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英名永不磨滅,初心自有傳承

——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①

2021年04月21日14:07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英名永不磨滅,初心自有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根據省文旅廳的統計,江蘇現有登記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031處,館藏革命文物87696件(套)。在這些革命文物中,最感人的要數那些烈士們留下的遺物,它們見証了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也見証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可以說一件文物就是一部用生命書寫的教科書。

告別至親英勇獻身的情懷,塑造了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我們離開是暫時的,是要想謀將來永遠的幸福。”在常州三杰紀念館的展陳中,一封張太雷的家書折射著理想的光芒。

張太雷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這封家書是1921年他赴蘇俄前夕,寫給妻子陸靜華的。1927年,張太雷在廣州起義中犧牲,10多年后,他的女兒張西蕾帶著這封家書去上海尋找黨組織,而他唯一的兒子張一陽也在皖南事變后拒絕敵人誘降,在病痛中犧牲。

“如果不是疫情,常州三杰的巡展應該已經辦到了莫斯科,1928年中共六大在那裡召開。”常州三杰紀念館館長黃明彥說,隨著共產國際檔案逐步解封,瞿秋白和張太雷在中共建黨初期的作用逐步清晰,這些信息豐富了早期黨史譜系。

依托常州三杰紅色資源,常州正在打造“三杰故裡,紅色名城”IP,“雲上紀念館”推出8個線上臨展、4個VR實體館,開辦張太雷干部學院、常州三杰紅色教育培訓中心,推出沉浸式演出《又見少年阿霜》等,黃明彥說:“宣傳三杰事跡,傳承紅色基因,我們始終在路上。”

為有犧牲多壯志。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紀念館,有兩張“全家福”。一張是鄧中夏夫妻與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在蘇聯合影,不久鄧中夏與妻子先后回國,孩子交給保育院。1933年,鄧中夏英勇就義,而那個流落蘇聯的孩子從此下落不明。另一張攝於1931年的照片上是時任南京市委組織部部長的李耘生一家三口。李耘生被捕后,敵人竟然讓其不到2歲的兒子小寧到牢房中辨認爸爸。父子相認,孩子的哭聲令人心碎,敵人的陰謀得逞了。妻子張蘊承受了丈夫犧牲、幼子失蹤的悲痛,繼續踏上革命之路,而小寧被找回時,已經15歲。

“雨花台的革命烈士有數萬名,每個人的故事都應該被發掘和講述。”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文物博物館處處長聞慧斌說,“2016年起啟動的‘紅星計劃’,不僅從雲南、貴州等22個省份征集到文物史料626件,還遠赴海外征集到16位留學蘇聯的雨花英烈檔案3000余件,挖掘了60余位烈士親屬的口述史資料,編撰51本圖書,其中《雨花英烈精神》被教育部列入‘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系列讀本’。”

丹陽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內展出著一張拍攝於1949年3月的父子合影。鎮江烈士陵園管理處講解員許諾告訴記者,渡江戰役打響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10兵團29軍87師259團團長胡文杰帶著兒子胡曉軍拍下這張照片。5月15日,在攻打月浦的戰斗中,胡文杰被炮彈炸中,15天后上海解放,22天后他的小兒子胡繼軍呱呱墜地。

包括胡文杰在內,鎮江烈士陵園裡保存著全市3000多位烈士的姓名和資料,自2004年起組建的“北固紅楓”烈士事跡義務宣講團把烈士們的故事帶到800多個工廠、社區、部隊、學校,講解團負責人印駿說:“傳播是最好的傳承,傳頌是最好的紀念,隻有記住他們,我們才能說紅色基因得到了賡續。”

生死之間選擇信仰的堅守,樹起人們心中的不朽豐碑

1934年,出身在名門望族的共產黨員郭綱琳因叛徒出賣,被投進南京老虎橋監獄。監禁中,她將兩枚銅錢磨成銅心,刻下“永是”“勇士”四個斑駁字跡。得知家人疏通關系營救她,她在家信中寫道:“我不願造一點點罪惡在我生命中,我不能屈服在一個無罪而加上有罪的名義下來遵從你。”1937年7月,郭綱琳犧牲於雨花台。

常州武進博物館內,一件鐵制刑具上血跡與鐵鏽混雜。博物館講解員金幸雨介紹,1948年中共地下黨武南交通站負責人曾宣大因叛徒出賣被捕,鐵烙、毒打、電刑、夾手刑,指尖鮮血浸染了這件冰冷烏黑的刑具……但曾宣大隻字不吐。毫無所得的敵人把他押到荒田村公開處死,曾宣大頭部、胸部連中18彈,甚至死后還被開膛破肚……

