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李庄故事

——訪“四大抗戰文化中心”之李庄古鎮

韓冬

2021年01月21日08:1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李庄故事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時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隨著日軍鐵蹄踏入南亞,日寇的飛機在昆明的天空更加肆虐。為躲避戰亂,於1938年就搬遷至此的國立同濟大學等部分高等學府、學術機構急需尋找一處更加安全的地方。

獲聞同濟大學正為遷川覓址,四川南溪縣李庄鎮(1983年劃歸宜賓市翠屏區)開明士紳羅伯希、王雲伯向同濟大學發去了“同大遷川,李庄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16字電報,力邀其遷往李庄。

1940年秋,同濟大學應邀遷往李庄。隨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等10余所文化科研機構也內遷至此。

“四大抗戰文化中心”之一

李庄古鎮位於四川省宜賓市東郊19公裡處長江南岸李庄壩,距今已有1470年建置史,素有“萬裡長江第一古鎮”之稱。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3000位李庄人請神像、遷牌位、騰民房、勻口糧,以飽含民族情懷的大義之舉,保障了12000余位大師、學子在這裡繼續科學和文化的研究。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勞干等在李庄完成了《中國建筑史》《麼麼象形文字詞典》《殷歷譜》《六同別錄》等眾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術專著﹔新中國的科學院院士中,有11人曾在李庄就讀。李庄也因此與重慶、成都、昆明成為抗戰時期中國“四大抗戰文化中心”之一,鑄就了李庄古鎮“萬裡長江第一古鎮、大師學子第二故鄉”之美稱。

梁思成年輕時曾遭遇車禍脊椎受傷,到李庄后,車禍受傷的后遺症不時發作,經常疼得不能坐立。即便這樣,他也被李庄規模宏大,具有明清時期建筑特色的廟宇、殿堂、古戲樓所吸引。在考察了建於李庄鎮鎮北2.5公裡外的石牛山上的明代建筑——旋螺殿后,梁思成贊譽道:“其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他把這民間工匠創造的力學原理,借鑒、傳承和創造性地運用到1945年參加聯合國會議大廈頂部的設計中,並將它與李庄栗峰山庄等收入自己的扛鼎之作《中國建筑史》中。梁思成還對位於濱江路的奎星閣作出了極高評價——“是從上海到宜賓沿長江二千多公裡中建造得最好的亭閣”。

“七七事變”爆發后,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故宮博物院將近17000箱、數十萬件國寶文物,分三路遷至抗戰大后方,其中3000箱國寶文物就隨籌備處遷至李庄,放置在張家祠內,得到了完好妥善地保存。在李庄的近6年時間中,中央博物院連續舉辦了包括“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內的史前石器、青銅器、貴州苗族衣飾、雲南麗江納西族文化、十三種漢代車制、古代銅鏡等等展覽,轟動四方。

李庄的盛事

慧光寺(禹王宮)內的戲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戲台之一。1942年5月國立同濟大學35周年校慶就在這裡召開。國民政府教育部、衛生部,四川省政府等派代表應邀出席。在東岳廟前的運動場上,師生們舉行了紀念儀式及盛大的運動會開幕式,時任同濟大學校長的丁文淵還請來了駐軍的樂隊奏軍歌,請來空軍教練飛機飛臨李庄操場上空,為同濟師生、應邀嘉賓、本地民眾及外地觀眾等上萬人表演了花式飛翔﹔住在幾十公裡外的江安國立劇專也前來和同濟大學的同學們在這裡聯合上演了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這是同濟校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李庄的一件盛事。

在軍民街的祖師殿還發生過一件趣事。當年,同濟大學醫學院曾設於此,同濟師生就在庭院中進行學習。曾經有位老鄉爬上祖師殿屋頂,看到下面的尸體后嚇得摔了下來,此后便有“下江人”(指同濟師生)吃人的謠言。為了平息謠言,傅斯年等決定舉辦一次科普展覽。這次科普展覽不僅平息了謠言,在社會上還造成巨大影響,同時也讓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們找到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好方法。於是,在往后的日子裡,李庄舉辦了無數次展覽,在重慶的大小名流都慕名前來參觀。

李庄還有一道名菜,其肉片薄而長,食用時需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故名“裹腳肉”。學者傅斯年、李濟、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等對其情有獨鐘、贊不絕口,后來在陶孟和的建議下,將其原名“裹腳肉”改為“李庄刀工蒜泥白肉”,從此李庄白肉被賦予了更多歷史文化內涵,成了當地一張名片。

今日李庄

1946年,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駐在李庄的各個學校、學術機構陸續返回,李庄再一次恢復了往日的清幽。

2012年,宜賓市翠屏區成立了李庄產業園區管委會,對李庄古鎮的“保護、利用、開發”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機遇。8年來,李庄完成了綠化、亮化、管網、道路、民生、景觀、展覽展陳、配套等工程項目近40個,先后榮獲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首批特色小鎮、“全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民盟中央傳統教育基地”“中國民族優秀建筑之鄉”“四川十大旅游目的地”“全省最美旅游鄉鎮”等30多個中、省、市榮譽稱號。

如今,李庄濃厚的救國、治學氣息依然蕩漾在古鎮的每一個角落。當年大師學者們留下的足跡,已成為我們今天研究李庄悠久文化,品鑒中國文化脈搏、中國建筑藝術和游覽觀光的好去處。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