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戚發軔:航天人要有“特別”的精神

2021年04月09日08:3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戚發軔:航天人要有“特別”的精神

【專家訪談】

1992年,黨中央正式批復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隨后載人飛船立項,戚發軔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

那一年他已年屆花甲。“我想應該由年輕人來擔任總設計師,但當時有一個特殊情況,那就是人才斷層——經過實踐鍛煉的人,基本上都是我這麼大的歲數﹔中間隔一段就是很年輕的人,他們學歷很高,思維活躍,但是沒經過實踐鍛煉。最后領導還是希望我來任總設計師。”

除了年齡因素,令戚發軔倍感壓力和顧慮的還有,載人航天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對可靠性、安全性要求特別高。“我去蘇聯看過他們發射載人飛船,發射時總設計師是要簽字的,表示已經准備好了,可以安全地把航天員送入太空。我就在想,將來送我們自己的航天員上天之前,我能說這句話、簽這個字嗎?”

面對國家需要,戚發軔還是挑起了這個重擔。“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為國防建設、為強國作奉獻是我們一輩子的目標。現在國家需要了,雖然面臨著很多挑戰,也有很大風險,但我還是服從組織的決定。”

一上任,戚發軔便做了四件大事:一是組織研制隊伍,以老帶新﹔二是拿出設計方案,在保証航天員相對舒適的飛行環境基礎上,降低飛船返回的難度﹔三是組建試驗基地,北京航天城由此應運而生﹔四是建立規章制度,保障飛船分系統和設備的研制協同進行。

1999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邁出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2001年1月10日,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二號發射成功,飛船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也有了新的提高……

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航天員楊利偉在軌飛行14圈,圓滿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由此,中國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那一刻,許多人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戚發軔卻平靜如常:“我們花了11年時間,沒有把握,不會把楊利偉送上天。”據他講,除了在地面上做過無數次試驗外,載人航天設計研制團隊還做了四次無人試驗,對“上天”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反復修正。“為了保証航天員的安全,我們設想了100多個故障,並且都做了預案——當然,最終那100多個預案一個也沒有用過。”

在戚發軔看來,載人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特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當國家有特別需要的時候,每一名航天人、每一名中國人都要有這種特別的精神——當然,不是希望每天都去拼命、奉獻和吃苦,但是在一個國家的發展中、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特殊情況。”

神舟五號發射前的那段日子,戚發軔至今仍歷歷在目:“當時,全國大協作要做一個飛船的地面試驗,檢查以后好正式發射。可大伙兒都知道,2003年我國突發‘非典’疫情,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人都在干這個事兒,如果回去感染上非典,隊伍怎麼辦?那個時候,我作為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一起,心想就‘特殊’一下吧,從今天起,管吃管住,就是不准回家——現在想想真是不容易,誰家裡沒有孩子和老人呢?就這樣,大家克服各種困難,苦干一個多月,最終用神舟五號飛船把楊利偉成功送上天。”

“所以說,我們的事業也好,團隊也好,個人也好,總會遇到特殊情況,這時候就得按照特殊辦法解決——正是這種‘特別’的精神,讓我們遇到再多困難都能克服。”戚發軔如此總結道。

(本報記者 張 蕾)

(責編:吳兆飛、趙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