連雲港市革命紀念館內有一架小提琴,它的主人、共產黨員顧東石曾經打入海州國民黨《海報》社,利用記者身份搜集軍事情報。1948年,顧東石被捕。面對敵人的官祿引誘、酷刑拷打,顧東石堅貞不屈,最終被殺害。這把小提琴曾是顧東石的心愛之物,他生前常和妻子劉薌芸拉琴唱歌。從2003年起,紀念館沿著線索追尋,歷時5年終於在沭陽找到這把小提琴。

生死抉擇最見信仰的力量,這種信仰讓無數人為之感動落淚,成為進行黨史教育、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的最好教材。

發揮與革命烈士相關文物的價值,全省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活動。連雲港市啟動了“薪火相傳耀港城”——紅色文化百場巡演活動,宣講員中最小的辛姝萱是墟樂觀小學六年級學生。宣講中,烈士李少堂兩塊銀元的故事、小沙東海戰的故事、青口十八勇士的故事讓無數人熱淚盈眶。

在無錫,基層弘揚紅色文化的熱情被激發,梁溪區在當地電台推出了“太湖豐碑”專欄,通過電波講述100位烈士的故事﹔江陰27歲的大學畢業生丁浩以革命烈士等題材創作的35幅剪紙濃縮了百年黨史﹔濱湖區李榮升老人用50年時間收集了450多枚軍功章、紀念章,自建紅色教育基地。

在鎮江,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成為鐵軍精神的實境教育基地,與此同時,名為“信仰之光”的融媒體傳播行動正在進行,“實景微黨課”可以選擇虛擬主講人,並進行場景切換,“紅色記憶”鎮江革命英烈系列視覺書以“視頻小人書”的形式講述江真、夏霖、張連勝等烈士的故事。

人生定格永遠青春的生命,超越時空激發奮進力量

那些為革命獻身的烈士中,有很多正值青春,卻把生命定格在最燦爛的年華。

無錫市錫山區東北塘街道社區教育中心繆軍老師收藏著叔公繆伯勤的兩封家書,1939年的信中寫道:“以后我不便常常寫信回家……這是因為有一個‘大原因’。”那一年繆伯勤16歲。第二年,他到高郵開展工作,1944年遭敵偽特務突襲,在槍戰中犧牲。他鄉埋忠骨,高郵人民沒有忘記他,把他犧牲的地方命名為“伯勤鄉”。

在鹽城,有128個鄉鎮以革命先烈的名字命名,他們早已離去,他們卻從未遠去。這些年來,佳富村實現了草房—瓦房—洋樓的變化﹔世明村發展特色林木果業,富了一方鄉親﹔振東村因紀念修筑宋公堤而犧牲的烈士陳振東而得名,村口立起了排排風力發電塔,造福百姓……

烈士們的事跡凝聚思想共識,激發奮進力量。一代接著一代干,今天的人們把他們當年拼命追求的新中國化作了現實的模樣。

淮海戰役紀念館的眾多藏品中有一個歌本,它原本屬於華野一縱文工團員陳潔。1948年冬,淮海戰役爆發前后,陳潔主演的歌劇《白毛女》鼓舞過很多人民子弟兵。1949年1月,就在戰役即將勝利時,在一線參與搶救傷員的陳潔因敵機轟炸而犧牲。她留下的歌本上,密密麻麻地抄寫著246首歌,這個愛唱愛笑的26歲姑娘以青春奏響了生命的樂章。

在紀念館的英烈牆上,有名有姓的烈士有31228人,且每年都在增補。作為淮海戰役的重要戰場,徐州是一座紅色之城、英雄之城。徐州以強烈的“答卷意識”和“趕考精神”,從紅色資源中感悟真理力量、提煉精神力量、體悟人民力量,沿著先輩用生命和鮮血開辟的道路奮勇前行,把徐州建設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機械、化工和紡織工業基地,打響新時期經濟建設的“淮海戰役”。

“20歲的我們還不知人生疾苦,而20歲的馬世和正奮斗在拯救民族危難的最前線。”南通博物苑講解員徐紫露這樣形容烈士馬世和的人生。博物苑收藏著馬世和的印章、手表和日記本,它們見証了她先后潛入日本人開辦的江北中央病院、偽特務機關蘇北分區總站,與日偽軍周旋,多次命懸一線又機智化解的革命經歷。她去世時隻有25歲,生命那麼短暫,而精神卻永遠閃耀。

就在幾天前,南通發布了“紅色地圖”,南通革命紀念館、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蘇北抗大九分校舊址等70多處紅色文化資源的空間分布盡顯於方寸之間,掃描二維碼就可以解讀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永志難忘的歷程。

信念為梁、血肉為磚,無數人曾經用生命鑄造新中國。今天,我們可以告慰英烈:你們的英名永不磨滅,你們的初心自有傳承!(記者 王宏偉)

(責編:宋美琪、閆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