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鍛煉身體與精神

謝覺哉致子女

孟佳
2021年04月30日08:26 |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小字號
原標題:鍛煉身體與精神

謝覺哉與家人的合影

  【家書原文摘編】

  謙芳、茂杞、豈凡、學涵、學初、峙璜、延仁、學安:

  你們這批我不認識的人,我卻喜歡看你們的來信,尤其說到你們思想改進想做番事業的信……學涵說:“我這次的決定,經過了一段很痛苦的思想斗爭。”學初說:“我真歡喜,我突破了五關,斬了六將。”如果不是說考試的關而是說“很痛苦的思想斗爭”的關的話,那我要告訴你,你們過的還只是“童子關”——笠仲沒過得去的關而不是真正的關。前幾年你們的叔父或哥哥——謝放,隨軍隊由北打到南,又由南打到北,滿以為看不到了,忽出現在我面前,黑瘦得隻剩幾根骨頭。我寫過首詩給他,是舊詩,不便抄給你們看,意思是說,要從艱苦的過程中,得出雋永的味道,像雲長到達黃河渡口的樣子,才算過關。如果過關后感到鬆勁,那是“偷關”,不算過關,以后遇著關會過不去。

  你們當不會再有那樣險阻的關,但困難總是有的。必須鍛煉身體與精神,服從組織,力求上進,老老實實,講到哪裡就做到哪裡,你們的前途才是無限的。不然的話,也許碰著平陽的關也闖不過去,碰著一員裨將也斬不下來。峙璜似乎是看了我去年的一封信,打破了做“少爺”的夢,很好。干軍隊是要有好身體,挑八十斤,走十裡路,算什麼?你伯父那樣小個子,不也能抬轎走長路嗎?你父親那樣文弱,聽說現辦兩個學校,今天走這,明天走那,身子還好了些。勞動是最神聖的事,不肯勞動是反動社會傳下的壞觀念。

  這是謝覺哉寫於1951年1月27日的一封家書。信中提到的謝茂杞、謝笠仲是謝覺哉的侄子,謝謙芳、吳豈凡是謝覺哉的侄女與侄女婿,陳學涵是謝覺哉的外孫女婿,謝學初、謝峙璜、謝延仁、謝學安都是謝覺哉的孫子。

  謝覺哉常說:人生最大的快樂,是自己的勞動得到了成果。他非常注重子女勤勞品格的培養,早在參加革命前就曾告誡還在上高小的長女,“讀書和勞動是兩不誤的事情,學會燒茶、煮飯等治家之事同等重要”。新中國成立后,謝覺哉教導子女“凡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自己動手,掃地、洗衣服、煮飯、炒菜、院子裡挖土種菜,都要做,做慣了就閑不住,身體也會強壯”。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三年困難時期,院子裡有塊空地,他就在休息時間帶著家人翻地種菜,自力更生。

  在這封信中,謝覺哉用謝放的故事和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典故,教育孩子們面對人生的難關時應有怎樣的態度。謝放是謝覺哉的兒子。1937年,謝放從湖南老家隻身來到延安。1944年11月,謝放參加由王震任司令員、王首道任政治委員的南下支隊。南下大軍由延安出發后戰斗頻繁,艱險備嘗,謝放經受了實際斗爭的考驗,后和戰友們一道從中原突圍返回延安。

  南下支隊的主力來自八路軍三五九旅,這支部隊最為著名的事跡要數墾荒南泥灣。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樣,“往年的南泥灣,處處是荒山,沒呀人煙”,而經過三五九旅墾荒后的南泥灣已然成為“陝北的好江南”。

  寫這封信時,全國正在開展土改,謝覺哉很關心在湖南老家的子女們土改之后的勞動生產狀況。1951年5月25日,他在給兒子謝廉伯等人的信中強調“土改后不再容許依靠封建剝削致富,而應該是勤勞致富”,對他們“仍想過不勞而食的生活”,謝覺哉直言“看不到你們有志氣、有計劃地創造自己的前途,就要生氣”。(孟佳)

(責編:曹淼、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