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百團大戰沖破日軍“囚籠”圍困

胡志中

2021年01月27日08: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百團大戰沖破日軍“囚籠”圍困

  范蔚的爺爺范子俠曾在山西陽泉率部作戰。站在陽泉草帽山抗戰遺址,當年的戰斗遺跡依稀可見,范蔚眼淚止不住地流:“爺爺一生都在炮火和硝煙中度過,他為了自己的信念,放下了親情,舍下了生死。”

  那場令爺爺“舍下了生死”的戰爭就是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

  彭德懷一拍大腿,“干脆就叫百團大戰好了”

  走進位於山西省陽泉市的百團大戰紀念館,一組氣勢磅礡、恢弘壯觀的雕像展現在眼前,“百團大戰 光耀千秋”八個大字格外醒目,這組群雕以娘子關戰斗、獅腦山戰斗、正太鐵路破襲等為依托,生動再現了八路軍指戰員和人民群眾同仇敵愾、英勇抗敵的激烈戰斗場景。

  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華北日軍攻佔了北平、天津后,投入30萬兵力向華北腹地展開進攻,揚言“一個月拿下山西,三個月滅亡全中國”。

  在此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9月25日,八路軍115師主力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敵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

  平型關大捷是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打破了侵華日軍所謂“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延安橋兒溝召開,全面分析抗日戰爭形勢,提出黨在相持階段的任務,制定“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決策,為實現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進行全面戰略規劃。

  敵后戰場上,隨著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迅速發展,八路軍總部決定以破襲正太鐵路為重點,對華北日軍的主要交通線進行總破襲。自此,八路軍總部作戰室,多了一幅軍事地圖——正太鐵路地形圖。

  1940年,日軍在華北推行“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把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分開來,使八路軍“游”不了,“擊”不成。

  時任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等決定,打一場大仗——直接參加正太路破襲戰的兵力不少於22個團。

  1940年7月22日和8月8日,八路軍總部先后下達《戰役預備命令》和《戰役行動命令》,並上報中央軍委。參戰部隊晉察冀軍區、129師、120師隨即投入大戰前各項准備工作。

  1940年8月20日至翌年1月24日,八路軍總部在華北發動大規模的對日軍進攻。在戰斗部署前,彭德懷並沒有對出動兵力的數量作出具體要求。戰役打響后,聽到作戰科長王政柱匯報這次戰役有相當於105個團兵力參戰,彭德懷一拍大腿,“干脆就叫百團大戰好了”。

  百團大戰是全國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帶戰略性進攻的戰役。1937年始,3萬八路軍初入山西。短短3年,到1940年,共產黨部隊已經有了大發展,其中參戰兵力達20余萬,另有民眾不計其數。

  聶榮臻元帥在回憶錄中這樣記述百團大戰:“我清楚地記得那一時刻的情景,真是壯觀得很啊!一顆顆攻擊的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了夜空,各路突擊部隊如同猛虎下山,扑向敵人的車站和據點,雷鳴般的爆炸聲,一處接著一處,響徹正太路全線……”

  百團大戰背后是百萬民眾

  “當時范子俠作為八路軍129師新編10旅旅長率部參戰,第一階段的主戰場就在山西陽泉。”陽泉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蘇小平介紹,1940年8月20日百團大戰打響后,范子俠身先士卒,率部開展正太鐵路陽泉至壽陽段的破襲任務。在攻克桑掌橋、坡頭火車站、智取狼峪火車站(測石站)等戰斗中,拔掉了日軍多個據點,屢立戰功。此后率部隊轉戰太行根據地任太行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

  八路軍總部發動這次進攻戰,主要是由於當時中國出現了空前的投降危險與抗戰困難。一方面日本加緊誘迫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投降﹔另一方面,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加緊推行“囚籠政策”,利用重要交通線對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分割和“掃蕩”。在這樣的情況下,八路軍總部認為,為堅決反對投降,振奮抗戰軍民,鍛煉自身的力量,應當組織一次大規模的以破襲敵人交通線為主要目的的戰斗。

