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手提箱蘊藏革命本色

胡曉軍

2021年01月25日08:4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手提箱蘊藏革命本色

  【紅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第一展廳裡,陳列著一隻小皮箱。這隻小皮箱為長方體,混合質地,箱面及箱體中部有一老式銅鎖和銅質提手,因箱體皮面多處破損,現用圖釘加以固定。講解員告訴記者,這是井岡山革命先烈張子清一家三代用過的傳家寶。

  20世紀20年代,張子清帶著它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馬列理論、追求革命真理﹔20世紀50年代,他的女兒張質彬帶著它在益陽師范和武漢大學挑燈夜戰、學習專業技術﹔到了20世紀80年代,他的外孫女王麟帶著早已過時的這隻箱子到大學刻苦求學。

  紅軍烈士張子清是中國工農紅軍早期的著名將領,他於1902年出生於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黃埔軍校長沙第三分校教官,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后任紅四軍十一師師長兼三十一團團長,紅軍主力下山后任紅五軍參謀長等職。

  1927年,在秋收起義部隊被打散、失去組織的情況下,張子清率隊與敵周旋數月后將隊伍帶回到井岡山,為弱小的紅軍保存了力量。1928年3月,在接應南昌起義隊伍上井岡山的接龍橋阻擊戰中,他出色地完成任務,為井岡山會師立下了不朽功勛,但被敵人的子彈擊中腳踝而負傷。

  張子清負傷后,由於缺醫少藥,他開了5次刀,腳上那顆子彈頭始終沒有取出來,傷口潰爛日漸惡化。當時紅軍醫院沒有酒精,隻有鹽水洗傷口,后來鹽水也沒有了,隻能用金銀花水代替。同志們把從伙食中節省的一包鹽送給他洗傷口,他卻用一張油紙細心地包好,藏在枕頭底下。后來醫院從前線轉來一批重傷員,已有一個多星期沒用鹽水洗傷口了,傷勢在不斷惡化。他連忙把這包鹽交給護士排長,並說:“鹽不多,一定要把重傷員的傷口洗一遍。可能時,把所有傷員的傷口都洗到。”護士排長捧著這包鹽,淚水奪眶而出。

  1930年5月,隱蔽在永新縣南鄉洞裡村蕉林寺養傷的張子清,終因傷口惡化,獻出了28歲的青春年華,長眠在異鄉的紅土地上。

  英年早逝的張子清是不幸的,他當年的部下黃克誠、粟裕在回憶起他時都無限惋惜地說:“張子清是一位來不及授銜的將軍!”對於那些沒有留下后代的先烈來說,張子清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還留有親人活在世上,秉承了烈士遺風。

  1953年,張子清被追認為烈士,他的后代卻從不以此炫耀自己。他們處事低調謙虛,都以自己是烈士的后代而深感自豪,同時也從不認為自己與普通人有什麼區別。

  2013年,在傳承珍藏幾十年后,張子清的家屬將這隻珍貴的小皮箱捐贈給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如今,小皮箱已被陳列展出。它不僅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傳家寶,也是我們民族的國寶、傳家寶。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