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百年建筑再現崢嶸歲月

夏靜 張銳

2021年01月22日09:2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百年建筑再現崢嶸歲月

  【紅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1920年落成的怡和新房,原本只是列強在武漢租界中修造的一棟普通的商住聯排公寓。1927年8月7日,20多人在這裡召開緊急會議,不僅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變,也為這棟建筑注入了新的靈魂——八七會議會址,一個傳承中國革命史的紅色聖地。

  然而,新中國成立以后,八七會議會址的確認與保護卻歷經不少波折。

  20世紀50年代,曾經流傳過八七會議是在江西九江召開的說法。好在,《“八七”中央緊急會議文件小引》中關於“不得已隻能盡在武漢的中央執監委員、青年團中央委員及湖北、湖南、上海的負責同志開會”的記載,都証實八七會議是在漢口召開的。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原館長趙曉琳曾撰文介紹,1956年,湖北省文物部門根據文化部的要求開始調查八七會議會址。因為線索不多又沒有文獻記載,所以進展不大。

  關於八七會議的具體地點,最早是楊之華(瞿秋白妻子)在1959年指出的。她說:“八七會議開會的地點是在漢口鄱陽街當時英國惠露(羅)公司的二樓。會議設在一位俄國農民顧問的家裡。”后來,經過李維漢、陸定一等當年參會同志多次回憶和實地踏勘,最后確認會址是漢口鄱陽街139號二樓,即原三教街41號,惠羅公司隔壁。

  紅色史跡,重獲新生。

  1978年8月7日,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之下,依托怡和新房部分單元,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正式建成開放,成為預報改革開放的絢麗紅梅。

  初建的紀念館佔地面積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近500平方米。一層為“八七會議歷史陳列”展覽,二層為復原當年八七會議召開的場景,三層為辦公場所。1980年5月20日,鄧小平同志為紀念館題寫館標“八七會議會址”。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為更好再現那段艱辛探索的崢嶸歲月,即使在漢口老城區寸土寸金的地方,紀念館仍不斷進行擴館改陳。

  1997年,紀念館籌備第一次擴館。武漢市政府以280萬元購得與紀念館相鄰的鄱陽街135號、137號房屋產權。武漢市文物辦遵循“修舊如初,恢復原狀”的原則,修繕兩號房屋。2001年8月7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之際,紀念館第一次擴館並完成第三次改陳。

  “2010年正式啟動的擴館修繕工程,是建館以來最大規模的擴館修繕工程。在新館開館首日,接待海內外觀眾人數就創下了紀念館建館以來日接待量的新紀錄。”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副館長馬超說,擴建后的紀念館增加了鄱陽街129、143和141號三個單元,佔地面積達982.2平方米,建筑總面積3036平方米,是建館之初的六倍多。

  馬超介紹,在展覽照明設計方面,展廳內的採光照明設備合理調節展覽區域,以達到文物展品觀賞的最佳效果,並且充分考慮到光輻射可能對文物展品造成的損害,有效地控制色溫,保護文物。

  擴館維修工程還加固了文物本體建筑,修繕了辦公輔助用房、文物庫房,完善了整個建筑的安防消防監控設施,實現了對館區的全面監控。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馬超介紹,紀念館積極申報的維修計劃已經通過立項並正在完善設計方案,擬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之后對八七會址本體建筑進行局部修繕,使其既能“容顏常駐”,又能得到“永續發展”。

  為百年老宅駐魂,讓城市文明流芳。

  2020年,八七會議會址所在的怡和新房建成百年。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長江之畔,這棟至今保存完好的百年建筑,已經、正在並將繼續見証恰是百年風華的中國共產黨所開創的千秋偉業。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