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蕭華將軍的紅色家風

陳安 

2021年02月20日08:0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一代代共產黨人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形成了愛黨愛國、忠於人民、廉潔自律、艱苦朴素、甘於奉獻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他們不忘對子女諄諄教導,或口傳,或立規矩,家風家教日常化、具體化、生活化,成為良好家風的光輝榜樣。開國上將蕭華的紅色家風,就是其中的典范,他所倡導並傳承的紅色家風彰顯了新時代的光芒。

“爸爸對我們的教育是正統的革命教育”

蕭華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領導人,杰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1916年1月21日出生在江西省興國縣一個貧苦工人家庭。他從小受到革命氛圍和進步思想熏陶,年僅11歲就秘密加入黨的外圍組織“贛南青年干社”,積極進行革命活動,192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4月參加毛澤東在興國縣舉辦的土地革命干部訓練班學習,同年冬擔任共青團興國縣委書記。革命之火點燃了他的少年壯志和報國之心。1930年3月,他調入中國工農紅軍,7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紅四軍軍委青年委員,連、營、團政治委員,紅軍總政治部青年部部長,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戰爭和二萬五千裡長征。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后,蕭華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等重大戰役,在兌九峪戰斗中身負重傷,為黨中央立足大西北和北上抗日立下了汗馬功勞。

抗日戰爭時期,蕭華獨當一面,奮勇抗戰,參加了平型關戰役,領導了“平原戰斗勝利的光輝戰例”韓家集戰斗,指揮了燈明寺等戰斗,讓日軍聞風喪膽。他率部深入敵后,迅速打開局面,創建了冀魯邊抗日根據地。抗戰后期,他參與領導山東軍民粉碎侵華日軍的頻繁“掃蕩”,積極開展整風運動、精兵簡政、“鐵的模范黨軍活動”,為加強軍隊和民兵建設、鞏固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作出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蕭華勇挑重擔,屢建奇功。按照黨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他率部克服重重困難,勝利到達東北,開辟遼東根據地,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創造了重要條件。他指揮和參與指揮了鞍海、新開嶺和三戰本溪、四保臨江等重要戰役戰斗,參加了遼沈、平津戰役。蕭華在長期革命戰爭中,南征北戰,英勇奮戰,為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新中國成立后,蕭華為人民軍隊的事業嘔心瀝血,貢獻卓著。他繼承和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大力加強軍隊政治工作,建立總政治部領導機構,籌建政治學院,選拔培養大批干部,組織領導部隊“向文化進軍”,領導制定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他創作傳世經典史詩《長征組歌》,發表《中國共產黨與人民解放軍》《關於軍隊政治工作建設的幾個問題》等重要文章,在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特別是加強軍隊政治工作中有重大建樹。1955年,他被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5年8月11日,蕭華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9歲。

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蕭華始終不忘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永葆貧苦工人家庭的艱苦朴素傳統。他不僅自身模范帶頭,對親屬子女也嚴格要求,常常告誡家人,要堅持生活上低標准、學習上高標准,像勞動人民的孩子一樣朴實,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那樣的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挂在嘴邊。對此,蕭華將軍的兒子蕭雲回憶說:“他向我講述了很多戰爭年代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他和以往一樣,絲毫沒有夸耀自己的功績,講的大多數是他的戰友,那些活著的和犧牲了的伯伯、叔叔們,講他們的英勇善戰、他們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對我說,我沒有給你留下什麼東西,留給你的就是這些精神,靠著這種精神,我們打垮了反動派,靠著這種精神,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我明白,他是要我牢記住老一輩革命家的囑托,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蕭華將軍的女兒蕭露也回憶說:“我的爸爸蕭華,從小在貧困中長大,他身上蘊藏著勞動人民那種純朴的情感:熱愛人民,熱愛家鄉的山水,熱愛他幾乎走遍的中國大地。……我們受到的許多啟蒙教育,也是在爸爸的特殊教育方式中得到的。”“爸爸對我們的教育是正統的革命教育。”

“他有著一種對事業充滿信心、勇往直前、奮斗不已的精神”

