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象征著中國共產黨特殊而頑強的生命力,不僅提振信心,令人鼓舞,而且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忘記歷史,尤其是不能忘記我們黨的歷史。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黨史記載著黨的獨特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群眾優勢的形成過程,凝聚著一代代共產黨人奮斗凝結的寶貴經驗和智慧。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南湖紅船到中國號巍巍巨輪,世界上沒有哪個政黨像我們這樣,遭遇過如此多的艱難險阻,經歷過如此多的生死考驗,付出過如此多的慘烈犧牲,最終發展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象征著中國共產黨特殊而頑強的生命力,不僅提振信心,令人鼓舞,而且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大革命失敗之后,中國革命暫時陷入低潮。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當時的紅色區域處於敵人重重包圍、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之中,一些人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毛澤東坦誠寫道:我們一年來轉戰各地,深感全國革命形勢的低落。紅軍每到一地群眾冷冷清清,經過宣傳之后,才慢慢起來﹔和敵軍打仗,不論哪一軍都要硬打,沒有什麼敵軍內部的倒戈和暴動。……我們深深感覺寂寞,我們時刻盼望這種寂寞生活的終了。
1929年12月古田會議后,紅四軍為打破閩粵贛三省敵人對閩西革命根據地的“會剿”,決定轉戰江西。毛澤東率領第二縱隊斷后,阻擊從龍岩方向來的敵人。1930年1月5日圓滿完成阻敵任務后,毛澤東開始思考事關中國革命前途和全局的問題。在古田鎮賴坊村一間簡陋的房間裡,他秉燭夜書,給第一縱隊司令員林彪寫了一封長達六七千字的回信——《對於時局的估量和伴隨而來的我們的行動問題》。
當時,林彪對革命形勢的悲觀情緒具有一定代表性。1928年5月18日在瑞金召開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討論時局和行動計劃時,林彪主張在粵贛邊界區域流動游擊,遭到毛澤東批評。1930年元旦,林彪給毛澤東和陳毅寫信,除祝賀新年外,還陳述了對中國革命前途的看法。對此,毛澤東十分重視。他想利用這個機會,以黨內通信的書面方式,對悲觀情緒進行一次系統批評,同時闡明對於中國革命和中國前途的看法。
毛澤東的這封長信,從分析國內的政治形勢入手,闡述了紅色政權存在發展的原因,提出了堅持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方針政策,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問題。毛澤東充分估計了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在中國革命中的意義和作用,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毛澤東還要求,這封信不僅傳送給林彪,而且要求紅四軍政治部把這封信公開印發,供全軍閱讀和學習,教育紅四軍所有黨員和廣大干部戰士。
毛澤東的這封回信后來被改名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繼《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之后又一篇關於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馬列主義著作,標志著中國革命以農村為中心,形成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基本確立,具有現實而深遠的影響力。毛澤東對於革命形勢和發展前景的科學預見為黨的路線方針制定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雄辯地証明了隻要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握革命的規律,便能很好地把握革命發展的趨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文后1年多,即1931年秋冬之際,紅軍連續挫敗蔣介石的三次“圍剿”,使贛西南和閩西南大塊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革命高潮迅速到來的預見逐漸成為事實。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山溝溝裡的馬列主義最終引領中國革命取得全國性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星星之火最終以燎原之勢燃遍了整個中國。毛澤東對於東方社會革命形勢的分析,對於“中間地帶”革命道路的設計,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道路的探索,也為當時世界各國特別是亞非拉國家進行革命,爭取民族解放,獨立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提供了經驗借鑒。這一經驗,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書本上抄來的,而是中國共產黨在歷經艱辛、飽經風雨的長期摸索中積累下來的,飽含著成敗和得失,凝結著鮮血和汗水,充滿著智慧和勇毅。
歷經90余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篇文章所蘊含的精神信仰、思想認識、創新探索、價值導向、科學思維等,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黨內起著統一思想、資政育人的作用。特別是文末,毛澤東以詩人般的豪邁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宏偉氣魄發出吶喊:“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樂觀積極的語言,照亮了黨的前進方向,堅定了戰士們的信念,成為激勵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壯麗詩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體現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和思想精髓。一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毛澤東的文章就是針對具體、實際問題而寫,在基於對中國國情和革命形勢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對中國革命的前途做了科學預見。他一生所作出的正確決策,都不是建立在單純的觀念或者一廂情願的感情之上,而是來自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建立在詳細調查研究基礎之上。
二是用矛盾的觀點分析問題。信心不是憑空生成的,而是用矛盾觀點分析問題形成的。毛澤東既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國內各階級各階層與反動勢力及帝國主義的矛盾,交互作用、相互激化,又指出了從矛盾特殊性看,革命態勢不盡相同,在西歐做不到的,在中國卻可以做到。
三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用發展眼光看問題。眼前力量對比只是現象,內在發展實力才是本質。軍事問題只是表象,本質上是政治的延伸。要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避免盲目性和被動性,把科學的預見建立在對於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解和掌握上。
四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相信人民。這篇文章中,“群眾”一詞出現多達23次,體現了毛澤東的人民立場、群眾史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在世界政治多元化、全球經濟一體化與信息網絡爆炸化的今天,蘊含在人民群眾中的深厚偉力同樣是推動事業發展進步的巨大力量,一切反動勢力最終會被人民所傾覆並退出歷史舞台,同樣是顛扑不破的鐵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黨史學習教育不是就黨史而談黨史。面對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面對穿越時空的經典文獻,最終要掌握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歷史,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看待歷史,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用歷史之光照耀前進之路。(胡淼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