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被毛澤東稱為“軍中趙子龍”的楊成武

卓翔 高湘媛
2021年03月08日08:50 | 來源:學習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被毛澤東稱為“軍中趙子龍”的楊成武

楊成武是新中國首次授銜的上將,福建省長汀縣客家人,在70多年革命軍事生涯裡,從一名普通農家少年成長為我黨我軍智勇雙全、能征善戰的“百戰將星”,被毛澤東稱為敢打頭陣、勇當先鋒的“軍中趙子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社會主義和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長征路勇當“開路先鋒”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全面失利,中央根據地已到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開始了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征。長征途中,楊成武任紅一軍團第二師四團政治委員,先后與任團長的耿飚、黃開湘共事,率領紅四團擔任長征前衛先鋒,肩負為中央紅軍打開前進通道的重要使命。
  楊成武帶領紅四團快速突破國民黨重兵攔截的四道封鎖線,血戰湘江,鏖戰烏江,激戰婁山關,為黨中央召開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提供了重要安全保障。特別是1935年5月27日,楊成武帶領紅四團從安順場出發,克服山高路險、頻繁作戰、極度疲勞的重大困難,以一晝夜240裡的強行軍速度趕到敵軍嚴密防守的瀘定橋,組織22名突擊隊戰士,冒著守軍密集火力,攀踏河上懸空鐵索,穿過橋頭熊熊烈焰,飛奪瀘定橋,為身陷重圍、四面受敵的紅軍打開了渡河突破口,使中央紅軍順利渡過天險大渡河,徹底打破了蔣介石讓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痴心妄想。飛奪瀘定橋后,楊成武又率領紅四團翻雪山尋路、過草地探道,突破天險臘子口,出色完成了黨中央交給的前衛任務,多次受到中革軍委的嘉獎和毛澤東的表揚,為中央紅軍勝利完成長征立下汗馬功勞。
  黃土嶺擊斃“名將之花”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楊成武作為“紅大”第一期學員提前畢業,奔赴抗日前線,先后擔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獨立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第一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雁宿崖戰斗、黃土嶺伏擊戰等一系列抗擊日軍戰斗,有力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受到根據地老百姓的廣泛稱贊。其中,楊成武親自指揮的黃土嶺伏擊戰,擊斃了日軍“蒙疆駐屯軍”最高司令官阿部規秀中將,是日軍侵華戰爭以來被擊斃在戰場上的第一個高級將領,震驚了日本朝野。
  黃土嶺位於淶源和易縣交界處,是太行山北部群山中一條五裡長山谷,周圍被高山險峰環繞,地形特殊、地勢險要,是八路軍隱蔽兵力伏擊日軍的理想戰場。1939年10月中旬,日軍調集獨立混成第二旅團、第一一○師團主力共2萬余人,對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北岳區進行大規模“掃蕩”,企圖一舉圍殲當地八路軍主力部隊。11月7日,時任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的楊成武利用日軍驕橫狂妄、急於求戰的心理,安排地方游擊隊及小股部隊將日軍引誘至黃土嶺,並指揮主力部隊趁著夜色進入伏擊陣地、隱蔽待敵。等日軍全部進入伏擊區域后,楊成武率領部隊突然發動攻擊,使得放鬆警戒、無處藏身的日軍死傷慘重,被壓縮在一條長約二三裡、寬僅百余米的谷底狹溝。激戰中,八路軍進攻部隊發現一獨立房屋附近有一群穿黃呢大衣的日軍軍官進進出出,隨即判定這是日軍指揮部,立即引導軍分區炮兵連進行炮火覆蓋,當場擊斃日軍指揮官阿部規秀中將。阿部規秀是日軍著名“山地戰專家”,在日本軍界享有“名將之花”盛譽,其被八路軍擊斃后,日本以《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通欄標題在報紙上連登3天。他的骨灰運回東京時,不僅所有高級將領和許多權貴都前往車站迎接,而且東京還降半旗以示哀悼。
  張家口打響平津戰役
  1948年11月,隨著遼沈戰役的勝利結束和淮海戰役的發展,國民黨位於平津地區的傅作義部隊已經處於分割包圍、孤立無援境地,失敗結局早已注定。為防止國民黨華北軍隊西退綏遠和海路南撤,不利於隨后進行的渡江戰役,中央軍委明確提出“抑留並殲滅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地區”的作戰方針,制定了“先打兩頭、后取中間”的戰役原則,即在西線首先攻克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解放天津,截斷國民黨軍隊西退南撤通道,爭取在華北地區就地殲滅國民黨軍隊。
  為了實現上述的作戰方針,中央軍委命令華北軍區第三兵團首先包圍張家口,切斷傅作義集團西逃綏遠的道路,吸引傅作義派兵西援,使我軍牢牢掌握平津戰場的戰略主動權。1948年11月25日,楊成武率領第三兵團第一、第二、第六縱隊由集寧地區東進,於29日向張家口外圍國民黨軍發起攻擊,打響了平津戰役第一槍。戰至12月2日,第三兵團對張家口形成完全包圍態勢。12月24日,第三兵團發起總攻,將壓縮在大境門外西甸子、朝天窪、烏拉哈達、黃土窯約10公裡長、0.5公裡寬山溝內的國民黨第十一兵團全部殲滅。是役,楊成武指揮第三兵團共殲滅國民黨軍隊6.5萬余人,俘敵將級軍官13名,創造了當時華北地區一次作戰殲敵之最。
  文登川力破“坦克劈入”
  朝鮮戰爭爆發后,楊成武奉命入朝,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1951年9月,美軍倚仗裝備后勤優勢,分別在朝鮮半島東、西兩線發動了“秋季攻勢”。10月,美軍在東線集中6個師兵力向金城、文登川一線發動攻擊。彼時,楊成武率領的第二十兵團剛剛與朝鮮人民軍換防,地形特點、敵軍軍情、戰場態勢都不清楚,倉促應對美軍猛烈進攻。美軍為發揮裝備火力優勢,在攻擊志願軍防御陣地時,運用所謂的“坦克劈入”戰術,即每次以20—40輛坦克組成一個集群,在大量飛機掩護和步兵、工兵伴隨下,一面以陣地上的火炮和坦克炮實行密集射擊,一面沿山路迂回割裂志願軍前沿防御陣地,再由其步兵“逐山佔領”。我第六十七軍一個連(排)防御陣地,每天除了遭受各類飛機多次轟炸掃射外,還要承受1萬—3萬發炮彈的轟擊,要抵擋坦克集群與步兵協同的反復沖擊,以血肉之軀頑強抗擊美軍的坦克楔入。在美軍強大攻擊勢頭下,楊成武指揮部隊採取邊打邊補充、邊搶修工事、白天失去的陣地夜間反復奪回的辦法,與美軍進行殊死爭奪,決不放棄任何一寸陣地。經過3天惡戰,第六十七軍頑強頂住了美軍的瘋狂進攻,擊破了美軍的“坦克劈入”,打出了志願軍的威風膽識,使文登川我軍防御陣地固若金湯,成為美軍難以逾越的鋼鐵壁壘。

(責編:劉尤罕、曹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