蕭華不畏艱險,始終以高昂革命豪情擔當重任。他曾說,革命干部“本身要有朝氣,把自己的事業擔當起來”,“整裝待發要出征,願把熱血染紅旗”。蕭華將軍的女兒蕭霜回憶說:“父親常說,共產黨為什麼能夠打下天下,就是因為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哪裡艱苦,哪裡要開辟戰場,父親都毫不猶豫、勇挑重擔。”

風雲激蕩的戰爭年代,蕭華始終保持革命戰士的沖鋒姿態和沖天干勁,勇猛頑強、不怕犧牲,迎難而上、歷盡艱辛,挑重擔、打頭陣、當先鋒,立下了赫赫戰功。1933年,蕭華年僅17歲就擔任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和師長一起在很短時間帶出一支能打善戰的部隊。1934年湘江戰役中,少共國際師以“卷地狂飆不畏死,幾戰蔣軍落旄頭”的英雄氣概,打出了“鐵拳”威風。長征后期,蕭華帶領紅一軍團前衛紅二師,在烏江天險、大渡河邊、臘子口旁,打了一個個硬仗惡仗,突破了一道道隘路險關,發揮了尖兵突擊作用。1938年,蕭華率領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縱橫馳騁、英勇殺敵,八路軍“娃娃司令”的美名傳遍齊魯大地。1945年,蕭華帶領部隊搶佔南滿要地,他審時度勢、指揮若定,壯大武裝力量,建立民主政權,為進軍東北創造了重要條件。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面對發展中遇到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蕭華敢於直面困難、敢於勇闖難關,永遠保持革命戰爭時期那麼一股勁、那麼一種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拼命精神。蕭華將軍的兒子蕭雲回憶說:“他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把不愉快的事深深埋藏在心底,卻用樂觀精神去感染別人,激發他人的革命熱情。他是一團火,走到哪裡,哪裡就活躍起來,他是一個任勞任怨、忍辱負重的老黃牛。他有著一種對事業充滿信心、勇往直前、奮斗不已的精神,他有著堅強的毅力,不管前進道路遇到任何艱難險阻,都勇於開拓,頑強戰斗。他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心,永遠充滿朝氣。”

1985年4月中旬,蕭華被確診癌症晚期,已從胃轉移到肝。到7月,蕭華身體十分虛弱。一天,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到醫院看望蕭華。蕭華慢慢地睜開雙眼,吃力地握著楊得志的手。楊得志難過地說:“不要著急,好好養病。啊?!”蕭華喘息了片刻,一邊吸氧,一邊斷斷續續地說:“我沒關系,能拖就拖,精神不死嘛!……我很想把對機構改革和智力資源開發的一些新想法向中央匯報,但恐怕匯報不成了。”

楊得志點了點頭,沉默了片刻問道:“你個人還有什麼要求嗎?”蕭華看了看站在一邊的子女,搖了搖頭說:“組織上已經很關心我了。孩子們也都長大成人,都已是國家干部。我個人沒有什麼要求。我只是想,青年人是國家的希望,關於人才的開發是個很重要的問題。現在有些單位選拔干部往往忽視管理科學的特點,好像隻要有某方面的知識和特長就可以做領導工作……”

楊得志看見蕭華十分疲勞,勸他休息一下。蕭華搖了搖頭,又說:“在干部選拔中,在堅持政治條件的前提下,不管資歷,不管學歷,誰放在這個崗位上最合適就選拔誰。這樣就能逐步改變干部隊伍的知識結構,按照實際工作的客觀需要選拔人才……”蕭華很激動,呼吸急促起來。醫護人員急忙推來氧氣瓶,蕭華的手微微顫抖著,但他的眼裡卻閃爍著光彩。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蕭華仍以頑強的毅力深入思考國家機構改革等重大問題,在病榻上完成了6000余字的報告建議,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獻出了最后的光和熱。

蕭華的女兒蕭霞回憶說:“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年輕人的心,有火一樣的熱情,從不知道疲倦。甚至他在生命垂危之際,他還給中央寫了兩封有關經濟體制改革和建立技術市場的信。”蕭華將軍的女婿杜鏈也回憶說:“這期間,他似乎忘記了自己是個生命垂危的病人,竟然能煥發出那麼強的生命力,將這封長達6000余字的匯報材料逐字逐句地修改一遍。6月1日上午,爸爸在信上簽了名,當天這封信被送交中央。當他得悉這封信被‘印中央參閱文件,並請體改委認真加以研究’時,他興奮得像個青年人。”

