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都湖鄱彭游擊根據地的革命斗爭

何仁美
2021年04月08日08:16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小字號
原標題:都湖鄱彭游擊根據地的革命斗爭

1935年2月,中共皖贛分區委書記柳真吾、中共彭澤中心縣委書記田英來到都昌、湖口、鄱陽、彭澤四縣邊界地區的武山山脈,把被敵人沖散的50余名紅軍戰士召集在一起,組成中國工農紅軍都湖鄱彭游擊大隊,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3年間,游擊大隊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戰斗,不僅沒有被敵人打垮,反而不斷發展壯大,建立起牢固的都湖鄱彭游擊根據地。抗戰全面爆發后,該大隊以嶄新的姿態加入新四軍,融入全面抗戰的洪流。

革命力量在武山重新集結

大革命時期,在南昌的都昌籍共產黨員劉越,奉中共南昌特支委派,回到昌都開展黨組織的建設工作。1926年3月,中共都昌黨小組成立,隨即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土地革命時期,都昌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開展了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探索,組織了茅垅暴動,建立了以老屋、茅垅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隨著邵式平、周建屏領導的紅十軍的到來,都昌的革命活動蓬勃開展起來。

1934年3月,中共閩浙贛省委為了開辟皖贛邊新蘇區,在浮梁東境的小源成立贛北特委,將彭澤特區委擴大為彭澤縣委,書記陳開運。同年6月,中共贛北特委又決定將彭澤縣委擴大為中共彭澤中心縣委,陳開運、陳守華先后任書記,田英任少共中心縣委書記,下轄江西的彭澤、湖口、都昌、鄱陽,安徽的東流、至德、望江等7個縣的黨組織。縣委機關初駐浩山伍龍庵,后遷至嵐陵張村和浩山兆吉溝。

隨著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利,中央紅軍主力實行戰略轉移,南方各省的革命形勢急劇惡化。贛北蘇區根據地幾乎喪失殆盡,隻有少數轉到游擊區,逐步形成贛北西部以修水為中心,東部以武山為中心、中部以青山為中心的3塊游擊根據地。這些根據地的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適時實行戰略轉移,在當地人民群眾的支援下開展了艱苦卓絕的3年游擊戰爭。

都湖鄱彭邊地區地處贛北,東連贛東北蘇區,南倚鄱湖,西臨長江,北接皖南,武山雄峙中央,地勢險要。都昌望曉源是四縣交界邊區,遠離四縣縣城,國民黨統治比較薄弱,有利於重新集結革命力量,開展游擊戰爭,實行武裝割據,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這裡的群眾革命基礎也很好,早在1930年紅十軍挺進贛北時,紅七旅旅長匡龍海、政委劉肩三在這一帶建立了縣、區、鄉蘇維埃政權。

1934年秋,中共皖贛分區委書記柳真吾,紅軍皖贛獨立師師長匡龍海、政委王豐慶率部來往於都、湖、鄱、彭之間,熟悉這一帶地形,已有在武山建立根據地的打算。同年12月,中共彭澤中心縣委根據皖贛分區委的指示,派中心縣委軍事部長李庚慶、少共中心縣委宣傳部部長戴其明和共產黨員周仲秋來到望曉源,建立地下游擊小組。

1935年2月,國民黨集結重兵向彭澤浩山蘇區進犯。柳真吾與彭澤少共中心縣委書記田英率領手槍隊沖出敵人的包圍圈,幾經輾轉進入都湖鄱彭邊境的武山東部——望曉源。與此同時,匡龍海率領獨立師200余人從秋浦高山向武山轉移,沿途遭到國民黨重兵堵截,部隊損失慘重,匡龍海與部分指戰員沖出重圍,歷經艱辛,與柳真吾、田英會合,著手進行建立游擊根據地的各項工作。與此同時,彭澤游擊隊指導員曹連洪率部到望曉源,逐村發動群眾,吸收貧苦農民曹俊品、石家滿、曹賢春和石書文等入黨,很快建立起地下黨支部,為建立武山游擊根據地和都、湖、鄱、彭中心縣委,做了組織上、思想上的准備。

