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海坨山精神永在 潮白河萬古長流

——平北抗日戰爭烈士紀念碑碑文敬讀

孫希磊

2021年01月29日08:09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海坨山精神永在 潮白河萬古長流

  平北抗日戰爭烈士紀念碑位於北京延慶龍慶峽入口處的平北抗日烈士紀念園內。紀念園佔地面積2.4萬平方米,由烈士紀念碑和抗戰紀念館兩部分組成。紀念碑於1989年10月落成,是紀念園的地標性建筑,高聳挺拔、肅穆雄偉。碑座是花崗岩石墁地的瞻仰平台。碑身是由淨高14.2米、寬6.3米的一塊巨型碑心石組成,其設計造型為刺刀、步槍的象征形態,寓意平北廣大軍民和革命先烈奮勇抗擊侵略者的英勇氣概,象征著抗戰民眾用熱血鑄成抗戰銅牆鐵壁。碑體正面鐫刻著聶榮臻題寫的“平北抗日戰爭烈士紀念碑”鎏金碑名,背面為彭真題寫的“平北抗日烈士永垂不朽”題詞,碑文為苗培石撰稿、劉炳森書寫,全文如下:

  巍巍海坨山,雄偉險峻,林密谷深。蕩蕩潮白河,源遠流長,物產豐饒。乃當年平北軍民,堅持八年抗戰,賴以依托之地。平北抗日根據地,以赤城、延慶為中心,北至沽源、寶昌,南達昌平、順義,西臨張家口,東近承德市。境內崇山峻嶺,橫跨長城內外,地處滿洲、蒙疆、華北偽行政區結合部,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為敵我必爭之地。

  1938年夏,八路軍第四縱隊東征冀東,在平北播下抗日火種。1940年春,根據我黨“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辟平北”之戰略部署,我平北游擊大隊挺進軍第十團開進平北,抗日政權黨群工作亦隨之建立。平西、平北、冀東連成一體,將敵偽統治下之北平、承德、張家口皆置於我打擊威脅之下。

  平北抗日斗爭異常殘酷,尤以1942年最為艱難。日寇實行殺光、燒光、搶光之“三光政策”,“強化治安”,“集家並村”,制造“無人區”。在龐家堡,日寇屢次制造血案,屠殺我礦工27000余人。平北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為堅持抗戰爭取勝利付出重大犧牲,僅龍關、赤城兩縣,每6人就有1人為國捐軀,優秀指揮員十團團長白乙化光榮殉國,中共昌延縣委書記徐智甫、豐灤密縣長沈爽身陷重圍,壯烈犧牲。連長謝瑞沙場浴血,當代佘太君鄧玉芬毀家紓難,獻出丈夫、愛子7人。民兵英雄何金海大擺地雷陣,威破敵膽。凡此氣壯山河之英雄業績不勝枚數。撫今追昔,慷慨悲歌,無愧於中華民族之魂。驅走嚴寒冬雪,迎來春暖花開。在抗日戰爭最后階段,平北軍民奉命攻克張家口、宣化、新保安塞上重鎮,配合蘇蒙聯軍,光復張北、多倫、察哈爾盟等淪陷國土,切斷平綏鐵路,為解放華北,進軍東北,做出貢獻。

  際此建國40周年,原平北各縣政府及原領導諸老共議,於海坨山下,龍慶峽前,樹立抗日烈士之碑,以緬懷先烈,激勵來者。

  海坨山精神永在,潮白河萬古長流。

  一九八九年七月

  這篇碑文是紀念碑的“點睛之筆”,不僅高度概述了平北抗戰的光輝歲月和斗爭經歷,凸顯了平北抗日根據地在全國抗戰中的重要意義和影響,而且彰顯了平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和英雄氣概,馳騁於長城內外,轉戰在平北大地,在巍巍的海坨山下,寬闊的潮白河畔,譜寫下一段氣壯山河的抗戰凱歌。

