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井岡星火 光耀神州

胡曉軍

2021年01月25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井岡星火 光耀神州

冬日的井岡山,依然滿目青翠。極目遠眺,層巒疊嶂,氣勢磅礡。

從海拔上看,井岡山不高,其最高峰海拔1841米,在世界諸多高山險峰中,實在排不上位。但井岡山很高,黃洋界上的炮聲、八角樓上的燈光、挑糧小道上的扁擔……這裡一個個革命火種,鑄就了一座中國革命史上的豐碑。

巍巍井岡山,連著中國共產黨璀璨的歷史,90余年過去,它正書寫著新的篇章。

信念

井岡山茅坪謝氏慎公祠背后,一棟土黃色的兩層小樓靜靜矗立。這就是毛澤東曾居住過的八角樓。

當年,正是在這裡昏暗的油燈下,毛澤東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闡述“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如今,一隊隊身穿紅軍服的學員、游客,秩序井然地在八角樓前排隊聽著講解,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對革命聖地的向往和對國家民族前途的自信。在他們的身后,羅霄山脈聳峙的群峰、參天的古木,無聲訴說著90多年前革命的艱辛與偉績。

一動一靜,兩個截然不同的畫面,讓人仿佛置身於時空的界面,一面是歷史的滄桑,一面是現實的盛世。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人建立的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從而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書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篇。”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特聘教授余伯流說。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滋養過中國革命的井岡山精神,已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積蓄前行的充沛能量。

2016年2月2日,正是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每次來緬懷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禮,心靈都產生觸動。回想過去那段崢嶸歲月,我們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們永遠懷念他們、牢記他們,傳承好他們的紅色基因。

“大家好!我叫余梓洋,歡迎你們來到井岡山!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有一張這樣的照片,這是我的太姥爺謝桂標……”這是被稱作井岡山上“小紅軍”的余梓洋每一次給觀眾義務講解的開場白。

12歲的余梓洋,是井岡山中學初一年級學生,是革命先烈、中共第一屆湘贛邊界特委常委、原寧岡縣工農兵政府主席謝桂標烈士的第四代紅色傳人,每到雙休日或節假日,她便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茨坪革命舊址群等地方,義務為游客講解。

牢記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井岡山干部群眾按照“講好故事、緊貼實際、黨員帶頭、發動群眾、務求實效”的要求,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積極傳承紅色基因。各級黨委各基層組織,紛紛採取中心組理論學習、“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專題學習會、“三會一課”等形式,開展井岡山精神學習,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學帶頭講,特別對《井岡山革命故事》和《紅色家書》,進行集中學習講述和誦讀。

一系列弘揚井岡山精神的主題活動連續開展:在清明節,有“不忘初心繼承先烈遺志 牢記使命實現跨越發展”為主題的群眾性公祭活動﹔還有“弘揚井岡山精神·講好紅色故事”“紅色詩詞朗誦”“紅色家書”朗誦比賽等活動,讓廣大干部群眾學革命故事、講革命故事,學紅色詩詞和紅色家書,誦紅色詩詞、紅色家書蔚然成風。

信念,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愈加巍峨。

道路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新館展廳,矗立著一尊醒目的雕塑:一團耀眼的火焰,定格在八角樓的老式油燈上﹔油燈底座刻著的八個遒勁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燈光下熠熠生輝。

1930年1月,率部挺進贛南閩西的毛澤東同志,基於井岡山斗爭的偉大實踐,揮筆寫下6000余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這篇長文運用唯物辯証法對中國革命道路進行了深入探索,闡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歷史必然性,指明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它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理論基本形成的標志。”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長龔劍飛說。

從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出發,向西北行車約27公裡,便到了茅坪鄉神山村。

走在村裡的街道上,腳下是青石板路,周邊聳立著一棟棟白牆褐瓦的客家民居,流淌著潺潺溪水,讓人仿佛置身於文人墨客筆下的“夢裡江南”。誰會想到,這裡曾是個省定貧困村,村裡到處是自建土坯房,全村54戶231人中,曾有貧困戶21戶61人。

正是在這個小山村,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對鄉親們說,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將繼續大力支持老區發展,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2017年2月26日,井岡山宣告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成為我國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中具有深遠意義的節點。

走進村民彭夏英家中,她拿出自己一直珍藏的“登機牌”。這是她飛往北京領取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的留念,也是她生平第一次乘坐飛機的“憑據”。她說:“口袋裡沒有錢,出門都是奢望。”因為貧窮,曾經的彭夏英不僅走不出大山,連來家裡串門的親朋也屈指可數。

“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總書記來到家裡做客,給我送來慰問和鼓勵。”她說,“我不想當貧困戶,貧困戶的小孩找對象都難。”在黨和政府幫扶下,彭夏英趁著鄉村游熱潮,開起了神山村第一家農家樂,兼賣筍干等山裡特產,如今還發展了民宿。因為勤勞、誠信,客人絡繹不絕,大家吃得好、住得下,紛紛點贊井岡山上的“最美廚娘”。

如今,彭夏英不僅自己主動申請脫貧,還積極帶動村民一起脫貧。“現在,坐車坐飛機都不是新鮮事了,村裡人自己買的車就有39輛,出山進山,想走就走。”彭夏英言語裡透著自豪。

從“深居”大山到“飛”往世界,神山村的“彭夏英”們走出的是老區人脫貧奔小康的自信與自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像井岡山這樣的可喜變化,如星火燎原,在神州大地處處發生,以一個個社會發展進步的量變,催發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最終實現的質變。14億中國人民,正堅定不移沿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奮勇前進。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