重新點燃武裝斗爭的熊熊烈火

1935年3月,柳真吾在都昌曹炎口鷹峰尖召集田英、陳守華、沈友知等人開會,研究在武山建立游擊根據地問題。會后,派田英、陳守華赴贛東北,與閩浙贛省委取得聯系,請示工作。此時,中共皖贛分區委和彭澤中心縣委均遭破壞,大部分領導同志失散或犧牲。為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展,中共閩浙贛省委指示在武山東部的都昌大港望曉源建立都昌湖鄱彭中心縣委,中心縣委的任務是:保存革命力量,發展地方黨組織,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鞏固和擴大根據地。堅持以武山為中心的都(昌)湖(口)鄱(陽)彭(澤)地區的游擊戰爭。4月,匡龍海、田英率部回到武山,與柳真吾會合,在都昌望曉源成立中共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委員陳守華、戴其明、邵榮興、華永標、蘇遠全、石書文,直屬中共閩浙贛省委領導。中心縣委成立后,把四縣劃為四個工作區,逐步建立了四縣的縣委、區委和支部,決定以上沖、下沖、曹藥、曹洪、石家大屋等5個村庄為基礎,建立以武山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並將紅七軍團(北上抗日先遣隊)部分傷愈人員共50余人組成中國工農紅軍都湖鄱彭游擊大隊,由匡龍海任司令員,田英兼任政委。這支由共產黨員、老紅軍戰士組成的50余人的隊伍,建立以武山為中心的都湖鄱彭游擊根據地,重新點燃了武裝斗爭的熊熊烈火。

這時,贛東北、皖贛邊蘇區都變成了敵佔區,在武山周圍,國民黨調動了10余個團的兵力,協同各縣民團在都、湖、鄱、彭各縣活動,企圖一舉扑滅這裡的革命力量。面對強大的敵人,游擊大隊在中心縣委的領導下,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利用武山山高林密、峰巒起伏、人煙稀少、地勢險要這個天然屏障,進行分散、隱蔽、靈活的游擊戰。

游擊隊剛建立時,駐都昌大港的國民黨保安中隊得知消息,立即進犯望曉源。田英得悉后,率領游擊隊、赤衛隊40余人,埋伏在側家山兩旁,當敵人進入伏擊圈時就全力出擊,當場擊斃2人,活捉包括分隊長何清在內的21人,獲長槍24支(僅1人棄槍逃走)。側家山戰斗后,游擊隊威名遠揚,國民黨當局異常驚恐,對望曉源加緊“清剿”。敵三十六旅以優勢兵力向游擊根據地進犯,所到之處筑起碉堡,企圖以此切斷游擊隊的供給,阻止游擊隊發展壯大。

游擊隊依靠地下黨,依靠群眾,經過中館、源頭港、大屋張家、段家店幾次大規模戰斗,不僅打破敵人封鎖,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還鉗制和消滅了敵人有生力量。

到1935年年底,游擊隊已經推進到鄱陽的余家山、黃龍港、謝家灘、石門街﹔彭澤的上十嶺、嚴家山、魏家山、定山、周家坂﹔湖口的楊家山、曹大屋村、大埠嶺、棠山、劉泗橋﹔都昌的徐家埠、汪家墩、三汊港、土塘、源頭港﹔東至的上下蔓村,把彭澤的岷山、湖口的劍山、鄱陽的黃金山與武山根據地連成一片。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

至1936年春,武山根據地已縱橫200余裡,成為皖贛邊重要的游擊根據地,中心縣委在望曉源開辦了黨員訓練班和新兵訓練班。但是不久,柳真吾在一次行動中遭國民黨軍殺害,都湖鄱彭游擊大隊司令員匡龍海也離開了都湖鄱彭地區,堅持這個地區游擊戰爭的重擔就落在田英的肩上。田英在指揮戰斗中有膽有識、機智靈活、勇敢果斷,經常巧妙化裝奇襲敵人,取得多次戰斗的勝利,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

在三年游擊戰爭中發展壯大

西安事變后,蔣介石雖被迫接受聯共抗日條件,但不承認南方八省游擊隊是紅軍隊伍,還加緊了對南方各游擊根據地的“圍剿”。為了避開國民黨正規軍的“圍剿”,保存革命力量,田英率領游擊隊主力跳出敵人包圍,轉戰婺源、祁門、浮梁、東至、太平一帶,留下少數黨員干部領導根據地人民堅持斗爭。

1937年4月,田英得到國民黨三十六旅調離都昌大港的情報,率領游擊隊從外線打進來,利用國民黨駐軍調防之機一夜間消滅了曹藥裡、曹百四兩個敵人據點,接著又搗毀湖口麻園嶺的碉堡。被國民黨軍趕走的群眾陸續回到望曉源,根據地又恢復了生機。田英抓緊擴軍,動員青壯年參加游擊隊,舉辦新兵訓練班,同時不斷襲擊國民黨小股地方武裝,依靠繳獲的武器來擴大自己的力量。到1937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都湖鄱彭游擊大隊發展到200余人。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心縣委接受中共皖贛特委的指示與國民黨都昌縣當局談判,同時由望曉源村遷到距大港街約1.5公裡的曹百四村,組織部隊進行開赴瑤裡整編的准備工作。隨后,田英奉上級指示,除留下部分同志在根據地繼續領導工作外,帶領部隊離開大港編入新四軍一支隊二團三營七連,奔赴抗日前線。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市政協文史委)

(責編:曹淼、趙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