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震救災:萬眾一心凝聚強大的中國力量

四川汶川縣映秀鎮,漁子溪畔,春風拂面,花開正好,空氣中彌漫著甜蜜的味道。汶川特大地震13年后,震中映秀浴火重生,已變得越來越美了。13年前,一場8.0級特大地震突襲四川,大地震顫、山河破碎,入目隻見殘垣斷壁,數萬生命戛然而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力量迅速向災區匯聚,一座座新城很快拔地而起,災區群眾重啟了嶄新的生活。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取得重大勝利,凝聚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彰顯出強大的中國力量,形成了寶貴的中國經驗。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期間再次來到映秀。他強調,災后恢復重建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在推動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繼續發力,把人民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而今,人民家園越來越美好,地震留下的對災難的警醒和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也已深深銘刻於國人之心。
眾志成城,創造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
穿上綠軍裝,戴上大紅花,今年21歲的喬蓮畤夢想成真,光榮地成為一名軍人。
喬蓮畤來自“5·12”汶川地震極重災區北川縣曲山鎮。那場特大地震奪走了他父母的生命,隻留下年邁的爺爺奶奶和兩個未成年的堂哥。8歲的他心中充滿了恐懼,但是那些身著綠軍裝奮戰在救災一線的軍人,讓他感到溫暖和安慰。
當年地震發生后,十萬平方公裡范圍內的交通、電力、通訊盡數被毀,雨一直下,空中交通線路也不暢通。災區淪為一座孤島,瞬間與世隔絕。
武警某部參謀長王毅第一時間率隊急速奔赴汶川,公路被阻斷,就徒步前行。200人在余震中跋山涉水,33小時急行軍90公裡,讓汶川與外界有了聯系。
3天后,大雨終於停了,15名傘降兵在沒有地面指揮引導、沒有地面標識、沒有氣象資料的情況下,從4999米高空一躍而下,進入孤城茂縣,執行通信聯絡、災情勘察、情況上報任務,為進一步的救援提供了科學依據。
各路救援力量源源不斷地進入災區,給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帶來了希望。殘垣斷壁之間,隨處可見他們的身影,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凝聚起了強大的力量。災區群眾重燃生的希望,信心倍增,奮起自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
經過努力救援,84017名群眾從廢墟中被搶救出來,149萬名被困群眾得到解救,430多萬名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1510萬名緊急轉移安置的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萬名災區困難群眾得到救助。
被壓在廢墟下近125小時后,20歲的蔣雨航被上海消防官兵成功救出,當年年底,他如願加入了那支挽救自己生命的隊伍。空降兵完成什邡抗震救災任務撤離時,小學生程強在送別隊伍中高舉“長大我當空降兵”橫幅,后來他真的成為了一名空降兵。
“地震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既帶給了我悲痛,也教會了我成長。”喬蓮畤說,因為人民子弟兵的救助,讓他有了義無反顧投身軍營的決心,他要用這種方式報效祖國,感恩所有的人。
舉國援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不斷彰顯
今日之汶川,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富民產業興旺發達,2019年獲評首批天府旅游名縣。很難想象,這片土地曾經被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的強烈地震重創過。
強震之后,原本城鎮林立的受災地區,多年建設成果毀於一旦。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尚能看見震后的面貌,傾斜的牆體、扭曲的梁柱、坍塌的樓板……見之不難理解,當時國外媒體為何憂心斷言:汶川地震災后重建,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地震一個月后,《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正式頒布,19個省和直轄市以不低於1%的財力“一對一”對口支援重災縣市,一場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建設速度最快的災后重建戰役由此拉開帷幕。
數十萬援建大軍、近百萬志願者向災區匯聚,海內外同胞紛紛援助,災區成為火熱的建設戰場。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災區5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得到最有力的彰顯。
“要人出人,要錢出錢,要力出力。”按照安排,山東對口支援北川縣,建設者傾力支持、傾情援助,從零開始,高標准異地重建了整個新縣城。
青川縣城鄉居民房屋幾乎全部損毀,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全面癱瘓。浙江在對口支援工作中,不僅推動基礎設施條件實現歷史性跨越,還持續幫助發展旅游、工業、電商等產業,為青川后來的振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廣東-汶川……國家和地方財政巨額投入,援建者們跨越山川,與災區群眾一道,重建新家園,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不止如此,民間資金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也積極參與,成為災后重建的重要力量。
川陝甘三省建成農房190.85萬戶、城鎮住房28.83萬戶,建成學校3839所、各類醫療衛生和康復機構2169個,建成各類基礎設施項目5000多個,一批遭重創的縣鎮村庄以全新的面貌再現……2011年5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災后恢復重建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偉大再造工程,地震災區從廢墟上站立,展示出在災難中重生、在重建中跨越的生動圖景。
防范勝於救災,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完善
在同特大地震災害的艱苦搏斗中,我們的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展現出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被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貫徹抗震救災精神,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這些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經歷過一次次的災難考驗,社會治理能力持續提升,應急救援體系逐步完善,救災速度更快,重建效率更高,救助模式更加成熟。有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成熟的應急救援體系,我們在突發的災難面前,也越發處變不驚,越發自強自信。
“防范勝於救災。”在汶川地震災區,一整套更加完善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已經建立起來,從隱患排查、群防群策、科學預警到組織保障,高科技和“土辦法”協同發力,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風險防范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2018年,汶川縣龍溪鄉阿爾寨發生一起高位推移式滑坡災害,阿爾寨地災監測人員發現隱患后立即向上級匯報,汶川縣有關部門啟動了預警工作機制和相關預案,果斷組織避險撤離,疏散轉移415人,成功實現此次災害零傷亡。
從汶川到玉樹,從蘆山到九寨溝,中華民族一次次從災難中奮起,抗震救災精神不斷發揚光大,應急救援體系越來越成熟,群眾的抗災救災素養也顯著提升。
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當地在汶川地震后加固和重建的房屋,由於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防,基本沒有倒塌。在信息公開透明中,救援工作也有序推進。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地震發生后,各級各戰線快速反應,抗震救援及時展開、有條不紊,災區群眾也冷靜應對、積極地開展自救互救。
近年來,在吸取汶川、玉樹、蘆山等大地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國地震局完成了近百個城市、100多條活動斷層的探測,發布實施了第五代全國地震區劃圖,有效提升了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的承災能力。
在一次次的災難面前,人們多了理性,少了迷茫,多了冷靜,少了慌亂。群眾愈發成熟的抗災救災素養,為緊張的救災工作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在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下,社會各方良性互動,形成戰勝災難的強大合力,全社會的抗災韌性不斷增強。
(本報記者 周洪雙 李曉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