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紅旗躍過汀江

——《清平樂·蔣桂戰爭》賞析

汪建新
2021年04月11日08:42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紅旗躍過汀江

  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撰的《毛澤東年譜(1893—1949)》記載:“(1929年)秋,在紅四軍攻佔上杭之后,有感於閩西工農武裝割據的一片大好形勢,填詞《清平樂·蔣桂戰爭》一首:‘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洒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一

  這首詞非常簡短,隻有46個字,總體風格平實,但內容豐富,可謂字字珠璣。該詞上下兩闋一反一正,對比強烈。

  上闋寫軍閥混戰的突發性、頻繁性以及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對軍閥進行譴責和嘲諷。“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概括說明了當時的國內環境,時局變幻莫測,軍閥之間又開始混戰。“重”字表明軍閥混戰頻頻發生,無休無止。“洒向人間都是怨”,軍閥混戰導致生靈涂炭、民怨沸騰。“洒”字渲染出戰爭惡果的嚴重和深廣,“怨”表露出百姓對戰禍頻仍的不滿與怨恨。

  “一枕黃粱再現”,亦即“黃粱一夢”,典出唐人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后人常用“黃粱美夢”諷喻不切實際的痴心妄想。毛澤東借此來嘲諷各路軍閥企圖獨霸天下不過是白日做夢。

  詞的下闋描寫紅軍乘勢開辟閩西根據地,推進土地革命,分田分地的景象。“紅旗躍過汀江”採用借代手法,“紅旗”是革命的象征,喻指紅軍打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一舉攻下龍岩、上杭。龍岩、上杭,均在福建西南部。1929年3月,紅四軍挺進閩西,在長汀附近消滅了土著軍閥郭鳳鳴部,佔領長汀﹔5月再度入閩,消滅了土著軍閥陳國輝部,三次佔領龍岩﹔9月,消滅軍閥盧新銘部,攻佔上杭。毛澤東在此意在強調紅軍進軍的神速和銳不可當的氣勢。

  “收拾金甌一片”,甌,原指盆盂類器皿,引申出河山社稷之意,典出《南史·朱異傳》:“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軍閥割據致使山河破碎,紅軍佔領閩西,猶如收拾了金甌的一塊碎片一般,表達了對革命根據地的珍視。“分田分地真忙”,語意直白,就是把土地分給農民,使“耕者有其田”。“真忙”二字既本色又具神韻,有聲有色地寫出了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的喜人場面。

  二

  《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發表毛澤東的《詞六首》,此詞題名《清平樂》,未標明寫作時間。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時,詞題改為《清平樂·蔣桂戰爭》,並標明創作時間為“一九二九年秋”。

  《清平樂·蔣桂戰爭》上闋寫軍閥混戰,下闋寫革命根據地發展。蔣桂戰爭不是發生於創作該詞的“一九二九年秋”,更不是當年爆發的唯一一場軍閥混戰。毛澤東為什麼要專門挑選蔣桂戰爭作為詞題而內容又並未描述其過程和細節呢?很多讀者對此難免疑惑不解。

  辛亥革命之后,在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中,禍國殃民的軍閥一直飛揚跋扈、橫行一方。他們之中,有大軍閥,也有小軍閥﹔有舊軍閥,也有新軍閥。軍閥之間發生的大小戰爭不計其數,而1929年三四月間,蔣介石和桂系軍閥爭奪華中的戰爭(即蔣桂戰爭)只是其中之一。192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內部各派軍閥的矛盾和斗爭,反映著帝國主義各國的矛盾和斗爭。故隻要各國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狀況存在,各派軍閥就無論如何不能妥協,所有妥協都是暫時的。今天的暫時的妥協,即醞釀著明天的更大的戰爭。”“帝國主義和國內買辦豪紳階級支持著的各派新舊軍閥,從民國元年以來,相互間進行著繼續不斷的戰爭,這是半殖民地中國的特征之一。”

  毛澤東寫於1930年1月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到了1929年4月紅四軍前委給中央的信,其中寫道:“蔣桂部隊在九江一帶彼此逼近,大戰爆發即在眼前。群眾斗爭的恢復,加上反動統治內部矛盾的擴大,使革命高潮可能快要到來。”毛澤東分析了南方數省的力量對比之后,提出向閩贛發展,特別指出:“且福建現在完全是混亂狀態,不統一。”基於這樣的形勢判斷,毛澤東決心開辟閩西根據地。換言之,1929年三四月間的蔣桂戰爭便成為這首詞的直接背景,這合理地解釋了在若干次的軍閥戰爭中,毛澤東有意識地選擇了蔣桂戰爭作為這首詞的標題。

  毛澤東深入分析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敏銳地洞察到“軍閥間的分裂和戰爭,削弱了白色政權的統治勢力。因此,小地方紅色政權得以乘時產生出來”“不但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沒有疑義,而且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於全國政權的取得”。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重大發展,揭示了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而《清平樂·蔣桂戰爭》下闋正是《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光輝思想的生動實踐。

  三

  這首詞本身並不復雜,語言簡潔明了,所用典故也不玄奧,對其內容的解讀不會產生太大偏差。況且詞中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已被后來的革命實踐變成現實,並且早已深入人心。但是,毛澤東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境狀態來寫這首詞的呢?或者說,毛澤東想通過這首詞來抒發一種什麼樣的情感?長期以來,人們偏重於詮釋這首詞的思想內容,而忽視了圍繞這種思想所發生的種種紛爭以及毛澤東所遭受的人生境遇。很多專家認為這首詞是“有感於閩西工農武裝割據一片大好形勢”的感懷之作,將其定義為“勝利凱歌”。而事實未必全然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可能仍沒有完全讀懂毛澤東這首詞的本義和深意。

  1929年1月,為粉碎湘贛敵軍對井岡山根據地的“會剿”,朱毛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千裡征戰,創建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就在革命形勢日益高漲之時,一場爭論也在紅四軍內部悄然爆發。爭論的焦點是要不要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根據地如何鞏固與發展。6月下旬,在龍岩召開的紅四軍黨的代表大會上,毛澤東的正確意見被否定,落選前委書記。8月初,陳毅前往上海,向黨中央匯報工作。在這期間,紅四軍內部極端民主化等錯誤思想泛濫,前委會常常是議而不決,決而難行。一些人的流寇思想嚴重,“不顧主客觀條件,犯著革命的急性病,不願意艱苦地做細小嚴密的群眾工作,隻想大干,充滿著幻想”(《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

  毛澤東在7月上旬以紅四軍前委特派員身份到閩西指導地方工作。他深入調查研究,指導閩西特委召開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土地問題決議案。毛澤東在政治報告中指出:閩西黨的任務是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同贛南紅色區域連成一片。會后,閩西在600多個鄉進行土地改革,80多萬貧苦農民分得了土地。在這期間,紅四軍打破了閩粵贛三省國民黨軍隊對閩西根據地的第一次“會剿”。

  總體而言,1929年秋天,閩西根據地曲折發展。一方面,正如毛澤東1962年4月在《〈詞六首〉引言》中所說,包括《清平樂·蔣桂戰爭》在內的六首詞“反映了那個時期革命人民群眾和革命戰士們的心情舒快狀態”。但另一方面,紅四軍存在的種種問題,也必然導致毛澤東的憂慮。《清平樂·蔣桂戰爭》既是對根據地大好形勢的贊頌,也是對“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大力宣傳和積極倡導,同時表達了對“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局面的熱切希冀和深情呼喚。

(責編:曹淼、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