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復制”錦旗 幾許治淮往事
【紅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安徽蚌埠的淮河水利委員會治淮陳列館裡,懸挂著一面紫絨金絲繡錦旗,錦旗上“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幾個金燦燦的大字,筆力遒健,氣勢如虹。
治淮陳列館講解員江博君介紹,這面錦旗並非歷史原物,而是聘請蘇州工藝巧匠制作的復制品。這面“復制”的治淮文物不僅勾連起70年前那段如火如荼的治淮歷史,也見証了新中國治淮思路與治淮機構的不斷沿革。
1951年,由邵力子任“代理團長”的中央治淮視察團一行32人代表毛澤東主席視察治淮工程。臨行前,毛澤東親自會見了邵力子,並囑托他將繡有自己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4面錦旗,分別贈予治淮委員會以及河南、安徽、江蘇3省的治淮機構。
早在1950年3月,淮河水利工程總局在南京成立,隨著政務院做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工程總局奉命遷往安徽蚌埠,隨后,國家治淮委員會成立,蚌埠正式成為治淮“中樞”。
因此,1951年5月3日,中央治淮視察團第一站就來到安徽蚌埠,邵力子親手將兩面錦旗,分別授予治淮委員會和皖北治淮指揮部。
為配合毛澤東題詞,《人民日報》刊發了中央治淮視察團《告淮河流域同胞書》,“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題詞迅速傳遍了沿淮工地。據統計,從1950年冬到1951年春,河南、安徽、江蘇三省上堤民工達220萬人,各地參與治淮的水利專家、工程師、大專院校學生超過13000人,淮委在水陸運輸線上組織起龐大的運輸隊伍,將20多億斤的治淮物資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送上工地。
隨著新中國治淮工作不斷深入,黨中央的治淮思路與治淮機構也在不斷調整。1958年7月,治淮委員會撤銷,此后13年間,治淮工作由流域內蘇、魯、豫、皖四省分別負責,而那面錦旗也在人員與機構不斷整合中不慎遺失。
1971年,為加強治淮工程規劃,特別是實施省際大型骨干工程,經國務院批准,治淮規劃小組辦公室(淮辦)在蚌埠辦公,此后,治淮委員會又在蚌埠恢復重建。1975年,為慶祝新中國治淮25周年,淮辦聘請蘇州工藝巧匠復制了那面承載著激情歲月的治淮錦旗。
2010年10月18日,為紀念新中國治淮60周年,治淮陳列館正式開館,這面錦旗向來訪者深情講述新中國治淮人生生不息、開拓進取的時代風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