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光正濃照李庄
——記“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南李庄村黨委帶頭人辛建

清明節過后,氣溫一天天暖起來。4月11日傍晚,河南平頂山市新華區曙光街街道李庄村的集市上人來人往。李庄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辛建也來到集市口,防止車輛佔壓消防通道。“辛書記,村裡不斷巡邏,佔道車基本沒有了,您早點回去休息吧。”看到辛建,李庄村村民辛廷要大老遠招呼道。
四月初,村民通過“我為群眾辦實事”熱線反映,長青路集市車輛佔壓消防通道現象嚴重,存在安全隱患。辛建便迅速組織“地毯式”排查,制作“消防車道、禁止站停”牌子挂在顯眼位置,組成巡邏隊員隨時發現、及時勸走。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在辛建眼裡,群眾的憂心事沒有大小,隻有解決得好不好。尤其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李庄村把“學黨史、悟思想、做實事、開新局”落在實處,積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一樁樁、一件件群眾反映的問題,逐一解決並驗收過關。
46年工齡扎根李庄,36年黨齡堅守李庄,63歲的辛建靠著“平常時間能看得出來”的作風、“危難時刻能豁得出來”的責任、“關鍵時刻能沖得出來”的擔當,參與並見証了李庄村的“蝶變”。
從人均負債1.3萬元到每年股份分紅2萬元
“1995年,村裡真是窮啊。”76歲的村民李長志,依舊清晰記得李庄曾經的痛:地賣完,錢花空,撇下的地成塌陷坑,村民急得把三輪蹬。
“難不難?難!干不干?干!能干成不能?能!”1995年,辛建當選李庄村村委會主任,定下目標:要讓村民的口袋鼓起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李庄村原處於城鄉接合部,大部分土地屬於塌陷區,沒多少像樣的農田,所以一直沒分田到戶,走的是集體發展道路,但12個村辦企業,7個停產、5個半死不活。於是辛建就圍繞村集體經濟做文章,先捋清楚症結所在。村“兩委”理思路、轉觀念、結合區位優勢,提出“退二進三,發展三產,鼓勵個體”的發展思路。
那一年,李庄村對瀕臨破產的7個村辦企業果斷關、停、並、轉﹔拆除破舊不堪的建西綜合市場,建起西建材大世界﹔回填村北部的採煤塌陷地、塌陷廢棄地,相繼建起建材、家具、裝飾材料、汽修、飲食文化5個專業市場。
一系列改革,為李庄村第三產業注入了活力,也撬動了土地價值。往前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隨著商戶越來越多,村民收入也在增加。2008年年初,李庄村清償完3000多萬元債務,村集體固定資產達到了1.9億元。
近2億元的村集體資產,對於一個村子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債也還完了,還有這麼多結余,有班子成員提出“歇一歇、緩一緩,咱這一屆村‘兩委’也算功成名就了”。
“不能隻看眼前固步自封,李庄村要可持續發展,要讓我們村民的生活趕上城裡人的生活水平!”辛建說,共產黨員就要有一股帶著群眾一起奮斗、永遠往前跑的勁兒。
2008年4月,李庄村啟動股份制改革。經過21次村民代表大會,股改方案20次易稿、三榜公布,次年9月,平頂山市首家村級集體股份合作社——新華區曙光街街道李庄村股份合作社挂牌成立。此舉將集體資產通過評估折股量化到村民,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明確集體、村民在集體經濟中佔有的份額,確保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和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生活、養老的后顧之憂。
如果說1995年轉變思路在土地上做文章扭轉了李庄村的貧困面貌,那麼2008年的村級集體股份制改革則把李庄村帶入了發展“快車道”。“前者是變,扭轉了困局﹔后者是暢,能抵達未來。”辛建把發展方向琢磨透了。
大方向定了,往后發展也就順理成章:緊跟全市舊城改造的步伐,李庄村對原有的5個專業市場進行提檔升級,打造出了平西建材城、名門怡購城、居然之家等品牌專業市場,被確定為河南省特色商業區,實現了互利共贏。
從1995年擔任村委會主任,到2002年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再到今天,26年來,辛建帶領李庄村實現了破繭成蝶——曾經集體債務3000多萬元、村民人均負債1.3萬元,如今村集體固定資產20多億元,在崗人員退休后人均擁有集體資產百萬元、人均每年股份分紅2萬元,累計交稅4000多萬元,帶動就業3000余人……
這麼大體量的資產如何有效管理,做到公開、透明,不出亂子?李庄村堅持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村委會定期向村民代表大會公布收支情況﹔村務監督委員會每年對村屬單位進行年度審計,並向村民代表會議報告結果﹔村裡的黨務、村務、財務情況每季度在全村公示欄進行公示﹔同時定期邀請專家教授進行黨風廉政、政策法規學習教育,錘煉黨員干部的黨性。實現了干部、群眾的雙向監督,做到了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村“兩委”班子成員幾十年來沒有出現一例違法亂紀事件,干部隊伍始終保持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
“能人出頭,致富不愁。舊題新做,廢墟堆裡也能開出花。”提起當年尋找發家致富突破口的往事,退休村干部施巧玲依然感嘆不已。