  陽泉市是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主戰場,其地理位置正處於正太鐵路中點,日軍第四混成旅團司令部設立在此,是其重要的軍事戰略基地。

  “抗戰初期日軍在華北部署了很多混成旅團,但是整個華北有兩個(日軍)中將,一個在張家口,一個就在陽泉。”蘇小平說,陽泉煤、鐵礦產資源豐富,無論地理位置、交通、資源都具有其獨特的戰略重要性。

  八路軍對以正太鐵路為重點的華北交通線發起破襲戰,各參戰部隊、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英勇奮戰。沉寂了3年的中國華北戰場,戰局出人意料:在長達2500余公裡的華北主要交通線上,出現了數十萬大軍,他們炸鐵路、毀橋梁、攻廠礦、拔據點。頃刻間,日本在華北的交通網、通信網全面癱瘓。在接下來的5個多月裡,八路軍共作戰2174次,殲滅日、偽軍50967人。

  百團大戰給日軍的“囚籠政策”以沉重打擊,鉗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打擊了日軍侵略氣焰。百團大戰既鍛煉了人民軍隊,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較低沉時振奮了全國民心。

  “百團大戰背后,是百萬民眾。僅吃一項,100多個團20多萬人,一天就需口糧30萬斤。再加上各種支前工作、破路工作及后方保障,在當時肩挑手提為主,輔以騾馬、手推車的條件下,不組織動員100萬以上的民眾,根本無法打一場百團大戰!”《1940:大破襲》作者劉強倫如此感嘆。

  “願將熱血衛吾華”

  太行山腳下有個村庄叫譚村。

  1940年春,這個原本荒涼的村落突然熱鬧起來。

  《湘潮》雜志中《陳賡在太行抗日的經典傳奇》一文記錄,當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開太行、太岳、冀南地區的高干會議。陳賡騎馬趕到,一時間,太行山裡名將雲集。他們之中有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呂正操、陳錫聯等人。會上,大家紛紛就破襲任務出謀劃策。

  抗戰中,更有一批年輕的將帥拋頭顱、洒熱血。

  4月末的一天,時年35歲的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受彭德懷委托,來到黎城縣譚村129師師部與大家共商破襲方案。

  無疑,“百團大戰”是左權短暫一生中的大手筆,作為八路軍副參謀長、前方總部參謀長,左權協助指揮作戰,粉碎日偽軍“掃蕩”,取得戰役勝利。

  百團大戰的勝利讓華北日軍惱怒,百團大戰中受重創的日軍敗將多田駿被調回國內后,“中國通”岡村寧次被派到華北前線。1942年春,為了報復“百團大戰”,侵華日軍3萬多人加劇了對太行、太岳山區根據地的“蠶食”。

  1942年5月25日,為掩護八路軍總部機關和主力部隊轉移,左權率部在遼縣十字嶺遭到1萬余名敵人的兩翼包抄,頭上還有敵機轟炸。艱難突圍中,一顆炮彈在左權身旁爆炸,彈片打在他的頭上,左權壯烈犧牲,年僅37歲。

  左權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周恩來扼腕:“左權壯烈犧牲,對於抗戰事業,真是一個無可補償的損失”。朱德賦詩悼念:“名將以身殉國家,願將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1942年9月8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為紀念左權,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八路軍總部在河北涉縣蓮花山下為左權修墓,彭德懷撰寫墓志銘。1942年10月10日,5000軍民為左權下葬。1946年,河北邯鄲一解放,毛澤東批准建立以左權墓和左權紀念館為中心的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1982年,左權將軍犧牲40周年之際,42歲的左太北收到母親劉志蘭寄來的信和一個包裹,裡面保存著左權從太行山抗日前線寫給她的11封家書。“第一次讀到父親的信,哭了好幾天。”左太北說,“直到這時我才知道有一個多麼疼愛我的父親。”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