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從延安唱響的時代之聲

《黃河大合唱》的首演與創作

羅慕赫
2021年04月09日08:11 |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延安唱響的時代之聲

  82年前,《黃河大合唱》首次唱響延安

  1939年4月13日晚7時,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座無虛席,大家正等待著音樂會的開始。本場音樂會共有六個節目,當時正值延安第一次生產運動的高潮,第四個節目是冼星海指揮、魯迅藝術學院(以下簡稱魯藝)學生表演的《生產運動大合唱》,大合唱博得了全場的熱烈掌聲,掀起了音樂會的一個高潮。

  真正讓這場音樂會載入史冊的是最后一個節目,由來到延安的抗敵演劇隊第三隊表演的《黃河大合唱》,站在舞台上的演員並不多,合唱隊不到三十人,樂隊也不過三十人左右,而且樂隊成員大部分來自魯藝音樂系。然而,《黃河大合唱》天然的氣勢,卻仿佛有千軍萬馬奔騰在舞台上。

  “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嗎?如果你忘掉的話,那麼你聽吧!”緊接著唱響了《黃河船夫曲》,這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一樂章。《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其中我們最熟悉的《保衛黃河》是第七樂章。《黃河大合唱》既有配樂朗誦,又採用了多種演唱形式,有合唱、齊唱、男聲獨唱、女聲獨唱、對口唱等,是一個完整的獨具匠心的聲樂作品。

  當晚擔任《黃河大合唱》指揮的是1920年出生的鄔析零,這時他不過二十歲,他從十七歲就開始擔任合唱指揮。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在自己的國家與民族處於危難之際,聽到《黃河大合唱》這樣激越而深沉的音樂,內心怎能不激動慷慨呢?在許多年后鄔析零回憶《黃河大合唱》創作始末的文章中,仍能感受到那份激動慷慨。

  當晚的演出整體效果非常好,觀眾均受到了觸動。尤其令鄔析零印象深刻的是光未然朗誦《黃河大合唱》的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舞台上的燈光暗了下來,一束聚光照亮了詩人的上半身。他身披黑色的大半身長的大髦,遮住了他因傷扶著棍杖的形象,因而詩人顯得那樣的英武瀟洒。隨著吟誦的節奏,他揮動單臂。吟詠者高吟低哦,速度有張有弛。聽眾席上一片安靜,個個傾耳諦聽。心情隨著吟誦的聲調,上下起伏,隨著詩句,走進詩中描述的情景。聽眾們陶醉了。”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本是李白的一句詩。光未然朗誦的這個樂章,將黃河比作民族的大動脈,它帶來災難也養育了中華兒女,它見証了過往卻從未看見四萬萬同胞像今日這樣團結,正是因為這團結是空前的,這力量是無窮的,勝利也終將屬於我們。

  《黃河大合唱》是先有詩再有曲的,詩的作者正是這位光未然。他的靈感來源於他所帶領的抗敵演劇隊第三隊渡過黃河的真實經歷。

  渡黃河的經歷讓光未然靈感迸發

  抗敵演劇隊誕生於1938年的武漢。1938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正式組建成立,第三廳掌管宣傳工作,由郭沫若任廳長,而周恩來當時擔任政治部副部長。在周恩來、郭沫若的領導下,第三廳團聚了一大批致力於抗日民主運動的進步文化工作者,實際上第三廳成為黨在國統區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的一個重要陣地。

  在第三廳的組織下,成立了十支抗敵演劇隊,他們走到哪演到哪,以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抗戰。隨著武漢失守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抗敵演劇隊分赴各地,其中第三隊要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9月,第三隊離開武漢,他們先到了西安,再到洛川、宜川,在宜川這一側,他們欣賞了氣勢撼人的壺口大瀑布,而對面就是山西吉縣。怒濤拍岸,他們該如何渡過黃河呢?

  原來,壺口瀑布下游有一個叫圪針灘的渡口,但由此渡河非有諳熟水性、體力過人的船夫不可。1938年10月31日,第三隊的隊員們在渡口坐上了一種形制獨特的船,據鄔析零的回憶,這種船“像是一隻近似四方形的沒有蓋子的大木頭匣子,船首、船尾一般寬”,船中央有一塊向下凹的地方,隊員們擠在這裡,四十來個敏捷而又有力量的船夫,將船推向水中,又迅速跳上船來,整齊站立在船的兩頭。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操槳,還有一些人掌舵,而總舵手是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白胡子老頭。

  渡船的登陸地點在圪針灘的東南方向,但渡船始終逆流而上,朝著東北方向駛去,如果順流而下,如此湍急的水流不知要把船載到何方。船夫們喊著號子,行至黃河中央,白胡子老頭忽然提高音量,喊出了“嘹亮得像警報似的聲音”,船夫號子立刻變了調子,“聲調越來越高,音量越來越強,蓋過了浪濤的怒吼﹔節奏一陣緊似一陣,越來越急促,原來一呼一應之間的間歇已完全消失”,這讓坐在船中央的隊員們都感覺到喘不過氣來。

