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洲
2021年03月18日08:15 來源:人民政協報
1943年4月,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七〇團團長張才千、政委宋景華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率領1100多名指戰員,進駐華池縣大鳳川、小鳳川,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開荒屯田活動。
早在1940年冬,三八五旅旅長王維舟就親赴大鳳川勘察地形,准備開展開荒屯墾活動。旅部先在大鳳川設立了拓荒生產處,1941年春,調七七〇團1個連隊開展試驗性小范圍的屯墾活動。1943年春,七七〇團全體指戰員先后奉命開往大鳳川開荒屯田。
七七〇團初到大鳳川,指戰員們的生活非常艱辛,他們挖野菜、打野獸度過糧荒﹔搭草棚、挖窯洞駐扎宿營﹔剝榆樹皮編草鞋﹔用廢鐵打制工具,接著掀起熱火朝天的開荒種地競賽高潮。他們每天早晨雞叫二遍就上工,晚上點燈時分才收工,平均每天挖地12個小時左右,每人每天平均挖3畝多荒地。八連連長劉海清創造出每天挖荒地4.8畝的成績,被評為邊區勞動英雄。七七〇團指戰員還利用鳳川水源充足、水質好的有利條件,種出了隴東稀有的水稻。
第一年春天,七七〇團共挖地兩萬多畝,並且種上了玉米、糜子、谷子、豆類、洋芋及蕎麥等庄稼,打糧一萬多斤。夏忙、秋忙過后,又開始蓋房挖窯,僅半年時間,就蓋房360多間,挖窯洞100多孔。當年就基本解決了全團的食宿問題。團部領導為了改善指戰員的生活水平和條件,開展飼養、採集、挖藥、割漆、釀酒、紡織等各種副業生產﹔建起了供給部、衛生所、澡堂、俱樂部等。在七七〇團的努力下,昔日的“野山僻壤、林木參天、人煙無幾、獸群遍行”的荒涼之地,迅速變成了“糧食倉滿、蔬菜有余、牛馬成群、豬羊滿圈、革命家務日趨鞏固”的“魚米之鄉”。大鳳川冬季非常寒冷,為了解決指戰員的取暖問題,七七〇團還分批組織人員燒木炭。
秋忙結束后,除了蓋房挖窯的時間,部隊還搞了大約5個月的軍事訓練,主要內容是跑操、扔手榴彈、射擊、匍匐前進等演習。做到了農忙生產,農閑訓練,培養實力,軍農結合。
1944年11月,七七〇團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離開華池縣大鳳川,在延安集結,整編后向豫西嵩山地區出征,奔赴抗日前線。在兩年10個月的時間裡,全團開荒3.4萬畝,生產糧食數千石,不但改變了部隊的生活條件,還把多余的糧食送到延安,有力地支援了邊區建設和抗日前線,並大大減輕了隴東分區群眾的負擔。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