦耐勞、克勤克儉,可以單獨進行,可以並肩攜手,諸如“獨立寒秋”“重比翼,和雲翥”“攜來百侶曾游”“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更加眾志成城”“軍民團結如一人”。“斗”強調激烈對抗、勢不兩立,無法單方進行,紛爭難以調和。因為矛盾多種多樣,“斗”的表現也千差萬別,有敵我之分,有內外之別,有文武之道,有剛柔之術,不一而足。毛澤東“與天”“與地”“與人”不懈“奮斗”和“斗”的偉大歷程精彩絕倫、氣象萬千。但就總體而言,正如毛澤東詩詞的總體風格是“偏於豪放,不廢婉約”一樣,毛澤東斗爭精神以“斗”為主色調。

毛澤東的斗爭精神蘊意豐富、博大精深,經歷了時代風雲的洗禮與實踐探索的考驗,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的變革與進步具有不可磨滅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斗爭精神的豐富實踐

1921年年初,毛澤東把新民學會的宗旨由“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調整為“改造中國與世界”。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革命,任重而道遠。后來,毛澤東將其詩化成“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誓言,並成為他的畢生追求。

毛澤東詩詞有很多詩句帶有“天”字,如“人生易老天難老”“離天三尺三”“天高雲淡”,這裡的“天”,指與“地”相對的無邊蒼穹或者自然界。“長夜難明赤縣天”,中國社會長期黑暗﹔“欲與天公試比高”“刺破青天鍔未殘”,毛澤東毅然與“天公”比試較量,“天”具有濃厚政治意味。新中國橫空出世,迎來“一唱雄雞天下白”“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澤東的斗爭實踐既洋溢著蟠天際地的宏大氣魄,也凸顯了有的放矢的精准風格。細細品讀毛澤東詩詞,可以領略到毛澤東斗爭實踐的豐富多彩。

抵御西方列強。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悍然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毛澤東為此憤然題詩言志:“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毛澤東怒斥日本對華虎視眈眈,沙俄大肆侵佔中國疆土。1937年清明節前夕,毛澤東撰寫四言詩《祭黃帝陵文》,痛陳“強鄰蔑德”“琉台不守”“人執笞繩,我為奴辱”“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民族危亡,表明共產黨人“萬裡崎嶇,為國效命”,北上抗日,表達“還我河山,衛我國權”的堅強決心,堪稱是中華民族誓死抗日的“出師表”。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冷眼向洋看世界”,為了保家衛國,“妙香山上戰旗妍”,毅然抗美援朝。

推翻黑暗社會。“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遍地哀鴻滿城血”,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反動勢力群魔亂舞,勞苦大眾水深火熱。“萬戶侯”怙惡不悛,“地主重重壓迫”,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軍閥重開戰”“洒向人間都是怨”,軍閥混戰,民怨沸騰。“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毛澤東義無反顧地投身於中國革命。幾經探索之后,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霹靂一聲暴動”。“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而實現“耕者有其田”又是解決中國問題的根本之策。“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解放全人類,實現天下大同,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終極目標。

消滅反動武裝。“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毛澤東把中國革命歸結為石破天驚的一句話:“槍杆子裡面出政權”。“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毛澤東從秋收起義開始帶兵打仗。“六月天兵征腐惡”“天兵怒氣沖霄漢”,毛澤東點燃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敵軍圍困萬千重”“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面對強敵,毛澤東氣定神閑:“我自巋然不動”“雄關漫道真如鐵”“紅軍不怕遠征難”。他運籌帷幄、用兵如神:“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橫掃千軍如卷席”“百萬雄師過大江”。毛澤東最終歷練成為用槍杆子改寫中國歷史的軍事統帥和兵法大師。

征服惡劣環境。毛澤東在為《憶秦娥·婁山關》寫的批注中坦言:“萬裡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戰爭年代,毛澤東不僅要迎戰反動武裝的瘋狂進攻,還要應對惡劣自然條件的嚴峻挑戰,比如“路隘林深苔滑”“贛江風雪迷漫處”“霧滿龍岡千嶂暗”“西風烈”“大渡橋橫鐵索寒”“山高路遠坑深”。然而,毛澤東所領導的人民軍隊“雪裡行軍情更迫”“萬水千山隻等閑”“大軍縱橫馳奔”。昆侖山冰峰覆蓋,“夏日消融,江河橫溢”,導致“人或為魚鱉”,毛澤東斥責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果敢“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即便在和平時期,毛澤東依然熱衷於挑戰自然,到“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北戴河搏擊海潮,到“風吹浪打”的萬裡長江迎風斗浪。

