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中國共產黨在這裡點亮革命的“星星之火”

井岡烽火,穿越時空照耀中國

2021年04月28日11:11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井岡烽火,穿越時空照耀中國

又是一年映山紅盛開的季節,我們來到了井岡山。

從江西吉安機場出來,一路向西南行駛,山路盤旋,萬木蒼翠,泰井高速公路兩旁的映山紅在春風中競相吐蕊綻放。

1927年,中國共產黨在這裡點亮“星星之火”,最終形成燎原之勢,改寫了中國革命的命運。94年后,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之際,我們沿著八角樓燈光的指引,觸摸歷史時空,再尋那幢樓、那群人、那座城……

那幢樓:燈光不滅,歌聲不息

來到井岡山的第一站是位於茅坪的八角樓,這是毛澤東主席當年的住處。1927年秋,秋收起義受挫,毛澤東率軍南下,選擇井岡山作為立足點。

大革命失敗,形勢急轉直下,攻打中心城市接連受挫,成立僅6年的中國共產黨,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革命的路怎麼走?沒有現成的答案。

兩年零四個月,他們在井岡山站穩了腳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毛澤東帶領革命隊伍,在井岡山探索出一條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嶄新之路。

如今,八角樓赭黃色的牆上,依稀可見當年紅軍戰士寫的標語。在二層10余平方米的小閣樓裡,桌子、茶幾、高背竹椅等,都是當年用過的原物。閣樓正中央頂部,一個八角形的天窗洒下溫暖的陽光,斑駁的清油燈臨窗擺放,蘸滿墨汁的毛筆架在硯台上,似乎還散發著昨日的墨香。

井岡山斗爭時期,由於敵人的封鎖,油和其他物資一樣極度稀缺。各連(直至營團機關)辦公可點幾根燈芯,都有明確規定。一盞簡易的清油燈下,毛澤東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夜。他披著毯子抵御深夜的寒氣,僅用一根燈芯來照明,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闡述“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那道來自八角樓上不滅的燈光,不僅指引了中國革命的方向,還透過群山環抱、瀟瀟夜雨,穿越時空,照耀著神州大地。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閃銀光,井岡山的人哎,抬頭望哎,八角樓的燈光哎照四方。”每當有人遠道而來,陳平梅總會站起來獻唱《八角樓的燈光》。

陳平梅是拿山小學的音樂老師,是《井岡紅謠》的傳承人,她還有個身份是紅軍謝桂標的后代。1930年1月,大爺爺謝桂標化裝成郎中打入敵人內部,為活捉敵五縣聯防總指揮羅克紹作出了貢獻。謝桂標生前自創了很多紅歌,他經常一邊干著農活,一邊教兒時的陳平梅哼唱。有了女兒后,陳平梅也領著女兒傳唱這些紅色歌謠,將歌謠裡的故事講給她聽,“讓女兒明白,她的血液裡流淌著烈士的紅色基因。”

那群人:為了百姓,初心依舊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陳列著這樣一張老照片:破舊斑駁的民房白牆上,刷著一行標語:“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

“為什麼井岡山的老百姓這麼擁護紅軍?因為他們知道紅軍是窮苦人的隊伍。”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原館長肖郵華說,在90多年前的井岡山,地主惡霸長期作威作福,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紅軍發動農民打土豪分田地,沒收地主豪紳的不義之財分給窮苦的老百姓。

66歲的拿山鎮庫下村農民蘭冬妹,從父輩那裡聽說了太多紅軍親民的故事。

1928年秋天,紅軍在拿山村駐扎了兩個多月,“聽當地的老人說,他們白天在祠堂操練,晚上為了不擾民,露營在村東面的柏樹下,老百姓每家都集糧給紅軍,照顧紅軍傷病員。”紅軍戰略轉移時,山上正種著金燦燦的玉米,村民們便拿著玉米來送紅軍。

曾經的庄稼地,如今已是現代化的農業產業帶,拿山鎮356國道旁,九豐農業博覽園、黃桃合作社、獼猴桃基地等依次鋪開。蘭冬妹在蔬菜大棚裡剛摘完西紅柿,清理多余的藤蔓,“80塊錢一天,一個月有2000多塊錢,春節以后就沒閑過。”這樣充實的生活讓蘭冬妹覺得踏實。

早些年,蘭冬妹丈夫身體不好,全家靠她一人賺錢。2016年左右,拿山鎮推進產業扶貧,引進草莓和蔬菜種植,介紹蘭冬妹到基地做事。“蔬菜大棚的工資,土地流轉費,加上分紅,一年收入將近4萬元。”家裡經濟緩和了些,加上國家3萬元建房補貼,前些年,蘭冬妹建了新房子,“當年打土豪分田地,農民翻身做主,靠的是共產黨﹔現在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靠的還是共產黨!”

