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塘田戰時講學院:僅存7個月的“南方抗大”

劉燕娟
2021年03月16日08:15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塘田戰時講學院:僅存7個月的“南方抗大”

  【銘刻】

  塘田戰時講學院,是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以統一戰線形式創辦的戰地干部培訓學校,被譽為“南方抗大”。

  【追尋】

  邵陽縣塘田市鎮對河村,蜿蜒的夫夷河在這裡轉了一個大彎,河畔拐彎處,矗立著一座建於晚清的大宅院。這裡,就是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

  時間回到1938年。日寇的鐵蹄越過長江后,湖北、湖南告急,中共湖南省委號召全省同胞為保衛湖南而戰,要求廣大青年到軍隊去、到前線去。

  在這種形勢下,湖南省文化界抗戰后援會研究部主任呂振羽向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共中央駐湘代表徐特立建議,在當時的武岡縣塘田寺創辦講學院,傳授馬列主義和抗戰思想及策略,培訓基層抗日干部。省委和徐特立非常贊同,徐特立特意向當時黨中央最高領導人毛澤東作了專題匯報,得到了黨中央的同意和肯定。在這個前提下,呂振羽積極開展籌建工作。

  為爭取講學院更多的存在和發展時間,呂振羽利用各種統戰關系邀請國民黨名人顯要挂名支持,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擔任名譽董事,國民政府司法部副部長覃振擔任院長,湖南省參議會議長趙恆惕擔任董事長。講學院既有國民黨政府高層的支持,也有地方行政主官的加入,還有當地開明紳士的擁護,建立起廣泛的統一戰線。

  同年8月,講學院籌備工作就緒。史學家翦伯贊、文學家張天翼、語言學家曹伯韓等一批大作家、名教授,隨便在哪所大學都是幾百元月薪,可他們自願來到這個偏僻山溝無償教學。此時,在邵陽寶慶城、武岡縣城等大街小巷,到處張貼著講學院的招生廣告。

  1938年9月15日,講學院開學,學生有120人,來自湖南、江西、東北等地,有縣委書記、民先隊員、青年學生、印刷工人、小學教師、尼姑等各種身份的人員。講學院以“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戰,實施戰時教育,培養抗戰干部”為教育方針,設研究班和補習班,研究班偏文史理論,補習班偏科技實踐,但均以中國革命運動史、抗日民族戰爭講座為共修課,課程教材大都由教師自編自寫。

  師生還以小組形式深入農村進行抗日宣傳活動,為老鄉開展識字掃盲教育,教唱抗戰歌曲,表演抗戰劇曲,幫助老鄉春耕秋收。通過對群眾的識字教育,滲透愛國抗戰的情感。當時在學校周圍的田野、山村和夫夷江畔,處處回蕩著抗戰的歌聲。

  講學院建立了黨小組及黨支部,在學生中培養發展了40多名共產黨員、100多名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員。受黨組織的委托,學生黨員在武岡、新寧、城步、綏寧、洞口等地建立了地下黨組織,填補了抗戰時期黨在這些地區的空白。

  1939年4月21日,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講學院被迫解散。短短7個多月的時間,講學院為黨培養了250余名進步青年,他們當中有曾國策、謝維克等同志,為革命流盡最后一滴血﹔有鄧晏如、姜景、劉遜夫等同志,在各條戰線繼續為黨奮斗。學員們先后奔赴抗戰前線或在敵后堅持斗爭,為奪取抗戰勝利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我們是迎著大時代的巨浪,勇敢熱情的青年聚集一堂,加緊學習,奮勇救亡……同學們,起來,走向光明的路上,我們是創造新中國的健將。”這首由曹伯韓作詞,張天翼作曲的塘田戰時講學院院歌,至今仍在當地群眾中傳唱,激勵后人奮勇前進。

  【感言】

  如果說當年的延安“抗大”是培養黨的高層次抗日干部的搖籃,那麼塘田戰時講學院就是南方基層抗日干部的一座革命熔爐。講學院師生深入基層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人民群眾,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至今值得我們發揚光大。

(責編:曹淼、宋鶴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