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千裡躍進大別山——偉大的壯舉 歷史的轉折

2021年04月16日14:48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偉大的壯舉 歷史的轉折

巍巍大別山,錚錚英雄魂。70多年前,劉鄧大軍千裡行軍,直入群山,成為我軍在解放戰爭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的歷史轉折點。

歷史的指針撥回1946年6月,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協議,悍然向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經過人民解放軍一年的作戰,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於革命力量的變化,但是敵人在裝備和數量上仍佔優勢。面對嚴峻形勢,中共中央迅速作出決策,轉入全國性的戰略反攻,並將地處中原的大別山區作為主要突擊方向。

1947年6月30日夜,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余人,一舉突破黃河天險,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壯舉

在金寨縣沙河鄉樓房村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舊址,一張左上標有4個“A”、“絕密”的電文手稿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熟悉的“毛體字”,無疑是毛澤東同志親擬,這便是指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電報。

劉鄧大軍渡過黃河后,迅速展開魯西南戰役。正當捷報連連的時候,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劉鄧大軍隻有迅速直插大別山地區,直逼南京、武漢,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

1947年7月23日,毛澤東親自起草電文,指示劉伯承、鄧小平:“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佔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

“4A絕密”,最緊急的電報!“不要后方”,最大膽的決策!

然而這時,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部隊經過近1個月的連續作戰,已經極度疲勞而且傷亡較重,亟須休整補充。

7月28日,劉鄧給中央軍委回電,如實陳述了部隊存在的困難,希望能在內線繼續作戰一段時期,等時機更為有利時再向大別山挺進。

沒想到次日毛澤東便親自起草了一份標有3個“A”的絕密電報,直陳“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這讓劉伯承、鄧小平深深感受到形勢的嚴峻以及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對他們寄予的重望。兩人立即復電:“完全服從中央決定,半個月后行動。”

實際上不到半月,在收到“3A”電報后的第9天,也就是8月7日黃昏,劉鄧大軍便率軍南進,開始了千裡躍進大別山的戰略行動。

闖過黃泛區,血戰汝河,強渡淮河……經過20天,劉鄧大軍勝利挺進大別山,像一把利刃插進了國民黨統治區的心臟。

消息傳到陝北,毛澤東欣喜地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20多年來,革命一直處於防御地位,自劉鄧南征后,我們的革命戰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為戰略進攻!”

同心

黃褐色的瓷釉,竹節形的壺把,南瓜狀的壺身,壺腹上爬著兩條醒目的修補痕跡,這是千裡躍進大別山期間,鄧小平在金寨使用過的一把瓷茶壺。它見証了老一輩革命家率領千軍萬馬馳騁大別山區的戰斗歷程和艱苦生活,更見証了黨同人民一條心、軍民團結如一人的魚水深情。

勝利挺進大別山后,劉鄧大軍迅速分兵向預定地區實施戰略展開。第三縱隊全部在皖西,分成兩路進軍,經過半個月連續作戰,先后解放10個縣城。1947年10月8日至10日,三縱在六安發起張家店戰役,斃傷國民黨軍副團長以下500多人,俘虜副旅長以下4300多人。這是劉鄧大軍進軍大別山以來,第一次消滅敵人一個正規旅以上兵力的重大勝利,打開了皖西斗爭的新局面。

千裡躍進大別山,劉鄧大軍遠離晉冀魯豫解放區,失去后方支援,不僅缺醫少藥、難以補給糧食,而且連續行軍作戰,沒有機會休整,面臨嚴重困難。在戰斗中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后,劉鄧大軍把發動群眾作為首要任務。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嚴守紀律,關心群眾”是關系部隊能否在大別山扎根的大事,廣大指戰員都能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盡可能地減輕群眾負擔。

金寨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遠挖掘整理了這樣一則買雞蛋的故事:

鄧小平同志在沙河鄉樓房村前方指揮部期間,隔壁吳大娘看到他和大家一樣吃著稀飯和青菜,心裡很過意不去,便把准備留給女兒坐月子的一籃雞蛋煮熟,讓警衛員拿過去送給鄧小平。鄧小平當然不肯收,讓警衛員給吳大娘一塊銀元。熟料吳大娘非常生氣,見反復勸說對方還是不肯收,硬是把雞蛋提到鄧小平屋裡,轉身就走。這時進屋的劉伯承了解到事情經過,便教鄧小平一個“老辦法”:“我們臨走時,把錢留在她家神台上。”

軍愛民,民擁軍。皖西老區群眾雖然生活十分艱苦,但是他們盡最大力量支援部隊。當三縱向霍山展開時,當地政府籌集軍糧300多石、擔架幾百副,安置傷員300多名。張家店戰役時,參戰民工和地方武裝有2000多人,僅曉天一個地方就籌措大米100多石。

劉伯承曾動情地說:“我們所依靠的是人民,蔣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

奮斗

沙河鄉樓房村的紅色驛站裡,片片靈芝或組合成開屏的孔雀,或拼接為挺拔的鬆樹,別致的造型令游客愛不釋手。有著30多年靈芝種植歷史的沙河鄉,如今不僅是紅色之鄉,更是金色之鄉。

青山腳下,清渠之側,沙河鄉黑色的遮陰大棚一個挨著一個,一眼望不到頭。這些大棚的經營者是安徽活力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文海,他從1986年就開始種植靈芝。

“金寨自然環境好,櫟樹生長密度大,生產的靈芝所含微量元素更豐富,因此非常受市場青睞。”李文海說,近年來,公司流轉210畝土地,打造擁有500個大棚的活力源靈芝種植示范基地,年產靈芝、桑黃和天麻達100噸。2020年,該基地躋身全省“十大皖藥”產業示范基地。

周畈村村民方作超年逾花甲,在活力源靈芝種植示范基地務工七八年,已成了種植靈芝、桑黃的老把勢。

“一個月能掙4000元,我這把年紀,在家門口就業比外出打工強!早在前年,我和老伴就摘掉了‘貧困帽’!”方作超說到這,滿是自信的笑容,臉上的皺紋也舒展開來。

在上世紀90年代,沙河鄉群眾曾大規模種植靈芝、加工靈芝、銷售靈芝。如今隨著藥材檢測日趨嚴格,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難以保証質量,更難形成產業規模優勢。沙河鄉黨委書記熊濤說:“我們鄉幫助活力源生物科技公司,建立了力源食用菌合作社,採取入股分紅、在基地務工、領種1個至2個靈芝大棚等方式,帶動全鄉56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記者 張理想)

(責編:吳兆飛、閆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