“要學會適應環境,好日子會過,艱苦的日子也能熬”

蕭華作為全國最年輕的開國上將,可謂位高權重。但是,他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始終不忘清廉本色,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樹立了紅色家風的優良底蘊。

蕭華對兒子蕭雲的管教就特別嚴格。蕭雲到了上學年齡后,蕭華把他送到一所軍隊子弟學校就讀。這所學校在北京郊區,離市區十幾公裡。蕭雲一兩個星期才能回家一次,每次都是星期六下午放學回家,星期日下午返校。學校實行吃飯、上課、作息准軍事化制度。蕭雲過著嚴格的集體生活。蕭華從不允許用他自己的專車接送蕭雲回家。他要求蕭雲和其他同學一樣,乘坐總政機關的班車上學和回家。對此,蕭雲后來回憶說:“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我時常約上幾個同學步行回家,回到家已是晚上七、八點鐘了。媽媽十分擔心,怕路上出事,免不了要說幾句。這時候,爸爸總是笑瞇瞇地看著我,我知道他是贊許的。所以,更加有恃無恐,繼續‘鍛煉’下去。”

蕭華對子女雖然要求嚴格,但他從不打罵孩子。他常說:“馬克思不准打罵孩子。”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或不聽話,他就把他們放到床上搔痒,直到他們笑得喘不過氣來,說“下回不敢了”為止,以此作為不聽話的“懲罰”。在蕭雲的記憶中,蕭華很少板著面孔批評他,但有一次例外。他回憶道:

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我在學校裡揀到一條小狗,后來送給一個比我大的小朋友。他的父親也是部隊裡一位領導同志,我們兩家很熟,父親去看望老戰友,無意中知道了這件事情。星期六的晚上,我回家后在父親的辦公室兼書房睡著了。燈突然亮了,睡得糊裡糊涂的我被父親叫醒。看著他板起的面孔和帶有慍怒的眼光,我一下子嚇傻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隻見他嚴肅地對我說:“誰叫你把老百姓的狗拿來送人?你有什麼權利這樣做?在戰爭年代,我們那麼艱苦,幾天吃不到東西,也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而你隨隨便便拿別人的狗送人,太不像話!馬上給我送回去!”說完就走了。這一夜我哭得很傷心,我覺得委屈。這狗是它自己跑到我們班的,好多天無人認領,學校規定不許養狗,我才把它送人。當然,從此以后,我再也不會把揀來的東西送人了。

蕭華對吃極不在乎。20世紀60年代,中國處於困難時期,全國人民艱苦奮斗,共渡難關。蕭華謝絕了組織上的特殊照顧,按照國家規定的糧食定量,和家裡人吃同樣的飯菜。所不同的是,他總是把好一點的菜夾到孩子們的碗裡,叫他們先吃飽,他再吃。他常在飯桌上說紅軍時代的艱苦生活。炊事員做什麼,他就吃什麼。有時,炊事員把菜炒糊了,飯做生了,他也從不批評,總是很快將飯吃完,又投身到工作之中。在蕭華的影響下,他的孩子們都以艱苦為榮,身上穿著補丁衣服,根本看不出是干部子弟。對此,蕭華的女兒蕭露回憶說:“他告訴我們,要能吃各種各樣的飯菜,粗糧細糧,瓜果蔬菜,甜的苦的,不能挑剔,要學會適應環境,好日子會過,艱苦的日子也能熬。我們家的孩子基本上跟父親學會了這套本事,涼的熱的,軟的硬的,葷的素的,都不挑剔。……我想,我們這一代及下一代都應學會這項本事,學會在各種環境中生活下去。”

2020年,蕭華的女兒蕭霜在接受《中國文化報》記者採訪時,深情地說:“父親離開我們已經30多年了。有時,我突然說出的一句話、冒出的一個舉動,都讓我感覺像極了自己的父親、母親,他們的品質、精神,就是‘傳家寶’,通過言語、舉止傳給了我們,我們又傳給了下一代,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即是家風傳承。”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