  平北抗日根據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為敵我必爭之地”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開赴敵后,放手發動群眾,創建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1938年5月,宋時輪、鄧華率八路軍第四縱隊從平西集結,經平北的康庄到延慶四海縣,再到懷柔沙峪,挺進冀東,策應武裝暴動,在平北地區首先播下抗日火種。6月,建立灤昌密臨時縣政府,組織地方抗日武裝﹔1939年夏,八路軍再次挺進平北,11月,中共冀熱察區黨委和八路軍挺進部隊根據上級指示,提出了“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辟平北”三位一體的戰略構想,採取“點線突擊”“梯次滲入”的戰略戰術,穩步推進,平北抗日根據地逐漸穩固﹔1940年1月,成立中共平北工作委員會,組成平北游擊大隊進駐了以延慶沙塘溝為中心的后七村一帶,宣傳黨的政策,組織抗日武裝,堅持敵后斗爭﹔之后,先后成立了平北軍分區、中共平北地委和專員公署,同時,平北根據地還建立了敵后抗日政權,在領導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平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鞏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它橫跨長城內外,深入敵后戰場,地處偽滿洲、偽蒙疆、偽華北政權結合部,以赤城、延慶為中心,西靠近張家口,東逼近承德、山海關,北抵沽源、寶昌,南臨昌平、順義,猶如插在敵人腹心的一把鋼刀,對日偽政權構成極大的威脅,成為中國全民族抗戰斗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平北抗戰艱苦卓絕,抗日英雄氣壯山河

  在紀念碑的碑文中,凸顯了“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的立碑主題,重點描繪了平北抗戰中,面對異常殘酷的斗爭環境,身處艱辛困苦的敵后戰場,在黨組織堅強領導下,不屈不撓,英勇奮戰,為堅持抗戰爭取勝利付出重大犧牲,涌現出眾多氣壯山河的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

  一是率領八路軍深入平北,進行浴血奮戰的軍隊指揮員。碑文中提到的白乙化、謝瑞即是其中的代表。1939年春,白乙化率隊從內蒙古來到平西,與冀東的抗日聯軍合並,組成華北人民抗日聯軍,任副司令員,1940年1月,抗日聯軍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十團,任團長,即率部進軍平北,路經沙塘溝,伏擊日軍,殲敵300余名,聲震平北,開辟了豐灤密抗日根據地。1941年2月,率部在密雲馬營與敵人激戰,斃敵117人,在戰斗即將勝利結束時,白乙化被子彈擊中頭部,壯烈犧牲,時年30歲。

  謝瑞是晉察冀軍區40團2連長,著名的戰斗英雄。1944年4月,他的連隊為掩護龍關、崇禮、宣化聯合縣干部轉移,在敵強我弱之下,利用山地與日偽軍展開戰斗。在敵人面前,毫不畏懼,英勇奮戰,連續擊退攻擊,勝利完成掩護任務。他率領的2連被晉察冀軍區授予“長城中隊”榮譽稱號。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長城中隊的旗幟在戰旗方隊中通過天安門廣場。

  二是堅守平北根據地,帶領群眾堅持斗爭犧牲的地方干部。沈爽(1896—1942年),字子儒,化名白滌飛,滿族。他於1931年入黨。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曾組織抗日武裝,后在北平從事黨的地下斗爭。1941年調任豐灤密聯合縣長。1942年4月8日,日寇對華北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沈爽在河西地區的臭水坑戰役中壯烈犧牲,時年45歲。徐智甫(1907—1940年),原名徐睿,薊縣人。1932年入黨,1938年參加冀東大暴動,歷任冀東抗日聯軍第16總隊政治副主任、中共冀熱察區黨委黨校教務主任,昌(平)延(慶)聯合縣縣委書記,1940年8月27日晚,徐智甫同縣長胡瑛在黃土梁村工作時被敵人包圍,突圍中不幸犧牲,年僅32歲。

  三是被組織和武裝起來的廣大民兵和群眾。碑文中提到何金海(1925—1947年),即是其中一例。1944年,龍延懷交界的十幾個村庄約300名民兵組織起來,成立“紅石山游擊隊”,何金海為隊長。7月,他帶領游擊隊襲擊礦山,打擊日寇漢奸,並解救勞工,被平北地委和軍區授予“一級民兵戰斗英雄”稱號。解放戰爭中,何金海帶領縣大隊和民兵趕赴前線,1947年8月,他帶領兩個中隊伏擊還鄉團,為掩護大隊人馬撤退,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2歲。鄧玉芬(1891—1970年),是北京密雲縣張家墳村人。抗日戰爭中,她積極參加抗日工作,掩護和護理八路軍傷病員,被八路軍指揮員尊稱為“鄧媽媽”,她舍家紓難的英雄壯舉,被譽為“當代的佘太君”。

  碑文雖短,言簡意賅,但蘊含的精神價值和教育意義卻是深遠的。我們要永遠銘記那段民族危機的艱難歲月,銘記無數民族英烈和革命志士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作出的杰出貢獻。抗戰期間,位於敵后戰場的平北抗日根據地,在日偽統治最嚴密、斗爭最慘烈的抗日前線,平北人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為堅持抗戰爭取勝利付出重大犧牲。正如碑文中說到的“僅龍關、赤城兩縣,每6人就有1人為國捐軀”。反映了平北人民英勇不屈、敢於斗爭的英雄氣概。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