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閃爍真理光芒的論斷在這裡誕生

胡曉軍

2021年01月27日09:0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閃爍真理光芒的論斷在這裡誕生

從江西贛州沿廈蓉、寧定高速公路往東南方向驅車而行約3小時,便到了武夷山與九連山余脈相交處的尋烏縣,視線所及,崇山峻嶺,層巒疊嶂,滿目蒼翠。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在這裡開展了一次載入史冊的調查研究,揮筆寫下《尋烏調查》《反對本本主義》,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等振聾發聵的著名論斷。

探索 初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點

尋烏城南的長寧鎮馬蹄崗上,矗立著一座高大的門樓。門樓上方,是張震將軍題寫的“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10個金色大字。左右門柱上,用“毛體草書”寫著兩句名言——“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在斗爭中創造新局面”,冬日暖陽映照,鮮紅字跡格外醒目。走進門樓,環顧四周,隻見幾棟古朴的民居建筑合圍出一個頗大的院子,院中草坪樹木青翠依舊。這就是當年毛澤東召開調查研究座談會的地方。

江西省贛州市中央蘇區研究中心主任陳安介紹,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從井岡山輾轉到贛南、閩西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黨和紅軍中“左”傾思想和“左”的政策開始抬頭。一些黨員干部迷信教條,看到一點表面、一個枝節,就指手畫腳地說這也不對,那也錯誤,既失掉了群眾,又無法解決問題。為了及時解決黨的思想路線問題,制定針對中間階級和中小工商業者的政策,毛澤東非常希望找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進行一次細致調查。

1930年5月初,毛澤東、朱德率軍來到尋烏縣。在當時的縣委書記古柏的協助下,毛澤東在這裡進行了20多天大規模的社會調查,開了10多天的調查會。

“我記得當時開會時沒有什麼儀式,也沒有簽到,毛澤東同志親口問親手記。”1965年5月,經歷過調查座談會的尋烏縣晨光鎮龍圖村鄉醫兼教師劉淑士回憶說,“問了尋烏的農業、工業、交通、衛生、教育、婦女、風俗、山水、婚姻等情況,問了農民的生活如何債務如何,問了教員的工薪高的多少低的多少等。”

請縣、區、鄉蘇維埃干部和教師、商人、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士兵等熟悉當地情況的人來座談,是毛澤東尋烏調查的主要方法。中央黨校教授嚴書翰說:“通過尋烏調查,毛澤東弄清楚了城市商業狀況,掌握了土地分配情況,為制定正確對待城市貧民和商業資產階級的政策以及確定土地分配中限制富農的政策,提供了實際依據。”

根據調研情況整理成的《尋烏調查》,共5章39節,8萬多字。文中既有數據統計,又有歷史沿革說明﹔既有行業調查,也有階級分析﹔具體到雜貨店經營的131種洋貨,農村祠堂過節時如何分谷分肉,都有詳細體現。而在尋烏調查基礎上寫就的綻放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的哲學著作《調查工作》(后改名《反對本本主義》),則成為中國共產黨調查研究理論形成的重要基石。

“細致入微地佔有材料,科學地分析和綜合研究,是毛澤東尋烏調查最鮮明的特點。自此,初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點,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重要思想。”江西師范大學蘇區振興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彭道賓說。

傳承 “一簍子”摸底調查,順利實現脫貧摘帽,讓群眾更有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調查研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今天,我們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要大力弘揚尋烏調查精神,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贛州市政協副主席、尋烏縣委書記柯岩鬆說。

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發揚尋烏調查精神,把尋烏調查的好思想、好做法、好作風帶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早已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共識。

為了發揚“深入唯實”的尋烏調查精神,2017年7月到8月,中宣部調研組開展了“尋烏再調查”。圍繞“弘揚脫貧攻堅精神,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主題,中宣部調研組扑下身子、沉到一線,深入到尋烏的多個村子實地調研,入戶訪談19家,開展鄉村代表座談16場,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對尋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精神文化生活、村風民風、鄉村治理等各方面的情況進行了“一簍子”摸底,最終形成《尋烏扶貧調研報告》。該報告以詳實的數據和案例為支撐,真實生動地呈現了當下尋烏的現狀,指出了尋烏縣存在的四個方面25項具體問題,提出了科學對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宣部呈報的《尋烏扶貧調研報告》上,對做好調查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為尋烏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了方向,增強了信心。在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以及尋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兩年后,尋烏縣以“零漏評、零錯退、滿意度99.2%”的優異成績,順利通過了脫貧摘帽驗收。

脫貧后如何鞏固現有成果,實現高質量發展?尋烏縣各級黨員干部充分運用蹲點調研、實地考察、走訪調查、解剖麻雀等科學方法開展調查研究,並將其貫穿到作決策、抓落實的全過程。

調查研究本身也是聯系群眾、為群眾辦實事的過程。為了解決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尋烏縣將太湖水庫工程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由於前期調研論証充分、思想動員到位,工程得到群眾的支持響應,順利實現整體搬遷。總投資12.56億元的太湖飲水工程2019年正式供水,沿線鄉(鎮)及尋烏縣城18.77萬人的飲水安全得到保障。

“傳承尋烏調查精神,我們必須堅持群眾路線,深入全面了解人民群眾在想什麼、盼什麼、歡迎什麼、反對什麼,真正聯系群眾,和群眾做朋友,接地氣、察民情、辦實事,使各項決策部署能夠集中民智、體現民意、反映民情,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柯岩鬆說。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