那座城:拔掉窮根,勇闖新路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井岡山。他強調,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總書記的諄諄教誨,至今仍在肖郵華耳邊回響。他認為,“堅定執著追理想,就是要讓黨員干部筑牢信仰之基,確保他們在政治上信得過、靠得住、能放心。實事求是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我們在解決新時代發展中的問題時,要符合客觀規律,尊重客觀實際。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証,井岡山斗爭時期,物資匱乏,共產黨人帶頭厲行節約。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倒風逆流,我們同樣要用好艱苦奮斗這個‘傳家寶’。依靠群眾求勝利,就是要為人民謀幸福,在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上下苦功、求實效,永遠做忠誠的人民服務員。”

如今的井岡山,告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也不必再吃“紅米飯南瓜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讓他們實現了從“貧困樣本”到“脫貧樣本”的嬗變。

徜徉在黃洋界腳下的神山村,溪水潺潺,4000畝毛竹林連山成片。白牆灰瓦的客家民居清新典雅,5米多寬的柏油路直通山下,挂著外省牌照的旅游大巴在路上往來穿梭。

2014年以前,這裡還是省定貧困村,村民住的是土坯房,年輕人出去打工,村裡隻剩38個老人和孩子。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神山村。他對鄉親們說:“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革命老區人們不能這麼窮下去,必須要勇闖新路,帶領村民脫掉窮帽子!”這是神山村原黨支部書記彭水生常挂在嘴邊的話。年輕的村支書彭展陽從上任那天起,就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村裡請來農技員尋找因地制宜的產業、動員鄉親們轉變觀念,神山村很快確立了“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發動村民流轉土地種植茶葉,發展高山雲霧茶產業。

“村集體帶領大家伙脫貧,我們有什麼苦吃不得?”45歲的彭德良曾是藍卡貧困戶,2016年底,彭德良回村種茶葉。合作社提供茶苗,農技員上門指導,賣茶葉、合作社分紅、土地流轉收入……七七八八算下來,一年純收入超過8萬元。

“幸福生活是干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對老區人民的關懷與牽挂給了鄉親們莫大的精神鼓勵。71歲的左秀發是紅軍后代。如今,他在家中擺好石臼,支起木錘,開發打糍粑的旅游項目,旅游旺季一天收入有上千元。貧困戶彭夏英開辦了全村第一家農家樂,最多時一天接待八九桌游客,一家人忙得不亦樂乎。

如今的神山村,正與井岡山眾多鄉村一起,闊步前行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2017年2月26日,井岡山市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4年來,井岡山始終堅持“脫貧不止步,致富奔小康”,為其他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提供了一份“井岡答卷”。

2017年初,紅軍后代毛浩夫從英國留學歸來,放棄了外地高薪的工作,回到大爺爺長眠的家鄉,擔任江西干部學院現場教學老師。接棒爺爺和父親,祖孫三代成為井岡山精神的“義務宣講員”。

凝望著漫山遍野的井岡翠竹,這位“85后”小伙動情地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與擔當,井岡山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堅,作為年輕人,更要守護好這份傳家寶!”

採訪手記

糍粑很黏 日子很甜

從茨坪鎮景園賓館打車到神山村,接單的邱師傅碰巧是神山村村民。神山村在黃洋界腳下,從山腳去村裡要經過七八裡盤山公路,5米多寬的山路,旁邊就是懸崖峭壁,邱師傅車開得很順溜。他非常熱情,一路不停地給我們介紹老家的新變化。

村裡人氣很旺,剛進村,耳邊一陣“喔—嗬,喔—嗬”的號子伴著杵棍擊打的聲音此起彼伏,我們循聲而去,是幾個游客在一戶村民的院子裡打糍粑。

“這是左秀發家。”邱師傅自然地示范起來,他說,打糍粑是神山村的習俗,糍粑是圓形的,寄予著當地人團團圓圓的美好願望。

71歲的左秀發,是紅軍的后代,正在廚房裡忙活做菜,家裡經營著農家樂生意,十幾個人中午到家裡吃飯。他熱情招呼我們坐下,桌上是一籃剛打的糍粑,冒著熱氣兒。左秀發把糍粑推到我們每個人面前,示意我們嘗嘗。看著我們吃了之后,眉眼間笑意更濃了,用方言不停追問,“怎麼樣,我們的土特產,不賴吧!”

這樣的“家鄉自信”在很多神山村村民身上都能感覺到,這兩年,拔了窮根,日子好起來了,他們的言語間更增添了幾分自豪。

臨行前,邱師傅交代了好幾遍,一定讓我們打些糍粑再走,他說這樣能沾點神山村的喜氣和福氣。

春夏相交,正是映山紅盛開的季節,絢爛至極,像極了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神山村村民,黏黏的糍粑,甜在嘴裡,甜到心裡。(記者 周 嫻)

(責編:吳兆飛、閆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