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浙西南: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游擊區

周德春

2021年01月11日08:16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浙西南: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游擊區

  1935年2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余部奉命組建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開展游擊戰爭,在浙西南站穩腳跟並建立革命根據地,於全國革命低潮時掀起局部革命高潮,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浙西南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游擊區,其革命活動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

  挺進師在浙西南站穩腳跟並建立革命根據地

  1935年1月,為掩護和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的北上抗日先遣隊遭強敵圍攻,指戰員大部犧牲,北上行動失敗。2月,突圍轉移至贛東北的先遣隊余部,奉命以粟裕為師長、劉英為政委組建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開展游擊戰爭,創建蘇維埃根據地,打擊、吸引和牽制敵人,保衛閩浙贛基本地區和鄰近的根據地,從戰略上配合主力紅軍的長征。

  挺進師艱難轉戰,誓死挺進,至4月底取得齋郎大捷,方才打開進入浙西南的通道。5月上旬,主力進抵浙西南腹地,受到當地進步群眾組織——“青幫”的歡迎,獲得群眾依托,遂選取鬆(陽)遂(昌)龍(泉)雲(和)、龍(泉)浦(城)江(山)遂(昌)東西兩片區域“作為建立第一塊根據地的基本區域”。

  有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挺進師迅速掀起革命高潮。正如粟裕所說:從1935年5月到9月中旬,我們在浙江建立的第一塊游擊根據地,已在江山、浦城、龍泉、遂昌、鬆陽五縣之間建立起來,在浙江站住了腳跟。

  在浙西南,挺進師建立了中共浙西南特委及其所轄的5個區委(縣委),下屬50余個支部﹔建立了玉岩、竹溪等蘇維埃政府,下轄20余個鄉蘇維埃政府和近200個村蘇維埃或分田委員會。革命武裝迅速發展壯大,挺進師部隊發展到千余人,建立下轄150余支游擊隊的鬆(陽)遂(昌)龍(泉)游擊總隊﹔成立了農會、共青團、婦女會、兒童團等革命群眾組織﹔開展了查田、插標、分青苗的土地革命,呈現出“分田分地真忙”的熱烈場面,成為中國革命低潮時新建立的一塊革命根據地。

  挺進師始終在浙西南堅持並最后結束三年游擊戰

  面對浙西南革命形勢迅猛發展和浙江、福建地方武裝對付不了挺進師的被動局面,國民黨當局迅速抽調中央軍入浙,調集以第十八軍為主力的7萬兵力對付挺進師,於1935年9月19日開始大舉“清剿”浙西南。挺進師實行“敵進我進”,留下第二、五縱隊和地方游擊隊在根據地堅持,主力挺進敵后,吸引、調動、打擊敵人。國民黨軍主力不為挺進師所調動,除派出約5個團的兵力追堵挺進師主力之外,大部隊仍死死圍住浙西南,血洗根據地。

  1935年10月,進入敵后的挺進師主力與葉飛等領導的閩東紅軍會合,聯合組建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省軍區,共同開展和堅持斗爭,並根據敵人血洗浙西南之情,迅速開辟浙閩邊游擊根據地。根據地軍民浴血抗擊,牽制敵人幾十個團的兵力,掩護了挺進師主力南下浙閩邊開辟新的游擊區。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發生,國民黨第十八軍撤離浙西南,浙西南長達8個多月的反“清剿”斗爭結束,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迅速抓住敵情相對緩和之機,再次掀起革命高潮。其間,粟裕率部數次返回浙西南活動。至1936年底,挺進師不僅在浙南建立了游擊根據地,而且恢復了浙西南的工作,游擊區域擴大到30多個縣。

  1936年底,國民黨又調集10萬兵力“清剿”閩浙贛皖邊區。挺進師“化整為零”,分散打游擊。其間,粟裕率部在浙西南建立遂(昌)宣(平)湯(溪)游擊根據地,依托根據地開展反“清剿”,使敵之“清剿”“未奏膚功”。

  1937年9月,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在浙南歷經兩次談判、一次會談,與國民黨閩浙贛皖邊區綏靖主任公署達成合作抗日協議,浙南進入合作抗日階段。此時,與臨時省委失去聯系、在浙西南獨立領導斗爭的粟裕,根據形勢和傳聞,分析並証實國共兩黨合作抗日之情,立即向遂昌縣當局發出合作抗日倡議。9月18日,遂昌縣當局復函,要紅軍派全權代表到金岸“接洽”,欲收編紅軍。粟裕識破對方陰謀,堅持要對方代表到根據地談判。10月14日,對方代表抵達根據地中心門陣村,粟裕指派謝文清、劉清揚與之談判,達成合作抗日協議。至此,浙西南進入合作抗日階段,挺進師三年游擊戰爭結束。

  浙西南三年游擊戰的獨特歷史地位

  挺進師入浙之時,長征中的紅軍主力處於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擊之中,其他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和廣大白區的工作均陷入困境,全國革命形勢陷入低潮。挺進師迅速建立浙西南革命根據地,在國民黨統治最嚴密的腹心地區浙江燃起革命烈火,極大地鼓舞和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浙江是蔣介石、陳誠、湯恩伯、胡宗南等人的老家,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后院,也是維系國民黨“剿共”軍費之財閥的盤踞地,“素稱平安之區”。浙西南革命烈火的燃起,深深觸痛國民黨統治的中樞神經,不但吸引、牽制閩浙兩省的國民黨地方武裝,而且迅速吸引國民黨中央軍,牽制第十八軍為主力的7萬兵力長達8個多月。這不僅直接減輕中央紅軍長征的軍事壓力,而且成為國民黨統治的后顧之憂,使國民黨無法安心和全力“圍剿”長征中的中央紅軍,從戰略上策應了長征。同時,掩護挺進師主力南下開辟新的游擊根據地,減輕了閩東、閩北、皖浙贛等鄰近游擊區的軍事壓力,使這些游擊區贏得了恢復和發展的機會。

  挺進師入浙時,浙江的中共組織已被嚴重破壞,遍及50余縣的60余次革命武裝暴動和紅十三軍的斗爭均遭鎮壓,浙江的革命基業幾乎被摧殘殆盡。浙西南的革命斗爭,重新燃起浙江革命烈火,為中國革命在南方建立了一個戰略支點。

  1938年3月,挺進師主力編入新四軍,馳騁抗日疆場,成為華中抗日戰場上的一支勁旅,並在解放戰爭中編入第三野戰軍,先后參加蘇中、淮海、渡江等著名戰役,戰功卓著。其中共和國大將粟裕和少將陳鐵軍、張文碧、劉亨雲等解放軍高級將領,均直接出自挺進師。而包括劉英在內留在浙江的一大批干部,則成為浙江抗戰和革命斗爭的領導骨干、中堅力量。北上抗日先遣隊幸存的革命火種,在浙西南得到保存,浙西南游擊區為中國革命保存、造就了一支革命勁旅。

  挺進師在浙西南的斗爭,不僅創造出“敵進我進”“化整為零”等游擊戰略戰術,而且探索總結出“以最小犧牲換取最大勝利”等一整套軍事原則,“反敵人之道而行”等一整套作戰原則,“兜圈子”“8字形”等一整套行動原則,“多半選擇小村庄”等一整套宿營原則,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