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坑道: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

梅興無

2021年01月14日08:08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坑道: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

1951年6月,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結束后,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在山地防御作戰中,裝備處於劣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創造出坑道戰法,構筑其一道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此舉不僅有效地削弱了敵人空炮火力的殺傷效果,大大增加了志願軍防御的穩定性,也為此后志願軍在戰場贏得主動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坑道“是廣大指戰員用鮮血和汗水發明創造的”

1951年下半年,“聯合國軍”依靠武器裝備上的優勢,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為提高生存能力,志願軍戰士們在戰斗實踐中不斷改進陣地工事。在反擊夏季攻勢中,志願軍第四十七軍一四〇師的戰士在陣地塹壕壁上挖了一個洞,俗稱“貓耳洞”,炸彈爆炸時,隻要不在洞口,即能避過殺傷。但炸彈達到一定密度,藏在洞裡仍難以幸免。於是大家就把洞往裡面挖,但重磅炸彈產生的沖擊波仍然能夠傷人,於是再拐九十度彎往深裡挖,這樣炸彈就很難直接殺傷人了。某班的兩個洞一個左拐,一個右拐,恰好對接連通,形成了U形小坑道。敵人轟炸時,戰士們就進去隱蔽﹔敵人步兵進攻表面陣地時,戰士們沖出去殺傷敵人。這樣一來,具有作戰功能的坑道初具雛形。

坑道工事對防御穩定性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對此極為重視,親自鑽進坑道視察,認為這是劣勢裝備的志願軍同優勢裝備的美軍作戰的一種好形式,稱贊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創造”。蘇聯顧問團總顧問還親自向一四〇師師長黎原詢問坑道是誰發明的,“應當給這個人以很大獎勵”。黎原回答:“這個人叫‘群眾’,是廣大指戰員用鮮血和汗水發明創造的。”

“聯合國軍”的秋季攻勢被粉碎后,戰場相對平靜。彭德懷下令全軍抓住這一時機開展大規模的坑道構筑作業,在戰略防御地帶構筑起一條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故此,志願軍又把構筑坑道稱作“筑城”。

志願軍戰士一手拿槍、一手拿钎,一邊戰斗、一邊筑城。“聯合國軍”在上面打炮,志願軍戰士在下面放炮(坑道爆破),日日夜夜滾動著隆隆的爆炸聲。時值朝鮮最寒冷的時節,氣溫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凍土層厚達1米左右,廣大指戰員不怕天寒地凍,不怕流血流汗,晝夜突擊施工。缺乏工具,就自建鐵匠爐,收集戰場上的炮彈皮和裝備殘骸打造鐵錘、鋼钎等工具,僅十二軍就設鐵匠爐42盤,打制工具1.06萬件。沒有炸藥,就冒著生命危險,從拆卸敵人未爆炸的炮(炸)彈掏出炸藥,用於坑道爆破,保証了“筑城”工程的順利進行。

“構筑一條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

1952年4月7日,彭德懷從朝鮮前線返回北京治病。他向毛澤東、周恩來匯報了朝鮮戰局,認為雙方在戰役相持階段,志願軍應該依托坑道戰同美國人對抗。毛、周都同意志願軍打坑道戰。

1952年4月26日,剛剛代理彭德懷在朝鮮職務的陳賡,在志願軍總部主持召開各兵團、各軍參謀長筑城會議,他強調:“坑道作業不僅僅是為了保存自己,更重要的是為了更好地消滅敵人。今后我們的坑道作業,要向既能藏又能打的戰術坑道方向發展。坑道必須與野戰工事相結合,必須與防御兵力相適應,必須有作戰與生活的設備,有統一的規格標准。像彭總說的那樣,構筑一條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

經過幾天的討論,大家統一對筑城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確立了科學筑城的技術標准和戰術要求。必須達到“七防”的標准: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防寒﹔坑道工事必須與野戰工事相結合,成為“四能”的完整體系:能打(消滅敵人)、能防(保存自己)、能機動、能生活。

會后,志願軍各部隊在緊張的戰備期間,抽出大量人力開展筑城,有的部隊達99%,少的也在50%左右。他們按照志願軍總部提出的技術標准和戰術要求,重新作出規劃並加緊施工,改進了坑道頂部過薄、出口過少、不夠隱蔽、不便運動和缺少生活設備等薄弱環節。坑道內部結構一般呈U形、Y形、H形、F形等,坑道內既有戰斗設施,也有生活設施,如廁所、廚房、水池等,以適應戰術與長期作戰的要求。