蕩滌邪魔惡煞。毛澤東愛憎分明,立場堅定。“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蒼龍”是凶神惡煞,雖遠必誅。毛澤東曾以一身“虎氣”自喻,可一旦猛獸危及人類時,則又欲除之而后快,諸如“勇奪虎羆威”“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對於“蒼蠅”“螞蟻”“蚍蜉”之類,毛澤東“要掃除一切害人虫,全無敵”。舊社會血吸虫病導致“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華佗無奈小虫何”﹔而新社會在黨的領導下,“六億神州盡舜堯”,高唱“紙船明燭照天燒”的“送瘟神”凱歌。《論語·述而》有雲:“子不語怪力亂神。”然而,“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妖為鬼蜮必成災”。毛澤東不怕鬼、不信邪,“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

直面逆境人生。遵義會議之前,毛澤東受到“左”傾路線的一再打擊,飽經坎坷。盡管他有“人生易老天難老”的無奈,也有“誰持彩練當空舞”的慨嘆,但他極力壓制內心郁悶,高揚“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邁激情,舒展“寥廓江天萬裡霜”的豁達胸襟,謳歌“今朝更好看”“風景這邊獨好”的錦繡河山。特別是他一掃“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低迷哀婉,盛贊“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壯美秋景,生動展示了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偉人風范。

割舍個人私情。“無情未必真豪杰。”毛澤東專門為楊開慧寫過情深意長的《虞美人·枕上》《賀新郎·別友》《蝶戀花·答李淑一》。毛澤東與楊開慧聚少離多,他不免有“堆來枕上愁何狀”的綿綿情思,有“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的傷感苦澀,有“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淒然相向”的離愁別緒。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決然從個人愁苦中掙脫出來,“憑割斷愁絲恨縷”,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斗爭洪流中去。“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台風掃寰宇”,原句為“我自欲為江海客,更不為昵昵兒女語”,改動之后更加突現毛澤東一心報國的英雄氣概。

剔除錯誤思想。1903年的一天,毛澤東偷偷下南岸池塘玩水,被塾師鄒春培發現,責令其對對子。上聯曰:“濯足”,十歲的毛澤東從容應答:“修身”。“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毛澤東一生注重修身,保持襟懷清新純淨。他希望好友羅章龍不要妄自菲薄,“無端散出一天愁”,鼓勵他“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當“飲茶粵海”的詩友柳亞子為區區小事而滿腹怨氣時,毛澤東婉言規勸他“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毛澤東要求新時代的女青年要有志氣,“不愛紅裝愛武裝”。他號召“全軍民,要自立”“拒腐蝕,永不沾”,做到“奇兒女,如鬆柏”,始終艱苦奮斗,永葆本色。

批判錯誤史觀。毛澤東嗜書不倦,但他有獨立判斷,從不盲從盲信,讀史書尤其如此。他的評點“推翻歷史三千載”,發人之所未發,言人之所未言。“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余子”,所謂五百年出現一次的著名人物,不過是些碌碌平庸之輩。“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這是對以帝王將相為中心的英雄史觀的大膽嘲諷。“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沁園春·雪》的主題是“反封建主義,批判兩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歷代都把“東臨碣石有遺篇”的曹操歪曲成亂世奸雄,毛澤東卻對他贊賞有加,極力主張為他翻案。“盜跖庄蹻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毛澤東把這些一向被誣蔑為“盜”“匪”“逆”的奴隸和農民起義領袖,推崇為推動歷史進步的“風流人物”。

扭轉靡弱詩風。中國古典詩詞曾經輝煌,但近代以后逐漸走向僵化,充斥陳詞濫調,盛行無病呻吟。五四前后新詩革命應運而生,但有些詩人主張全盤歐化,徹底拋棄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周易·系辭下》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被柳亞子稱譽為“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折腰”的毛澤東,從內容到形式,從語言到意境,從題材到風格,對古典詩詞革故鼎新,創作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濃郁中國氣派的不朽詩篇。毛澤東談及《浪淘沙·北戴河》的創作緣由時說:“李煜寫的《浪淘沙》都屬於纏綿婉約一類,我就以這個詞牌反其道行之,寫了一首奔放豪邁的,也算是對古代詩壇靡弱之風的抨擊吧。”歷代詠梅詩作不計其數,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是“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的絕妙佳作。陸游詞中的梅花孤寂冷艷、顧影自憐、淒涼愁苦,而毛澤東的梅花“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格調超凡脫俗,令人耳目一新。