黨性為基的李庄村,也實現了物質精神雙豐收。2011年,李庄村黨委被中組部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辛建個人也於1999年被授予“河南省勞動模范”稱號,2015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黨員干部要能吃苦能吃虧能受屈,牢記‘三心兩不要’”
“黨員干部要能吃苦能吃虧能受屈,一口不多吃、一分不多佔、一氣兒活不少干。”辛建給村“兩委”定過規矩:“三心兩不要”,即辦事有公心、工作有事業心、做人有平常心,當干部不要怕吃虧、想發財不要當干部。
村民們都知道,二十多年來,辛建帶領李庄村從窮到富,背后吃的苦數都數不清。“天上不會掉餡餅,李庄村現在的好生活,是辛建帶著一群共產黨員靠吃苦和實干得來的。”李庄村退休村干部翟建坡說。
至於吃虧,在辛建身上更明顯。“是黨員就要學吃虧,學吃虧才有人跟隨﹔是黨員必須能吃虧,能吃虧才會有威信﹔是黨員應該肯吃虧,肯吃虧才能有作為﹔是黨員應帶頭多吃虧,多吃虧自然少是非。”他這番話,是有故事的。
作為全市首家股份制改革試點村,李庄村的改革非常不易:僅村民的情況就分為18種,界定股民時,嫁出去的閨女、未過門的媳婦、上門女婿、離開多年的老門老戶、搬進來的外遷戶各講各的理兒……帶頭改革的辛建被眾人盯著,一杆秤必須掌得穩穩的。
辛建先拿自己“開刀”:“我的工作關系在街道辦事處,是國家工作人員。勞動股,我不要。”要知道,在李庄村的股份分配中,勞動股佔的比例最大,但辛建直接把自己最大的利益削掉了。
正是這樣的大公無私,讓村裡的黨員干部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齊心協力地推動李庄村股份制改革。
但改革也並非平靜無瀾。分紅中,有些人因為違反村規民約,被減少分紅而鬧﹔有些人懷疑別人分得多,沒有憑証就亂說一通……類似這樣的委屈,都壓在辛建身上。
“對農村干部來說,這就是家常便飯。有雜音也要堅持原則,為全村群眾服務好才是根本。”辛建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始終把黨的事業舉過頭頂,把人民的利益裝在心中,吃苦吃虧受委屈根本不是事兒。
“未來5年,力爭村集體固定資產達到25億元”
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村民共享,是“小家小愛”﹔把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則是黨建引領下,李庄村的使命與擔當。
“要讓轄區內每個人安心舒心放心,守護好群眾安康、村庄安全。”去年疫情期間,李庄村參與疫情防控人員達上百人,合計投入各類物資50多萬元,黨員共捐款14170元,做到了卡點24小時不間斷值守、全村庭院及街道每日無死角消殺消毒、群眾生活所需有保障、隔離人員及庭院受關愛、疫情防控宣傳不放鬆、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有保障。
去年3月復業時,李庄轄區內一家美容店收到了減免房租的大禮包。“致富不忘黨,不忘國家需要。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時,我們李庄村干群齊伸手,疫情防控更要與政府共擔風險,與商戶共克時艱。”辛建說,為了幫助轄區企業和商戶渡過難關,村黨委共為商戶減免房租近1000萬元。
“手牽手、心連心”還體現在扶貧路上。辛建曾多次應邀為全市多個縣(市、區)的農村黨組織書記培訓班傳授李庄模式、交流發展經驗,並為貧困村捐贈價值6萬元的果苗,購買貧困地區的滯銷蔬菜,助力脫貧攻堅。
進入“十四五”,鄉村振興成了發展主線。在李庄村,產業興旺、生活富裕自然已是“金字招牌”,全民體檢又成了一大亮點。村委會出資,每年為40歲以上村民提供市級醫院免費體檢,對身患重病、大病村民進行補助。
此外,李庄村出資1000多萬元對全村水、電、路、下水道升級改造,投資400多萬元建設天網工程、消防工程、明亮工程﹔為全村523戶庭院統一免費安裝電動車智能充電樁897個﹔投資10余萬元改造黨群服務中心改造,設置村民文化大講堂、老年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等活動場所,開設“好公婆”“好媳婦”學習班,每年重陽節為80歲以上老人集體祝壽,開展“最美家庭”“最美庭院”“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積極營造良好村風民風……
“李庄村的發展一定要有耐力、活力,不斷注入新鮮力量,一任接著一任干,確保村集體經濟健康持續發展。”辛建說。
去年12月,李庄村黨委完成換屆選舉,辛建以全票當選﹔今年1月,李庄村委會完成換屆選舉,群眾參選率達到99.8%。如今,村“兩委”成員平均年齡46歲,其中“90后”成員1人,“80后”成員1人。
今年3月,李庄村啟動“青年研究會”事項,著力吸引、培養、用好李庄村本土大學生,為家鄉發展投入感情和活水。“要逐漸向有知識、有才干、有激情、有夢想的年輕人遞上接力棒。”辛建說,今后五年的發展規劃中,黨建引領、后備力量、社會治理是關鍵詞。
未來5年的規劃中,李庄村將繼續以黨建引領集體經濟發展,完成平西商貿中心、汽修城改造項目,力爭村集體固定資產達到25億元,在崗人員退休后人均每年股份分紅提高到2.5萬元至3萬元﹔加快新村剩余安置房的改造進度,推動老村改造﹔加強現有管理人員、財會人員的專業素質培訓,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學習新時代“楓橋經驗”,建立“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4月伊始,鷹城大地,草木蔓發,生機正興。李庄村的發展,在辛建這樣的基層共產黨員帶領下,增能蓄勢、春意在望。(王冰珂 毛璽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