  當時坐在船上的還有版畫家力群,他也參加了第三隊的工作,他說“如果沒有這次切身的生活感受,詩人光未然就寫不出著名的《黃河大合唱》的歌詞”。誠哉斯言,光未然久久不能忘懷這船夫號子,不能忘懷這些船夫與黃河搏擊的場景。

  第三隊到山西后,在呂梁山區度過了兩個多月,之后再次渡過黃河,於1939年春到達延安。光未然躺在擔架上到了延安,此前他不慎從馬上摔了下來,不能行動。1939年3月間,為了給第三隊准備在延安的表演節目,光未然將兩次渡過黃河以及在黃河邊上行軍時的一些感受寫下來。他無法握筆,躺在病床上口述給第三隊隊員胡志濤。花了五天的工夫,光未然完成了一首長詩,這便是《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有了歌詞,還要有曲,完成這項工作的是光未然的朋友、時任魯藝音樂系主任的冼星海。

  冼星海隻花了六天時間譜出了曲調

  在抗戰文藝運動中,魯藝是一面光輝的旗幟。1938年4月10日,魯藝在延安舉行了開學典禮,這是黨在延安開辦的第一所培養抗戰文藝干部的高等學府。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對這所學校十分重視,1938年4月28日,毛澤東來到魯藝對全體師生發表了一次講話,他為魯藝應該培養怎樣的人才指明了方向,魯藝要“造就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生活經驗、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藝術工作者”。

  1938年10月,冼星海攜妻子從武漢到延安,出任魯藝音樂系主任。冼星海留法學習音樂多年,在藝術技巧上是不成問題的。1935年回國后,他立刻投入到抗戰文藝運動中,創作了許多抗戰歌曲。冼星海、光未然都參加到了周恩來、郭沫若領導的第三廳的工作,實際上,他們在武漢時同住在一個房間中,白天各有工作,晚上臨睡前可深談,有時談到忘了時間,聽到隔壁房間敲牆板方止住。冼星海、光未然在武漢時已經合作過一些歌曲,當1939年春兩人在延安重逢時,冼星海提出了再合作一次的建議,光未然欣然接受。

  光未然完成歌詞的幾天后,在延安西北旅社的一孔窯洞中,他向冼星海和第三隊的隊員們朗誦了全篇。冼星海聽完,忽然站起把歌詞抓在手中,對眾人表示有把握譜好曲子。或許令今人難以想象的是,《黃河大合唱》這麼大的作品,冼星海卻沒有機會集中精力譜曲,他隻能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之余,抓緊每分每秒工作,為此連續熬夜。1939年3月26日至31日,冼星海隻花了六天時間即完成《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調,之后又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寫完了全部伴奏音樂,在寫伴奏時,《黃河大合唱》的彩排也在緊張進行中。

  1939年4月13日晚的音樂會,冼星海拿出了兩部大合唱,這兩部作品都載入了中國音樂史冊。到延安后,冼星海的藝術生命迸發出了驚人能量,一個又一個音符仿佛從他筆底流出。冼星海有很好的西洋音樂的底子,他也熱愛中國民間音樂,在延安,他熱心搜集陝北民歌,他認為民歌是一個大寶藏,對於發展中國的新興音樂至關重要,“吸收過去優良的民歌形式,灌以新的內容,再進一步,以新內容新形式的一種創作方法,歸並一致,打破傳統封建的、半封建的寫法及其習慣,使我們能實踐新興音樂的民歌,能在世界樂壇上佔一席地位”。

  冼星海夜以繼日工作,身體越來越差。從其留下的日記看,他在為《黃河大合唱》譜曲時,身體已經出現了一些狀況。1939年3月27日的日記中,他寫道:“身體不怎麼好,恐怕是營養不足的關系”。4月3日,他寫道:“上午參加種菜,下午因身體不好就午睡”。這一天,鄔析零代表第三隊來看望冼星海,送來了兩斤豬肉、核桃和白糖。冼星海喜歡吃糖,忙於工作的他,將送來的白糖放在桌上,寫幾句抓一把糖吃。

  1939年5月11日,為慶祝魯藝成立一周年舉行的晚會上,冼星海指揮魯藝合唱團一百多人表演了《黃河大合唱》,毛澤東等領導人在台下欣賞了表演,連聲叫好。當天,冼星海在日記中說“我永不忘記今天晚上的情形”。1940年2月26日,冼星海又指揮了五百人表演《黃河大合唱》,盛況空前。

  在這次表演后不久,組織委派冼星海去蘇聯完成一項任務,誰也沒有想到,這是他與祖國的訣別。受阻於蘇德戰爭,加之國民黨反動派的阻撓,他屢次回國不成,而病情日甚一日,於1945年10月病逝於莫斯科,年僅40歲。

  冼星海曾對母親說:“沒有祖國的孩子是恥辱的,祖國的孩子們正在爭取讓那青春的戰斗的力量支持那有數千年文化的祖國。我們在祖國養育之下正如在母胎哺養下一樣恩賜,為著要生存,我們就得一起努力,去保衛那比自己母親更偉大的祖國。”冼星海用音樂作為戰斗的形式,一曲《黃河大合唱》從歷史深處走來,也將持續奏響華夏。(羅慕赫)

(責編:曹淼、趙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