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經驗”:基層社會治理的中國方案
春節過后,農歷正月十二,西北政法大學校長助理汪世榮教授再一次帶領研究團隊,風塵仆仆趕到1500多公裡外的浙江諸暨。他每年都要到諸暨做十幾次調研,跑遍了23個鄉鎮、街道,500多個村居。讓這位來自西北的法學研究者如此痴迷的正是長盛不衰的“楓橋經驗”。
半個多世紀前,浙江諸暨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有效解決了基層各類矛盾和問題。有關專家表示,“楓橋經驗”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經驗,強調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其基本做法是發動和依靠群眾化解人民內部矛盾。
作為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面旗幟,“楓橋經驗”形成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於改革開放時期,創新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凝結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創新社會治理的探索,歷經時代淬煉而不朽,迸發出穿越時空的旺盛生命力。
1、“楓橋經驗”從誕生到推廣全國
楓溪江潺潺流過楓橋鎮,江畔古樹參天,山色靈秀。“楓橋經驗”陳列館中式風格的外觀設計古朴典雅,場館內新技術的運用又顯露著現代氣息。一進入陳列館,牆上的歷史資料立即將記者的思緒拉回到“楓橋經驗”誕生的歲月。
1963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在全國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共浙江省委選擇諸暨、蕭山、上虞等縣作為“社教”試點。楓橋干部群眾經集體討論,決定採取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方式對“四類分子”進行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
同年10月,公安部領導到浙江視察,發現了楓橋區沒有捕人的經驗,就立即向正在杭州視察的毛澤東主席作了匯報。毛主席肯定地說,“這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並指示要好好進行總結。
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公安部調查組趕赴楓橋,在調查核實后,主持起草了《諸暨縣楓橋區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開展對敵斗爭的經驗》,即“楓橋經驗”。其主要精神是捕人少,矛盾不上交,依靠群眾,以說理斗爭的形式把絕大多數“四類分子”就地改造成新人。
11月20日,毛澤東在公安部遞呈的全國人大二屆四次會議書面發言稿上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22日,他在與有關負責同志口頭談話時指出,“楓橋經驗”回答了兩個問題:一是群眾為什麼懂得要這樣做﹔二是証明依靠群眾辦事是個好辦法。從諸暨的經驗看,群眾起來之后,做得並不比你們差,並不比你們弱,你們不要忘記動員群眾,群眾工作做好了,還可以減少反革命案件,減少刑事案件。
1964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依靠群眾力量,加強人民民主專政,把絕大多數“四類分子”改造成新人的指示》,把“楓橋經驗”推向全國。
此后全國各地掀起了學習推廣“楓橋經驗”的熱潮,“楓橋經驗”成為全國政法戰線的一面旗幟。1964年也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捕人最少的一年,治安情況比歷年都好。
“一個發軔於小鎮的經驗,何以能引起毛主席的高度重視,何以能從浙江一隅走向全國各地,何以能歷經半個多世紀而不被遺忘,答案並不復雜,兩個字——人民!”紹興文理學院協商民主與基層治理研究中心教授裘斌說。
2、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創新
走進楓橋鎮楓源村,村口石碑上的“三上三下,民主治村”八個大字躍入眼帘。道路寬闊平坦,樓房白牆彩瓦,這個鑲嵌在青山碧水中的村庄,處處透著祥和的氣氛。
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駱根土自豪地向前來學習考察的人們介紹,本村取名楓源,來自三“源”:一為楓橋母親河楓溪江之源頭,二為蘊藏豐富的高嶺土資源,三為“楓橋經驗”發源地之一。
“憑借‘楓橋經驗’這個傳家寶,我們村實現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一心一意謀發展,從靠山吃山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生了日新月異的大變化、大發展。”駱根土說。歷經歲月洗禮,“楓橋經驗”走出楓橋,走出浙江,走向全國。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指示,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從此“楓橋經驗”開始向更高水平治理轉型。
“村口路燈不亮,很不方便”“路口擺攤,圍觀人多,請快處理”……在楓橋鎮綜合指揮中心,楓橋人生活的點滴問題都可以反饋在這個平台的大屏幕上。
信息的背后,是諸暨依托互聯網建起的社會綜治、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基層治理四平台”。中心負責人說,綜合指揮中心實現了“受理、執行、督辦、考核”閉環管理,要求“即事即辦”,疑難復雜事項不超過7個工作日。
發動和依靠群眾是“楓橋經驗”的精髓所在、靈魂所在。諸暨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全面推廣“三上三下”民主議決事制度,打造以“紅楓義警”“老楊工作室”為代表的品牌社會組織。目前共有各類社會組織4767家,其中僅平安、調解類社會組織就達1000余家,平均每4個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參加社會組織。
諸暨還建立了包括13個專業調解機構、742家調解組織、3536名人民調解員的大調解體系﹔形成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的“多層次、社會化、全覆蓋”大調解格局,調解成功率達到97.7%。迄今,諸暨已連續15年被命名為“平安縣市”,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始終保持在96%以上。
“‘楓橋經驗’走的就是群眾路線,靠的是人民,為的是百姓。”諸暨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潘超英說,“隨著時代的發展,‘楓橋經驗’經久不衰,其強大生命力的根源就在於能夠傳承原初的精神內核,與時俱進、守正創新。”
3、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初心,在新時代尤為重要。“楓橋經驗”曾以一鎮一市一省的潛心實踐,為全社會的治安防范、糾紛化解提供經驗參照。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新時代“楓橋經驗”承載著人們新的期待。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發揚優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2019年以來,“楓橋經驗”陸續被寫入《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為人民謀福利:新中國人權事業發展70年》白皮書,特別是首次以中共中央全會審議通過的形式寫入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代表著“楓橋經驗”已經成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根據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變化,“楓橋經驗”不斷創新工作理念、方法和載體:在治理理念上,從側重社會穩定為主,轉為社會全面進步,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在治理主體上,從一元治理轉為多元治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治理方式上,從傳統治理轉為數字治理,從被動治理轉為主動治理,從事后治理轉為事先預防,形成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現代治理體系。
“黨建統領、人民主體、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共建共治共享平安和諧這五個要素構成了‘楓橋經驗’的鮮明特征和時代內涵。”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文顯說。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楓橋經驗’帶來了百姓和順、鄉村和美、社會和諧的新景象。”與“楓橋經驗”有40多年淵源的浙江省公安廳原副廳長金伯中認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行之有效的社會治理方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十八載日月流轉,歷史的風光氣象萬千。“楓橋經驗”從鄉村實踐蝶變為國家藍圖中的重要元素,在新時代更見其價值。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楓橋經驗”這一長盛不衰的“傳家寶”一定能綻放新彩,再立新功。
(本報記者 陸健 嚴紅楓 本報通訊員 張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