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萍 胡遵遠
2021年01月03日09:20 來源:學習時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紅色基因傳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等各類革命紀念場館都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連接歷史、服務當下、啟迪未來的重要橋梁。做好新時代各類革命紀念場館的陳展工作,意義重大,應當重點把握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建立健全良好的工作機制,源源不斷地豐富館藏內容。文物是歷史的最好見証,用文物說歷史更有說服力、公信力,更能讓觀眾增強現場感、認同感。因此,無論是新建、擴建、改建、維修紀念館,還是完善、提升這些紅色基因庫,都要建立健全良好的工作機制,始終把征集革命文物、擴大館藏規模放在工作的首位,通過征集、購買、復制、巡展等多種途徑,不斷豐富館藏內容,努力構建一個比較完整、完備的史料體系。
著力建好專業研究機構,廣泛深入地挖掘館藏文物的文化內涵。要切實加強各紀念場館的研究力量,通過多種方式,盡快匯聚一批懂歷史、有經驗、肯動腦、能夠出成果的專家、學者和黨史工作者,建立專家團隊,集中精力深入挖掘館藏文物的文化內涵。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可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件史料的背后都可能承載著一段風雲激蕩的崢嶸歲月,要努力挖掘這些文物史料背后的故事,提煉其中的豐富內涵,給人們以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激勵。可採用調查、採訪、查找、尋根等多種方式,努力把每一件文物的來歷、背景和涉及的人物、故事挖出來、記下來﹔再組織精兵強將,對其進行研究、分析,努力打造出一個個、一組組感人肺腑、發人深省的紅色經典。
全力打造精湛的陳列展覽,把紅色歷史客觀准確、形象生動地展現給廣大觀眾。陳列展覽的水平是各類紀念場館內在之美和恆久魅力的關鍵因素。各紀念場館要根據本館的性質和館藏文物的特點,按照陳列內容科學化、陳列語言科普化、陳列形式藝術化、陳列手段現代化的要求,採用文物、文獻、圖片、多媒體演示、互動體驗項目等多種方式,著力打造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陳列展覽。新建場館在設計之初就要將國際、國內的先進理念、技術、設備引入陳展當中。陳展設計要與建筑設計同步進行並優先考慮陳展空間的完整性、實用性,以及陳展內容和形式的科技含量與感染力﹔老館改造要增加場景復原、互動體驗等新項目以及採用聲、光、電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先進手段,切實增強展出藝術的感染力、震撼力,努力提高觀眾的參與性、互動性。
傾力培育優秀的講解員隊伍,把“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分享給廣大觀眾。講解員是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等紅色基因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切實加大講解員隊伍的建設力度、不斷優化講解員的學習和工作環境,想方設法地讓其專心學習、潛心研究,使他們成長為紅色歷史的研究員、紅色文物的品鑒員、紅色故事的宣傳員、紅色基因的傳承員,真正做到講解歷史細致准確、講述故事形象生動,不斷提高講解的“感染力”。
積極研發系列紅色文化產品,努力讓廣大觀眾能夠把“博物館帶回家”。一要堅持不懈地編輯出版一些與陳展內容吻合、配套的簡明歷史讀本、故事書、畫冊等書籍,豐富宣傳渠道、夯實陳展基礎。二要採用新媒體、多媒體等新型手段研發生產一些主題突出、生動有趣的音像電子產品,滿足廣大少年兒童的需要。三要制作一些高質量、高品位的專題宣傳片,在館內適當位置循環播放,充分展示本館特色、彰顯紅色魅力。四要大膽嘗試、積極開展“館內辦主題展、臨時展,館外辦專題展、巡回展”等一些有意義的活動,組織開展送紅色歷史展“進學校、進軍營、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機關”活動。與此同時,積極開發文創產品、著力打造文藝精品,強化氛圍營造、突出媒體宣傳,不斷地拓展各類紀念場館的教育服務功能,努力擴大覆蓋面、切實增強教育功能。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