1952年4月,志願軍十五軍接防了二十六軍的五聖山陣地。十五軍軍長秦基偉發現該陣地野戰工事很強,但筑城滯后,就立即向陳賡匯報。陳賡急調十二軍、六十軍的坑道作業部隊協助十五軍筑城。十五軍迅速成立了軍、師、團筑城指揮部,提出“破開山腹筑長城,挖空嶺心安我家”的豪邁口號。在十二軍、六十軍大力協助下,十五軍一邊抗擊敵人進攻,一邊緊鑼密鼓地筑城,經過3個月的艱苦施工,陣地上共修筑坑道9000余米,新挖掘塹壕、交通壕5萬余米,五聖山地區的陣地上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能打、能藏、能生活、能機動的坑道防御體系。

6月,志願軍總部又決定在中和、沙裡院、伊川、淮陽一線構筑第二防御地帶,加強防御縱深,抽調4個軍的兵力參加筑城。到10月份,在橫貫朝鮮半島中部250公裡長的整個戰線上,形成了具有20至30公裡縱深、以坑道為骨干、支撐點式的陣地防御體系,構筑起一條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截至朝鮮停戰,志願軍構筑的大小坑道總長1250多公裡,挖塹壕和交通壕6240公裡,比中國的萬裡長城還要長,共開挖土石方6000萬立方米,如以一立方米排列,能繞地球一周半,堪稱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

“中國軍隊已在朝鮮山頭陣地之下挖掘了實際的地下城市”

志願軍坑道按照抗強烈度轟擊要求構筑,戰斗坑道能抗500磅級炸彈轟炸,大屯兵坑道能抗2000磅級的炸彈轟炸,明顯地削弱了“聯合國軍”聯軍的火力優勢和效果。在依托坑道防御后,志願軍防御作戰的穩定性大為提升,“聯合國軍”在極猛烈的炮火支援下,以小部隊攻擊志願軍陣地273次,后來不得不承認:“僅成功11次”﹔而后期“小部隊攻擊90次,無1次成功”。

1952年10月14日,“聯合國軍”發動“金化攻勢”。志願軍第十五軍在金化以北的上甘嶺依托坑道工事進行了極其頑強的防御作戰,經受住了世界戰爭史上烈度空前的炮火打擊,創造了抗美援朝坑道戰的典型戰例。

上甘嶺的主要戰場是537.7高地和597.9高地,隻有3.7平方公裡,屬於五聖山的前沿陣地。597.9高地共有3條大坑道,8條小坑道和30多個簡易防炮洞。

“聯合國軍”在強大的空炮火力的支援下,輪番向兩個高地發起猛烈進攻。“聯合國軍”白天剛進佔表面陣地,志願軍就在夜間發起反擊,奪回陣地。戰斗中,志願軍部隊依托坑道一面呼叫縱深炮火,反擊美軍對坑道口的破壞﹔一面派出戰斗小組夜間出擊,於午夜到拂曉前乘敵疲憊、警戒疏忽時秘密接近敵工事,投入爆破器材后迅速撤回坑道,攪得敵人晝夜不得安寧。從10月21日到29日,志願軍坑道部隊發動夜襲158次,殲敵4700余人,大量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

“聯合國軍”遭到沉重打擊后,對坑道部隊與后方的交通線實行嚴密炮火封鎖。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英勇無畏的志願軍指戰員們頑強地堅守在坑道裡,使佔據表面陣地的美韓軍隊,如同待在火山口一般,終日惶恐不安。志願軍火線運輸隊則採取“匍匐運輸”“接力運輸”等方法,千方百計把物資送進坑道。

在歷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堅守陣地的志願軍指戰員,依托橫縱貫通的坑道工事,用血肉之軀在上甘嶺筑造一個被對手稱之為“攻不破的東方堡壘”,使戰線始終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兼“聯合國軍”地面部隊總司令范佛裡特也不得不承認:“中國軍隊已在朝鮮山頭陣地之下挖掘了實際的地下城市,構筑了四通八達的地下堡壘。”

(作者單位:湖北省鄂州市委辦公室)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