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獄中八條”:紅岩英烈永不褪色的叮嚀

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歌樂山上的渣滓洞和白公館,一直在來重慶旅行者的必去清單上,近日更是成了熱門景點,人們到這裡重溫黨史故事,憑吊烈士英靈。
歌樂山烈士陵園位於歌樂山腳下,與之相隔兩三公裡的地方曾是國民黨關押革命者的渣滓洞和白公館監獄,最多時這兩所監獄共關押了300多人。1949年9月至11月底,國民黨潰敗在即,命令特務分批屠殺獄中革命志士,陵園內長眠的正是這兩所監獄中被屠殺的革命志士。
從四川趕來烈士陵園悼念的群眾魏華先說,她被《紅岩》小說中烈士們的英勇事跡所感動,到陵園向烈士們致敬是她長期以來的願望。1961年,正是這本由“11·27”大屠殺幸存者羅廣斌任作者之一的《紅岩》小說的出版,向廣大群眾展示了獄中革命者的英勇斗爭,揭露了在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的瘋狂屠殺。
1948年9月,共產黨員羅廣斌因叛徒出賣被捕關進渣滓洞監獄樓上七室,后轉關入白公館監獄。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彼時,作為國民黨指揮中心的重慶尚未解放。不久,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渣滓洞和白公館監獄,被關押在這裡的革命志士為之振奮。
聽到這個消息,白公館監獄平二室牢房裡,羅廣斌與難友們扯下紅色的被面,憑想象用草紙和飯粒制作了五星紅旗,他們將紅旗藏在屋角的一塊地板下,准備等重慶解放時舉著紅旗迎接解放。
羅廣斌期盼著早日出去,因為他身上還有一項特殊的任務——向黨報告獄中的情況。
羅廣斌被關渣滓洞監獄時,同室的張國維直接領導過他的工作。張國維認為,羅廣斌的哥哥是國民黨高級將領,所以羅廣斌是最有可能活著出去的。他叮囑羅廣斌,要注意搜集情況,征求意見,總結經驗,有朝一日向黨報告,從此羅廣斌肩負起了這項特殊的任務。
在獄中,羅廣斌積極參加斗爭,他留心觀察,利用放風等一切機會,設法和同志們交換意見,積累資料。同志們也充分信任他,推心置腹,提供情況和意見,有時候還三三兩兩地進行小型討論。在積極收集大家情況和討論的同時,他也目睹了因叛徒出賣尤其是領導干部叛變對革命隊伍造成的重大損失。
1949年國民黨在潰敗前夕,命令特務分批屠殺獄中革命志士,這其中以11月27日晚開始的屠殺最為慘烈。自9月6日至重慶解放前,共有300多名共產黨員、民主人士和群眾被國民黨屠殺,這當中包括人們熟知的江竹筠、宋綺雲、徐林俠夫婦和他們的幼子“小蘿卜頭”等人。原川西特委委員車耀先的二女兒車毅英曾回憶,重慶解放時,她懷著僅有的一絲希望去尋父親,隻看到8間牢房裡堆滿了燒焦的尸體,沒有頭,沒有足,隻有一塊塊焦黑的軀體。鬆林坡上三個大坑,滿是尸體,血水橫流。在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綠寶石”之稱的歌樂山上,哀號聲遍野。
當渣滓洞的屠殺火焰還在燃燒之際,已被轉關入白公館的羅廣斌帶領十多位難友,冒死突圍。
重慶解放后,帶著難友們的囑托,羅廣斌奮筆疾書,追記和整理同志們在獄中的討論和總結。在重慶解放后的第25天,他將《重慶黨組織破壞經過和獄中情形的報告》上報給中共重慶市委。
這份報告的第七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是犧牲在渣滓洞、白公館的革命志士在生命最后一刻向黨總結出的八條意見。
“獄中八條意見”
一、防止領導成員腐化﹔
二、加強黨內教育和實際斗爭的鍛煉﹔
三、不要理想主義,對上級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線問題,不要從右跳到“左”﹔
五、切勿輕視敵人﹔
六、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
七、嚴格進行整黨整風﹔
八、懲辦叛徒、特務。
這八條意見雖然簡短,卻發人深省、意義深刻。它雖是針對當時情況提出的,但至今仍未失去光輝。在今天,它所提出的防止領導成員腐化、加強黨內教育、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經濟、生活作風問題等,仍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歌樂山烈士陵園內紅岩魂陳列館的二樓,詳細地展示著“獄中八條意見”和其產生的過程,這八條意見也已成為前來學習的黨員干部們必學的內容。
歌樂山上忠魂猶在,“獄中八條”歷久彌新。(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任然 李伶俐 長江師范學院 劉玨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