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軍 趙志高 盧嘉俊
2021年03月18日08:22 來源:湖南日報
故事回放
一副擔架,三代人守護
3月17日,通道轉兵紀念館展覽大廳,伴隨著《映山紅》輕音樂,講解員楊月顏向記者和當地群眾講解了一副紅軍擔架的故事。
眼前這副擔架,2米多長、0.5米多寬,主體部分是合金材質,手柄為木質,底部有4個同為合金的支架,只是躺床已經沒有了。
擔架原來是有帆布躺床的,上面還寫著“某某紅軍醫院”。由於時間長了,帆布躺床已經爛掉,但這個故事卻深深地印在當地群眾心中。
1934年12月9日,在經歷湘江戰役重大挫折之后,中央紅軍兵分三路進入通道。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剿,通道會議后,中央紅軍西進貴州。
這年冬天的一個下午,牙屯堡鎮絞坪村村民粟再金上山砍柴,突然聽到呼喚:“老鄉,快過來,我們是紅軍,請你幫個忙。”
粟再金心裡嘀咕:前幾天很多紅軍經過寨子,他們對老百姓很好,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完全不同於原來見過的國民黨軍隊。他連忙跑過去,發現眼前的兩位紅軍戰士,衣衫破爛、身上有傷。
一位紅軍戰士說:“這裡有一副擔架,它救過我們很多同志的命。現在我們要去追趕部隊,帶著它容易暴露身份,想請你保管一下,我們以后會來取。”
粟再金考慮了一會兒,鄭重地說:“好,我一定幫你們保管好。”粟再金趕緊跑回家,拿了兩個大飯團和兩袋紅薯給紅軍。等到天黑時,他把擔架扛回家,藏在閣樓上。
擔架被扛回來的途中,有人看到了,並向鄉公所告了密。第二天,國民黨民團便上門追問擔架的下落,並以通匪嫌疑把粟再金抓到鄉公所審問、毒打。但任憑民團怎麼嚴刑拷打,粟再金都一口咬定不知道。一個星期后,民團見問不出什麼名堂,也搜不出擔架,隻好把渾身是傷的粟再金放回了家。
可是,年復一年,粟再金家門口山坡上的映山紅紅了又紅,就是沒有盼來紅軍來取擔架。他臨終前囑咐兒子粟旺真等兒孫:“這是紅軍的擔架,將來會有人來取的,你們要把擔架保護好。”
“文革”期間,造反派硬說這副紅軍擔架是粟再金偷的,將時任生產大隊大隊長的粟旺真揪出去批斗,粟旺真頂著巨大的壓力將這副擔架保護下來。
粟旺真臨終時,再次囑咐兒孫,一定要保護好紅軍擔架。
曾經,有文物販子出三四萬元錢想買這副擔架,但他們一家沒有一個人同意。
粟再金的孫子粟海富說:“保管好擔架是爺爺向紅軍做出的庄嚴承諾,也是我們整個侗家人的承諾。”
2014年,通道轉兵紀念館在當地征集文物。粟海富為此專門召開家族會議,家裡人一致同意將擔架捐贈給紀念館。粟海富深情地說:“將擔架無償捐獻給通道轉兵紀念館,讓更多的人了解紅軍的故事,這也是我們對那兩位紅軍的一個交代。爺爺在天有靈,會支持這個決定的。”
故事延伸
傳承精神,堅定跟黨走
在通道牙屯堡鎮文坡村(絞坪村合並后的村)一處公路旁,有一棟3層樓高的磚房。走進房間,現代化的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這棟房子的主人是粟再金的曾孫粟隆坤。如今他一家三口和父母住在一起。他指著這棟寬敞漂亮的房子說:“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黨的恩情。”
黨和政府沒有忘記粟再金一家信守承諾、支持紅軍的事跡。一直以來,當地市縣鄉三級黨委政府,對粟再金的后人在政治上進行培養,在生活上給予關懷。
2017年,通道縣委書記印宇鷹來到粟隆坤家慰問,並與鎮裡商量,為粟隆坤安排了一個公益性崗位,每月工資2100元。經過組織培養,這些年粟隆坤進步很快,入了黨,當上村干部,現在擔任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
2020年,粟再金的孫子粟海富患腦血栓后,鎮政府第一時間為他申請了大病醫療救助。
“現在日子甜著哩!”粟隆坤說,“我現在當村干部有工資,父母親和妻子一道搞稻田養魚、種植中藥材,收入穩穩的。並且從太爺爺下來的我們一大家族生活都過得很好。”
“我們這個大家族受祖爺爺的影響,始終相信共產黨。解放后,享受黨的陽光雨露,大家對黨有深厚感情,鐵心跟黨走。”粟隆坤說。
鎮黨委書記林世昌介紹,粟隆坤一家從他爺爺開始,三代人都是共產黨員,都擔任過村干部。其中,粟海富父子參軍入伍,保衛邊疆。粟再金的兒子粟旺真盡管“文革”中受過委屈,但始終信念堅定。粟海富擔任了30年村干部,帶領群眾艱苦奮斗,修路修橋建學校。粟再金的后代子孫中擔任村干部、入黨、參軍的,有10余人。
“海富繼承了爺爺的傳統,信守承諾。”村裡的老會計粟永勝講了一個故事:2008年,村裡修大橋,到年底了,尚欠民工10多萬元工資,粟海富四處找親戚借錢,支付了民工工資。
粟隆坤同樣繼承祖輩熱心助人的傳統。村裡有個五保老人叫粟永定,患間歇性精神病,粟隆坤經常去看望,送米送油,幫忙做家務。一次,粟永定病情加重,粟隆坤第一時間聯系懷化市第四人民醫院,將他送去治療。
採訪中,粟隆坤高興地告訴記者,他已有一個4個月的兒子。他說,等他兒子長大后,一定要給兒子講“一副擔架”的故事,讓“一副擔架”精神代代相傳。
走出粟隆坤家,落日的余暉洒在山坡上,滿山的映山紅含苞欲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