毛澤東斗爭精神的顯著特征

毛澤東的斗爭精神創造了無數人間奇跡,他的光輝功績已經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毛澤東的斗爭精神,也呈現出無與倫比的鮮明特征,萬古不滅,光耀千秋。

一心為民。1917年,毛澤東在湖南省內游學期間,到安化勸學所拜訪所長夏默庵。性格孤傲的老先生出了個上聯:“綠楊枝上鳥聲聲,春到也,春去也。”毛澤東從容應答:“清水池中蛙句句,為公乎?為私乎?”下聯立意高遠,弄得老學究羞愧難當。一心為公,一心為民,始終是毛澤東鮮明的政治品格和價值取向,也是他的無窮力量的不竭之源。

依靠人民。“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而其兵法思想的精髓是“兵民是勝利之本”,人民一旦覺醒並投身革命,必將成為牢不可破的銅牆鐵壁。“軍叫工農革命”“十萬工農下吉安”“百萬工農齊踴躍”“喚起工農千百萬”,刻畫了人民軍隊蓬勃發展的歷史進程。“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詮釋了人民戰爭所向披靡的根本原因。

舍身忘我。毛澤東詩詞中多次出現“我”字。“我返自崖君去矣”“我失驕楊君失柳”,這些“我”指本人。在“狂飆為我從天落”“而今我謂昆侖”“唯我彭大將軍”中的“我”,不單指自我,更是廣大的群體。而在“不到長城非好漢”“宜將剩勇追窮寇”“中華兒女多奇志”中,毛澤東已然超越“小我”,融入“大我”,達到“忘我”之境。

敢打必勝。敢於斗爭、敢於勝利,是毛澤東斗爭精神的鮮亮標識。敢於斗爭不是盲目斗爭,更不是草率行事,而是建立在科學判斷、慎重分析的基礎之上。毛澤東善於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把握歷史發展的邏輯和規律,審時度勢,見微知著,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而制訂正確的斗爭策略和方法,做到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牢牢掌握斗爭的主動權,因而總能成竹在胸、勝券在握。毛澤東是典型的湖南人,充滿了“霸蠻”之氣,從來都是“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

堅定執著。“要向瀟湘直進”“直下龍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一個“直”字盡顯了毛澤東戰斗意志的執著與堅定。“紅旗躍過汀江”“風展紅旗如畫”“風卷紅旗過大關”“不周山下紅旗亂”“紅旗漫卷西風”“壁上紅旗飄落照”“紅旗卷起農奴戟”,頻繁出現的紅旗意象,突出了毛澤東的政治信仰,表明了毛澤東的鮮明立場,高揚了毛澤東的鋼鐵意志,宣示了毛澤東的崇高理想。

剛柔並濟。毛澤東出生於山水相依的韶山沖,是山之驕子,也是水之寵兒。水至善至柔,微則無聲,巨則洶涌的特性,給予他澎湃的激情和斗志,賦予他敏銳的才思和智慧。毛澤東的斗爭領域縱橫交錯、點多面廣:有“炮聲隆隆”的軍事對抗,有“分田分地”的經濟斗爭,有“冷眼向洋”的外交風雲,有“反意用之”的文化革新。斗爭方式文武兼備、剛柔並濟:有口誅筆伐的“激揚文字”,有“勇追窮寇”的無情打擊,有“管卻身心”的思想改造,有“牢騷腸斷”的婉言相勸。

自信樂觀。“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自信樂觀是毛澤東一輩子的心理狀態、行為方式和精神力量。毛澤東有天賦優勢的獨特個性,有謙虛謹慎的寬廣胸懷,又得到傳統文化的豐富滋養,受到湖湘文化的直接熏陶,經受時代潮流的反復磨礪。他以一個

舊世界改造者和新世界創造者的姿態扎根於現實生活,審視觀照一切,在斗爭實踐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錘煉自我。所有這一切,使得毛澤東在敵強我弱的中國革命事業中,在紛繁復雜的斗爭實踐中,能夠擁有爐火純青的戰略思維和駕輕就熟的斗爭藝術,如魚得水、游刃有余。

原載:《黨史文苑》2020年第12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