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弘揚抗大一分校精神 踐行馬克思主義學風

盧念華

2021年01月15日08:1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弘揚抗大一分校精神 踐行馬克思主義學風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以下簡稱抗大一分校)在校長周純全帶領下,從晉東南屯留縣出發,於1940年1月5日到達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沂南縣孫祖鎮東高庄一帶,一直到抗戰勝利后的1945年底,回歸抗大總校建制,在近6年時間裡,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干部。曾經在抗大一分校學習和工作的干部、學員中,擔任過黨和國家領導人職務的有4位——韋國清、楊得志、何長工和遲浩田,被授予將軍軍銜的有88人。在堅持敵后辦學的艱難歷程中,抗大一分校逐步形成了“立場堅定,戰教統一,學用一致,作風嚴謹”的辦學特色與精神,在沂蒙山區這片紅色熱土上,與沂蒙精神交相輝映。傳承和弘揚抗大一分校精神,踐行馬克思主義學風,對於當前做好黨校工作、推動全黨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抗大一分校的靈魂。針對抗戰時期我黨與國民黨之間既聯合又斗爭的復雜局面,1939年7月,中央軍委明確要求:學校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之一環。抗大一分校當時的教育對象,成分比較復雜,前期主要是知識青年,后期主要是部隊中工農出身的干部,后來隨著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進一步擴大,社會各界愛國青年,包括華僑青年,也進入抗大學習。為了從根本上轉變學員的世界觀,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被抗大一分校放在教學工作的第一位。組織機構上,抗大一分校按照八路軍和抗大總校的組織制度編隊,在校領導下,設置校部、政治部、訓練部三個領導工作機構。學員回憶說,在抗大一分校的學習,雖然沒有系統的政治工作的課程,但時時處處都使人感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歷史已經証明,學校培養出來的數以萬計的干部,絕大多數同志都經受住了考驗,成為我黨我軍建設的骨干。

  在戰斗中學習,在學習中戰斗

  靈活機動的學習方式,是抗大一分校的最大特點。1940年3月初,抗大一分校到達山東舉辦首次培訓班,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徐向前到會講話指出:山東抗日根據地開創不久,斗爭相當尖銳復雜,戰斗將是頻繁的,環境也是很艱苦的,你們全體師生一定要學會在戰斗中學習,在學習中戰斗,才能適應實際斗爭的環境。抗大一分校從一開始就堅決杜絕一切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學風,讀書是學習,實踐也是學習,戰斗也是學習,形成了一整套適應戰爭環境的辦學機構和教學制度。學員按戰時需要編為大隊和隊﹔教學有幾套方案,能長能短,能多能少,可一次實施,也可幾次實施。時間長多講,時間少少講﹔集中式講課,分散式組織復習討論。沒有敵情就在樹林或場院裡操練、上課,如有敵情則區分不同情況后應對:要麼設法轉移,要麼警戒敵人的流竄襲擾,掩護各隊繼續上課。當時抗大一分校創造性地開展了一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最有生命力的教學活動,可以說處處有實踐基地,天天有現場教學,有人稱其為“游擊教員在游擊課堂上游擊課”。

  據當地的黨史資料記載,在這近6年時間裡,抗大一分校與敵人進行大小戰斗數百次。其中1941年冬,日寇對沂蒙山區進行“鐵壁合圍”大掃蕩,在大青山突圍戰中,為掩護山東分局、省戰工會、一一五師機關,以及大眾日報社和戰地醫院等單位1000多人轉移,抗大一分校第二大隊政委劉惠東等160余名學員壯烈犧牲,為大青山突圍立下了具有獨特意義的戰功。

  從實際出發、少而精的教學原則

  由於敵后辦學具有環境艱險、分散流動的特點,在教學上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如針對當時的部隊任務,講偵察和行軍方面的知識﹔針對當時開展群眾工作,講民運工作課﹔針對當時學員中產生的唯武器論傾向,選擇就《論持久戰》中駁亡國論與唯武器論內容開展教育,糾正不正確的觀點。軍事技能教育貫徹戰教一致、以戰教戰的原則,把戰場當課堂,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如在1940年反對偽頑勢力的斗爭中,為配合山東縱隊獨立團攻打反動地主劉朝峰佔據的寺郎宅,工兵教員趙志堅在講授挖坑道和使用炸藥的方法后,接著就把學員拉出去,配合部隊參加戰斗,並一舉攻破了土圍子。這個經驗不但在校內進行教學,而且很快向部隊推廣,成為炸碉堡、攻據點的新戰法。

  課程“少而精”是抗大一分校突出的教學原則。當時的訓練部部長袁也烈在1941年1月的教育會議上曾形象地指出,“由於對生產的質量的要求要精,對教育內容的選擇,隻得取其最實際最重要的東西,拋去其不必要的東西”,並強調“少而精是一種革命的教授法”。抗大一分校培訓多以短訓為主,目的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有人形象地說抗大一分校“開學典禮不斷,畢業歌聲不絕”。

  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優良作風

  抗大一分校高度重視養成教育,始終加強日常生活和教學活動中良好作風培育。新學員入校第一課,就認真學習毛澤東為抗大制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朴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教育方針,以及“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學唱《國際歌》《八路軍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及《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等,自覺地養成遵守紀律、勤勞勇敢、艱苦奮斗等好傳統、好作風。如住在老百姓家裡,同其他部隊一樣,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借東西要還,早上走的時候,不僅要把院子打掃干干淨淨,而且還要把缸裡挑滿水,稱為“滿缸運動”。學校的課堂,就在頭頂青天、腳踩黃土的大樹下和場院上,或在簡陋的祠堂裡。有位叫沈紹龍的學員曾作打油詩一首:祠堂廟宇當課堂,大樹底下好會場。革命理論馬列講,桌椅板凳雙膝上。正是秉承這樣一種精神,抗大一分校才“越抗越大”,成為鍛煉無數鋼鐵干部的熔爐。

  實踐証明,我們黨依靠學習創造了歷史,更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回顧黨的歷史,抗大一分校用忠誠和熱血凝聚成的精神,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將永遠寫在我們黨的旗幟上,同蒙山齊高,與沂水長流,值得我們永遠弘揚和傳承。

  (作者系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委黨校副校長)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