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大合唱》唱出保衛祖國最強音

核心提示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部由詩人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合唱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吼出了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心,每當這激動人心的旋律響起時,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便呈現在人們眼前。
《黃河大合唱》於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如今,80余年過去,這部在抗戰烽火中誕生的作品並沒有被遺忘,相反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傳唱,其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唱出保家衛國必勝的信念
4月9日,在沈陽音樂學院舉辦的中國延安魯藝校友會沈陽辦事處成立大會上,記者採訪了延安魯藝校友會特聘研究員李寶祥, 他跟記者談起《黃河大合唱》的話題。
李寶祥曾出版《烽火草原魯藝人》《追尋烽火草原魯藝》等書,對魯藝歷史研究50余年。談到《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他說,據史料記載,1938年10月 ,武漢淪陷后,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他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后,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冼星海聽后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同年3月,在延安一間簡陋的土窯裡,冼星海帶病連續寫作6天,光未然給冼星海買來糖果,他一邊吃糖果一邊創作,於3月31日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華民族發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家衛國必勝的信念。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 《黃河大合唱》有《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八個樂章,每一章節,都是通過朗誦和樂隊為背景串聯起來。雖然每個樂章在表現形式、藝術形象、思想內容上各有側重或相對獨立,但是整個作品貫穿著一個主題思想——“抗日和愛國”,同時歌頌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比如第七樂章《保衛黃河》,歌曲採用齊唱、輪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是抗日軍民廣為傳播的一首歌曲。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運用主調與復調的混合唱法,以號角性、戰斗性的音調,象征東方巨人為最后勝利發出吶喊,震撼人心。
不朽作品需要一代一代音樂家的傳承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立即引起巨大反響,隨即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作品氣勢宏偉磅礡, 音調清新、朴實優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地反映出時代精神。
1945年,冼星海在莫斯科治病期間,用生命最后的時光重新加工、修訂《黃河大合唱》簡譜手稿,增加了《序曲》,寫成了五線譜版的《黃河大合唱》。李寶祥說,今天,我們能看到最早的《黃河大合唱》是1955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拍攝、解放軍總政文工團演出的《黃河大合唱》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中保留了冼星海在莫斯科增加的《序曲》部分。
李寶祥說,《黃河大合唱》自誕生以來,深受歡迎。比如,1975年10月25日,《黃河大合唱》在北京民族文化宮上演,持續演出了5天,之后在觀眾的強烈要求下,同年,11月5日、6日在首都體育館加演了兩場。當年,光未然還去了北京民族文化宮現場,聆聽他25歲時和冼星海一同創作的《黃河大合唱》。光未然之子張安東曾說,這麼多年過去了,演唱了這麼多場,《黃河大合唱》為什麼還這麼震撼?每場演出還是那麼讓人激動?這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那種藝術的力量,還有文化的力量和歷史的力量。
多年來,作為魯藝的后人,沈陽音樂學院在不同年代、不同音樂會上,不斷地演出《黃河大合唱》,並邀請幺紅、李心草等歌唱家、指揮家參加演出。《黃河大合唱》關注時代、關注民族命運的創作精神影響著沈音人,激勵他們不斷創作出弘揚時代精神的音樂作品。
李心草曾多次指揮《黃河大合唱》演出,在一次參加沈音舉辦的音樂會演出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黃河大合唱》我們銘記於心,可以不用排練直接上台演出。不朽的作品需要一代一代音樂家傳承。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聲樂套曲。這部作品的詞寫出了中華民族的氣魄, 音樂表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藝術性為中國大型聲樂創作樹立了光輝的典范。(記者 楊 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