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文夕大火”后,周恩來率先組織救災:

至暗時刻,共產黨人“逆行”守護長沙

王為薇
2021年03月17日08:18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版面導航

  【銘刻】

  1938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政當局一手策劃“文夕大火”,將長沙古城化為廢墟,使長沙民眾遭受巨大災難。危難時刻,正在長沙領導抗日救亡活動的周恩來挺身而出,與蔣介石交涉,迫使其接受3項善后措施,第一時間組織共產黨人投入善后賑災工作,守護長沙百姓安危。

  【追尋】

  2021年3月13日,長沙天心公園內,一段200余米長的古城牆和一口銅制警世鐘靜默無言,提醒著人們,勿忘83年前那場苦難。

  站在警世鐘前,“文夕大火”當年出生的老人涂永安默哀良久:“可惜、可嘆、可悲、可哀。”

  涂永安老人從小就聽父母講述“文夕大火”的故事。老人小名的由來亦與這場大火有關。大火發生時,涂家舉家逃往長沙縣春華山。“隨后我就出生了,父母便喚我‘春華’。我娘說,他們邊逃命邊往回望,長沙城被燒得紅了半邊天。”

  “文夕大火”前,兼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周恩來,和中共中央長江局軍事部長、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一道,在長沙領導國統區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動。

  此時,日軍攻入湖南,岳陽失陷,長沙城內“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國民黨湖南省當局接到蔣介石“焦土抗戰”的密令,計劃縱火焚城。

  1938年11月13日凌晨2點左右,長沙城起火,很快蔓延至全城。因事發突然,又是深夜,葬身火海者不計其數。全城百分之八九十的房屋被燒毀,經濟損失無法估量。

  其時,周恩來回到位於長沙市蔡鍔中路徐祠巷的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剛躺下不久,就發現大火漫天。周恩來、葉劍英率工作人員一道沖出火巷,撤往湘潭。

  13日下午,周恩來一行到達湘潭,立即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應急對策。14日,周恩來和葉劍英趕赴南岳,就大火的責任和善后問題當面向蔣介石提出質問。周恩來就善后救急向國民黨當局提出三點要求:發放款項救濟災民,調集民工清理街道、掩埋尸體、搭蓋窩棚安置災民,懲辦放火的罪魁禍首。

  蔣介石被迫接受這三點措施,將具體執行焚城的鄷悌、徐昆、文重孚三人處決,同時將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革職留任,以此緩解民憤,開脫他自己的罪責。

  16日,周恩來、葉劍英在衡陽組織長沙火災善后突擊工作隊,日夜兼程趕回長沙,主持救災工作。他們成為最早趕赴長沙的救災人員。面對災后慘景,周恩來把200多名救災工作隊員分為宣傳、救災、調查3個組,統一佩戴“八路軍通訊處”徽章,迅速投入救災工作。

  救災工作千頭萬緒,包括搶救傷病員、掩埋死難者尸體、搶救糧食物資、開放粥水站、扑滅余火、清理街道、動員災民回城、發放救濟金等等。在周恩來的精心組織、周密安排下,善后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

  19日,周恩來通過報紙向公眾公布長沙大火真相,以正視聽。他親自起草了《告長沙同胞書》,嚴厲指責放火者對人民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闡明要穩定后方,支援前線,繼續合作,堅持抗戰的道理。其倡議得到各方擁護,對穩定大火后長沙軍民情緒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各方壓力下,11月22日,國民黨湖南省政府才組成長沙市火災臨時救濟委員會,進行救災工作,決定發放50萬元救濟費。

  為了確保賑災款真正發放到每一個災民手中,周恩來力主由突擊工作隊負責發款工作。賑災款的發放場所設在教育會坪和四十九標廣場兩處。周恩來、葉劍英坐鎮指揮。災民領款后,每人按上一個指印。不分男女老少,每人5元,哪怕是大火中剛出生的嬰兒也有一份。由於安排周密,不到一周時間,賑災款順利發放到近十萬名災民手中,無一差錯。

  【感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回顧百年黨史,我們清晰地看到,在每一個人民需要的時刻,總有共產黨人沖鋒在前的身影。他們的義無反顧,激勵著我們在奮斗征程中,勇當先鋒、敢打頭陣,用行動展現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責編:曹淼、謝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