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一件布滿彈孔的毛背心

任鵬 顏維琦

2021年01月27日09:0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一件布滿彈孔的毛背心

  【紅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1933年2月,在春寒料峭的夜色中,兩年前發生的那一幕又在魯迅的心中蕩起波瀾,令他沉浸在悲憤交加的情緒裡,無法自拔。“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魯迅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寫道。

  這一幕正是“左聯五烈士”被殘害的場景。1931年2月7日夜,柔石、馮鏗、殷夫等五名左聯成員與其他19名共產黨員被國民黨當局拖至龍華監獄后面的空地,還未等他們反應過來,一排排子彈便從隱藏在一旁的建筑中射出。

  19年后的1950年,當龍華24烈士的遺骸被發現時,已經變得模糊難辨。憑著一件布滿彈孔的毛背心,“左聯”成員許峨認出了馮鏗。這正是馮鏗之前親手為他織的,天氣寒冷,許峨又讓馮鏗穿上御寒。

  在“左聯”紀念館,我們見到了這件綠色的毛背心,雖然是復制品,但從上面淡淡的血跡和被子彈撕碎的窟窿中,不難想象當年馮鏗就義時悲壯的畫面。

  馮鏗原名馮嶺梅,生於廣東潮州的一個書香之家。中學時,馮鏗是友中月刊社的骨干,還曾寄送校刊給魯迅求教,得到魯迅的贊許。1929年2月,21歲的馮鏗與愛人、《嶺南民國日報》編輯許美勛一同從汕頭來到上海,並於同年在潮汕同鄉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馮鏗與許美勛加入左聯,並第一次公開新的名字馮鏗、許峨。

  在全國左翼文學的中心上海,全新的環境再次讓馮鏗迸發了創作熱情。馮鏗以蘇區生活、紅軍斗爭為題材,創作了《小阿強》《華老伯》《女同志馬英的日記》等文學作品,在中國左翼文學中第一批歌頌了蘇區斗爭,后來她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新誕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

  1931年1月17日,馮鏗參加共產黨秘密集會時,因叛徒出賣被捕。柔石在寫給王育和的便札中說:“馮妹(馮鏗)臉堂青腫,使我每見心酸!”馮鏗所受的折磨由此可見一斑。被捕不到20天,2月7日,24烈士血洒龍華。

  與馮鏗、柔石一道殉難的左聯作家殷夫翻譯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可以概括他們的精神: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